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校園閱讀活動指導
圖書的起源與發展
圖書的起源
圖書是記錄語言的,語言是用文字表達的。沒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書。文字是怎樣起源的呢?那是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隻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和傳達消息。
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隻有靠口傳記憶了。
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各種方法。
“結繩記事”就是在繩子上打結,用結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來表示不同意義。後來,這種記事方法在漢族中絕跡了,可是在我國兄弟民族中,如雲南的傈族、哈尼族,台灣的高山族等,都還有這種結繩記事習慣。除了結繩,刻木記事也非常流行,就是在木頭上刻上許多不同符號來表示不同事物。
這種結繩和刻木是幫助回憶記事的符號,是書的前身,但還不算文字,如果要說“文字”,就是以後發展起來的“圖畫文字”。
我們的祖先把從事生產勞動,與周圍環境有著密切關係的事物畫在他們所居住的洞穴壁上。在我國周口店山頂洞以及法國、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發現和留存著舊石器時代人們所繪的畫,這些畫畫得很逼真,使人一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
後來,人們就慢慢地隻用幾根線條來組成一個大概形似的輪廓,把原來複雜細致精確的圖畫,簡化為一定形式的圖案符號,使人看到這個符號,就能知道代表的是什麼事物,這麼一來,這些簡化的原始文字符號就和語言有了意象關係了,以後就逐漸地用它來代替語言表達思想,進而交流經驗、傳播知識等,這樣便出現了原始的圖畫文字了。
這種圖畫文字,起初是很不統一的,有繁有簡,後來就有人進行整理、統一和簡化,也使書寫方便了。在當時,整理創造文字的人很多,這裏要說的就是傳說中的倉頡造字。
在我國古代,曾有這樣記載,說倉頡長有四隻眼睛,非常聰明,生下來就會寫字。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了文字來。
曆史上是否真有倉頡這個人呢,這就很難說了,這都是根據傳說和古書的記載流傳下來的。不過,傳說倉頡長有四隻眼睛,文字是他一人創造,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文字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社會生活共同創造的,倉頡隻不過對文字進行搜集和整理罷了。
關於我國圖書的產生,還有一個近似於神話的傳說,就是《河圖洛書》的來曆問題,我國最早的古籍《尚書》中具有記載。有人進一步解釋說:
伏羲統治天下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
伏羲根據這種“圖”和“書”畫成了八卦,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我們後來所見到的《河圖》、《洛書》,是由一係列的神秘符號所組成的數字方陣。它們是經過周、秦、漢幾代儒生方士們之手加工後的形態,其原始麵貌已無法知曉了。
有人認為,它是古代遊牧民族所畫的立體的天象圖;還有人認為,它是由自然界的天然痕跡龜甲發展而成的抽象符號,是我國第一部圖書,並認為《河圖》與《洛書》在中華文明史上曾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
華夏文化的源泉也可以說就是“河洛文化”,而《河圖》《洛書》)則是河洛文化的最初的基礎,它所建立的辯證思維的模式,對後世的思想、哲學、文學和科學都有重要的影響。
傳說和神話並不是曆史,但它是曆史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曆史。為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些啟示:在文字發明以前,就先有了圖畫和一些簡單的符號作為傳播信息的工具。我國文明的最早發生之地是在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地區。
有了文字,就有了創造書籍的基本條件。當然,並非從有文字開始就有了書籍。人們最初利用文字,不過是用來彌補生活勞動中語言的不足,促進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傳遞,借以喚起共同的行動。當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將文字刻寫在各式各樣的材料上,借以記錄經驗,闡述思想,並使之傳播久遠的時候,書籍便開始出現了。
我國書籍最早出現於何時,很難作出較準確的結論。我們還未發現夏朝的文字和文獻實物,根據其它文獻判斷分析,很可能就是在夏這一曆史時期,即公元前21世紀至16世紀,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獻典籍這一曆史性的轉變。
圖書的發展
1.甲骨文的書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就出現了有關占卜吉凶的書。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記錄材料,把占卜的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最早的圖書,也就是甲骨的書。
甲骨文的內容,即卜辭它涉及很廣:有天象,如日蝕、月蝕、晴、雨、風、雪等;有定期的預測,如卜旬、卜夕等;有預測即將發生的事件,如旅行外出、漁獵和戰爭;有生、死、病、夢等人事的休咎及對祖先、神靈的祭祀等。
2.青銅器上的飾紋
青銅器上常有平雕的各種不同的花紋、浮雕、半浮雕的各種裝飾等,它具備特有的曆史麵貌和時代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工藝美術特征。
