這樣一來,學生的思路肯定開闊了。他們會調動原有的知識結構去探究該情境中的問題,並積極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
比如,有的學生會去用自來水來浸泡樹葉,有的則用池塘水浸泡;有的用食醋溶液浸泡,有的用洗衣粉溶液浸泡,還有的用堿溶液浸泡,等等。
這些方案體現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體現了問題情境創設的重要性,教師應及時鼓勵,以拓寬學生的思路。
對於學生提出的各種製作方法,老師不可以好壞來論斷,而是應依據基木原理,就其可能的結果與學生一起討論,加以分析、比較、篩選,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實驗結果來得出結論,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去進行製作。
這樣製作的結果當然再也不會是千篇一律的了,有的學生能成功,也有的學生會失敗。
通過探究活動,最終可以得出池塘水和自來水是理想的浸泡溶液,因為這兩種溶液裏細菌可以大量繁殖,而酸堿溶液抑製了細菌的繁殖,白玉蘭葉片也是理想的材料。
學生對自己設計方法並通過摸索進行製作興趣十足,對做成的標本歡喜有餘。在此基礎上,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開發葉脈標本的工藝品。
這樣經過多次活動以後,學生會體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和甜頭,並對探究性學習產生興趣,逐步養成善於提問、勤於思考、樂於動手的良好習慣。
塑造鮮明探究個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個性就沒有探究,探究過程往往表現出鮮明的個性。教師應該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同時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及特長。
在此基礎上實施個性教育,引導學生發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勵並積極創造條件幫助學生發揮特長,給學生留有更大的選擇餘地和自由發展空間,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1.隻有科學方法,沒有標準答案
非對即錯,學習隻追求一個標準答案和最高得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的一大弊端,這一弊端不僅體現在學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師的教學中,嚴重阻礙了探究性活動的開展。
老師在生物課外探究性活動教學中,應對學生們強調隻有科學方法,沒有標準答案。對各種問題的討論隻重視你思考問題的科學性、陳述問題的邏輯性,不強調結果的對或錯。這樣,就可打消學生怕答錯問題讓同伴笑話的顧慮,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邏輯推理,把精力放在尋找論據上。
例如,柑橘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用柑橘皮來噴殺螞蟻也是小孩子常玩的遊戲,在輔導科技活動時,有位同學突發奇想:能否用大劑量的柑桔油來噴殺蟑螂?
在這種探究性思維的驅使下,同學們分別用類似的植物材料如大蒜、洋蔥等來噴殺蟑螂,一個個興致勃勃,沒有被從書上找不到答案所嚇倒。
幾經周折、幾經苦難,消滅蟑螂的環保型材料“誕生”了。一係列的探究過程完全符合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同學們的科學意識提高了,對科學家那種嚴謹致學的態度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2.培養學生勤動手、勤動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才可能進行創造。
探究性學習必須給學生提供既用腦又用手的機會,讓學生動腦動手親身經曆問題探究的實踐過程,從而獲得研究的初步體驗,加深對自然、社會等各種問題的思考與感悟,激發起學生探索問題的求知欲和體現自身價值的創新精神,並養成獨立思考和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習慣。
這樣,學生通過用腦——動手——再用腦——再動手反複交替,體會到有時想來很容易的操作問題,實際做起來不簡單;反之,有的思考時很複雜的步驟,在實際應用熟練後,跳躍幾步即可到位。
強調動腦又動手、動手又動腦的教學方法,其結果不但靈活了學生們的雙手,還活躍了大腦,給了他們跳躍式思維的體驗,為日後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了基礎。
通過以上教學方法不但使每個學生體驗到探究性活動的魅力和樂趣,體驗到思維方法和實踐操作的重要性,也培養了學生細心認真、凡事要思考的良好習慣,養成尊重科學的道理和重視實踐出真知的科學素質。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在探究性學習中,一個好的教師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精心設計一個讓學生感到無憂無慮的空間、一個可以探索、表達、分享思想的自我完善的空間,牢牢記住和把握“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原則,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提高探究性學習的實效性,才能使探究性學習這一重要課程理念發揚光大。
信息課上的科技教學
學校信息科技是一門新的學科,在學習、實踐,總結中,教師可以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夥伴教學”法
“水平差異較大,課難上”,這是剛開始教學時麵臨的最大問題,家裏有電腦的學生已經會使用網絡尋找所需的資料,而家裏沒有電腦的學生連開機、關機都不會。
基礎好的學生往往讓老師又愛又恨。以他們為對象教學,而忽略大部分學生,當然是不合宜的。但以正常進度教學時,這部分優秀學生,因教學內容對他們缺乏新穎性,度過一開始的“炫耀期”後,總不能認真聽講,甚至影響到旁邊的同學。
針對這一現象,老師在課堂上可采用夥伴教學法。首先肯定他們使用計算機的能力,並鼓勵全班學生遇到困難時先請教他們,如果小能手們不能解決,則請教老師。
老師解決問題時,小能手留在老師旁邊學習,老師一麵解決問題,一麵向他們講解處理此類問題的技巧,爭取下次碰到同樣的問題,小能手能夠獨立解決。