青銅器的藝術裝飾大多采用動物的形象,自然界中的動物,其中有許多與人類的生產、生活關係極為密切,如魚、蛙、龜、蠶、羊、牛、象、鳥等。
在各種動物紋樣中,最具特色的是獸麵紋,流行於商代及西周早期。這種動物飾紋的重要特點是:眼睛巨大,凝視,大嘴咧開,口中有獠牙或鋸齒形牙,額上有一對立耳或大犄角,並有一對鋒利爪子。
這種形象以表現動物的頭部特征為主,這類飾紋舊稱饕餮紋。據古代神話傳說,饕餮是神人縉雲氏的一個凶惡兒子,它非常貪吃人類,直到把人塞在口中,但無法咽下去,終於害了自己,變成了有頭無軀的怪物。古代儒生說,周朝鼎中有這種飾紋,其目的是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的道理。宋代學者把這種表現動物頭部的紋物稱之為饕餮紋,一直沿用著。
3.石頭的書
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為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由於刻石的興起,出現了拓印枝術。在石麵上所刻的字,都是正麵凹入,是先將一張薄紙用礬及白芨水浸泡,貼在刻石的表麵。再以軟刷將紙刷勻,再輕輕捶打,將紙嵌入銘文的筆劃之內。待紙幹後,以細布包裹棉花做成的拓包,蘸以墨汁,將它在紙上均勻捶拓。然後再將紙剝下來,便得到了相同的複本。這一操作過程叫“拓”,用墨汁者稱墨拓,用紅顏料者謂朱拓,單張的叫拓片,裝連起來的叫拓本。
從許多記載中可以得知,唐代宮廷中還有專司拓印的“搨書手”。拓印技術源遠流長,千餘年來一直是一種文獻複製技術。拓本成為一種圖書類型,後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傳播知識,而是書法藝術借以流傳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圖書了。書法愛好者可從拓本中掌握古代著名書法家的技法和藝術。
4.簡牘的書
在紙發明以前,簡牘是我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對後世書籍製度產生了深遠影響。直到後來,有關圖書的名詞術語、書寫格式及寫作方法等,依然承襲了簡牘時期形成的傳統。
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用竹片寫的書稱“簡策”,用木版寫的叫“版牘”。超過100字的長文,就寫在簡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寫在木版上。寫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數是有關官方文書、戶籍、告示、信劄、遣冊及圖畫。
由於文字內容有異,其稱謂也不一樣:軍事的文書叫“檄”;用於告示者稱之“榜”;將信寫於木版,然後再加一版叫作“檢”;在檢上寫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這就是信封的起源;將兩版合好捆紮,在打結的地方塗上粘土,蓋上陰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現凸起的字,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於寫信的木版,通常隻有一尺長,故信函又叫“尺牘”。
用於簡牘的書寫工具有筆、墨、刀、削等。簡牘上的文字用筆墨書寫,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錯誤的文字,並非用於刻字。先秦簡牘,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通行隸書,字體變圓為方,於是公文、信函多用隸書。
簡是古代書籍的基本單位,相當於後來的一頁。一枚簡牘稱為簡,常寫一行直書文字。字數較多的,寫在數簡上,編連在一起,稱之“冊”。長篇文字內容成為一個單位的,叫作“篇”,一“篇”可能含有數“冊”。
5.縑帛的書
竹簡雖然廉價,製作十分方便,但這種笨重的書籍攜帶不便,而且每簡容字有限,編簡成冊的長篇著作一旦散亂,則會發生“錯簡”,再說簡牘的編連所用的絲帶、麻繩、皮帶容易被磨斷,使閱讀帶來困難。
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麵幅寬闊,易於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寡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折疊或卷起,收藏容易,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的不足。因此,帛書與簡書並存,共同構成我國古代獨具特色的簡帛文化。
圖書的起源與發展
圖書的起源
圖書是記錄語言的,語言是用文字表達的。沒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書。文字是怎樣起源的呢?那是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隻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和傳達消息。
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隻有靠口傳記憶了。
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各種方法。
“結繩記事”就是在繩子上打結,用結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來表示不同意義。後來,這種記事方法在漢族中絕跡了,可是在我國兄弟民族中,如雲南的傈族、哈尼族,台灣的高山族等,都還有這種結繩記事習慣。除了結繩,刻木記事也非常流行,就是在木頭上刻上許多不同符號來表示不同事物。
這種結繩和刻木是幫助回憶記事的符號,是書的前身,但還不算文字,如果要說“文字”,就是以後發展起來的“圖畫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