這樣“讓學生當小先生”,已有一定計算機基礎的學生給掌握較慢的學生當小老師,既解決了學生原有學習層次差異問題,又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實施該教法時應注意:教學時注重差異教學,要有目的有意識地輔導這部分優秀學生,既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一批教師的好幫手,讓一個優秀的學生帶出一幫優秀的學生。
“教學空隙”法
剛開始教學時,教師應極仔細地備課,設想學生可能碰到的所有問題,並在課堂上詳盡講解,如果不這樣麵麵俱到,學生會理解不透,最終對課堂失去興趣。
這種教學方法,短期效果很好,學生很快地完成了當天的學習任務,但從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角度出發,是得不償失的,他們很快就忘記了所學的內容,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到下節課就忘了,上課的積極性也不斷減弱。
實際上這種方法並不利於孩子們的成長,他們對這種輕鬆獲得知識的方式不感興趣,甚至感到厭倦,因為得到知識的過程過於順利,大大削弱了他們的獲得知識的成就感。他們更喜歡通過自己的實踐發現問題,再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老師太多的幫助、解說,反而剝奪了學習的真正樂趣。
因此,教師在班中可嚐試“教學空隙”法,教師可選擇一些相對簡單的教學內容,采用“粗枝大葉”教學方式,更多內容都是通過學生給學生講解或學生自己操作來理解、獲得。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則熱情的鼓勵他們自己思考解決。
這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法,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教學的一種新觀念,即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應該鼓勵學生盡可能參與探索,養成“發現問題——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習慣,鍛煉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種教法最難把握的是“空隙”的大小,“空隙”太大、太多,學生摸不著門路,“空隙”太少,則學生就沒有探索的機會,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學生漸漸對這門課失去興趣。恰到好處的留白是建立在對全班學習情況的深刻了解,和不斷嚐試,觀察,總結的基礎上的。
“無為”教學法
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古時就提出了“無為自化”的教育理念,“無為”指教的方麵,並不是說無所作為,而是指教師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學生自由發展的寬鬆環境,讓學生在一種接近“零”壓力的狀態下接受教育,而不以“萬能的上帝”自居,對學生橫加幹涉。
這是學生最向往的教學法,雖然被許多人認為是一種理想主義的空想,“給學生寬鬆的空間,就是給他們吵鬧、調皮的機會”,“越放鬆,越是學不到東西”,但在信息科技的教學中,“無為”教學法卻有存在發展的空間。
信息科技課是一門操作性極強的課程,而在實踐過程中,討論、爭論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不要過多的強調紀律,安安靜靜整整齊齊不是好課堂。
允許學生適當的“無序”和“超越”,不要壓抑孩子,對於有創新的同學更是允許和鼓勵。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動手試,並對他們的思考給與評價,這樣非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許多知識動手試試會掌握得更快。
此時,教育雖然隱於無形之中,但教育又是無處不在的。課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觀察他們的言行,推測他們所處的狀況。如果感到孩子經驗不夠或力量不足則給予適時適當的幫助。如果發現孩子開始出現不良習慣和不良傾向,要及時糾正,在初露端倪時就要杜絕。
總之,努力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工作,這需要教師不斷的學習,不斷地嚐試藝術與智慧結合的更高超的教學方法。
現代科技的運用
在最近的百年裏,物理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今天的物理學仍在飛速發展,已出現了許多新的領域和全新的物理觀念,仍然是現代前沿科學中最為激勵人心的學科之一。
麵對一日千裏的現代科技,物理教師有必要對物理學的現代進展的各個領域有一個概括的、清晰的了解,然後把它們通俗的引進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來。
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進新奇的物理知識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應充分利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充分收集和整理那些與物理教學相關的新奇有趣的知識信息,在教學過程中緊扣教學內容,合理組織教學,適時透露或講述這些知識信息,既能對教學過程起畫龍點睛的妙用,又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其學習興趣。
如在講述慣性一節時,教師為印證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可以以世界上最大的輪船為例,最後引進慣性的問題。可以告訴學生由於輪船質量太大,所以在航行時遇到礁石等障礙時根本就不轉彎,它也來不及轉彎,直接就壓過去繼續航行。
還可以在萬有引力定律中引進天文知識,如黑洞,講述了光也無法逃離黑洞引力的束縛。根據第二宇宙速度公式和恒星質量算出黑洞半徑不到三公裏。
學生們知道大的恒星半徑是百萬公裏,現在塌縮成不到三公裏,那麼他們除了驚歎還是驚歎。實際上這也在無形之中為我們解決了黑洞半徑的估算這一考點。
在教學過程中,隻要我們教師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通過網絡收集能夠緊扣教學內容但又新奇古怪的知識信息,再通過備課組織這些信息,上課時合理創設情景巧妙穿插講述這些知識信息,不僅能使教師自身知識麵得到拓寬,更能開拓學生眼界,使學生對物理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即使是對物理最排斥的學生也會接受物理的。
通過演示實驗,提高學生的科技意識
加強實驗教學,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
學生普遍感到物理“難學”,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學中缺乏實驗。而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非常重視物理實驗教學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目前,我國中學教育正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過程中,我們對物理實驗教學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為了研究好這些課題,教師必須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學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難,並結合教學實際,研究解決的方法,努力開發一些直觀的演示,同時在教學中引進近代物理學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現代科學的新成就。
例如,用激發演示光的幹涉和衍射,用發光二極管演示電磁感應中機械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等。在實驗教學中,可在規定的實驗中,適當增加相關演示項目,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使學生的眼界更加開闊。
例如,“分子間作用力”的演示,可在兩隻乒乓球間夾上一段彈簧,球的外側套上橡皮筋,平衡時,引力等於斥力;增大球距時,引力大於斥力;縮小球距時,引力小於斥力。這樣不僅培養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更多地拓寬學生視野,豐富他們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各種課外活動,增進對前沿物理學的了解
由於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在物理教學和物理測試中應努力體現“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精神,使中學物理教學和測試的內容更接近現代物理的發展,體現前沿物理的最新成就。
教育主管部門也明確要求學生要“理解自然科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能讀懂一般科普類文章,了解自然科學知識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因此,要求我們教師在課餘時間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了解有關當代物理學前沿的最新成果,使學生理解物理學與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的關係,從更廣闊的角度認識物理學的進步。
物理課外活動也是加強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科技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性。
首先,要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和舉辦科普知識講座。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增加學生的科技知識,並定期組織“實用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能力。
科技知識與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緊密聯係在一起,在舉辦科技講座時,要認真選擇材料,或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講稿,根據平時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動課分班級或集中學習,可以收集軍事科學、航天技術、通信技術、空間技術、科學家的事例與貢獻等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教育,還可以聯係社會生活中的物理,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在班上進行專題介紹,還可以利用板報介紹科普知識及物理知識的應用。
其次,要鼓勵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學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識,結合實際去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如學習“水能風能的利用”後,可調查當地能源使用情況、環境汙染情況,並提出改進意見,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內容,調查噪聲汙染、熱機的使用、農村用電等情況。
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科技製作活動,如自製電鈴、自製平行光源、製作針孔照相機、製作潛望鏡、自製量筒、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並組織展評。科技活動的開展,既能鍛煉學生的科技製作能力,又能為學生將來工作後自製簡易教學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現代科技發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提高學生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物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