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苦澀初戀(1 / 3)

1. 父母分別變訣別

中平六年,蔡邕攜著一家老小,向洛陽進發,還可以和父母一起走一段路程。蔡文姬心中無比悲傷,這是她出生之後,第一次要和父母分別,這十幾年裏,蔡文姬是在父母的關心愛護和悉心教導下成長的,從沒有離開父母的懷抱,如今的分別,讓蔡文姬既悲傷又恐懼。平日裏理解不到的離別之情,如今清晰深刻。隻是這感覺,為何讓自己的心,如此顫抖。想到以後自己不知道何時才會再偎依在母親的懷中,不知道何時才會再聽父親的諄諄教誨,心中便又是一陣淒涼悲傷。

淚水終於忍不住,從那水靈靈的雙眼中流下。蔡文姬沒有哭出聲音,她知道她不應該哭出聲音來,因為此時的父母心中也是非常的不好受。她怕這一哭,會讓本就痛心不已的父母更加悲傷難過。

蔡文姬是對的,此時的蔡邕,雖然沒有什麼話語,那是因為已經哽咽在喉,無法說出話來。這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家庭啊!隻是被這亂世所迫,卻不得安生。蔡邕緊緊地擁著趙五娘和小文姬,卻不敢去看他們的臉,因為他害怕,害怕他這堂堂男兒,會在妻女麵前哭出來。壓抑的情感,讓蔡邕輕微地顫抖,趙五娘挽著他的臂膀的手,輕輕地安撫著蔡邕。

男人的情感向來都是隱忍而厚重的,父親對於子女如果有虧欠,定會盡心盡力地去補償,但又絕口不提自己為此都付出了什麼。因為他們把這些視為理所當讓的責任。愛,就是沉默的承擔。丈夫對於妻子,如果有虧欠,那麼定會加倍地溫柔相待,但又不知道怎麼開口去剖白自己。蔡邕是個細心多情的男子,麵對此時此刻的分別,甚至有可能成為永別的短暫團聚,除了沉默,還有什麼更能表達心緒的方式呢?

人言常到,大音希聲,大愛無形。

在親情麵前,這兩句話就是最好的詮釋。

有一種言語,你聽不到聲音。

除了用心感受。

有一種關愛,你看不到撫摸。

除了用淚表達。

愛與不愛之間,相隔的不是話語。

是跳動的思念

是不滅的火焰。

和自己的女兒離散,對於一個母親來說,無疑是一個最大的打擊。但此時此刻,趙五娘沒有哭,雖然悲傷,雖然難過,但是趙五娘並沒有表露出太多,似乎更多的是冷靜。也許,對於一個母親來說,出於對自己子女的保護之情,讓她還保持著一個堅定的心,趙五娘心中明白,她和蔡邕一起去洛陽,是為了保全這個家,是為了讓小文姬不再受到顛簸離命之苦,也是為了照看進京的蔡邕,多年的夫妻感情,趙五娘怎能讓蔡邕獨自一人去那混亂的洛陽獨自麵對。

都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但是蔡邕和趙五娘卻是千金不換的愛情典範,當初兩人喜結連理,恩愛有加。雖然婚後許多年未添子嗣,但夫妻二人並沒有相互責備,反而是更加的相互體諒,彼此理解。正是這份相敬如賓的舉案齊眉之情分,以及蔡邕可靠的人品,讓趙五娘這麼多年來一直相依相伴,無論是風光得意之時,還是門可羅雀之日,都不曾離棄。

夕陽斜下,倦鳥知歸,晚風吹得樹林沙沙作響,鳥兒們成雙回歸暖巢,隻是這蔡氏一家,卻不得安穩,還要在旅途中顛簸。不久他們就要分散了,帶著不舍,帶著無奈,帶著思念。

蔡邕一家在距離洛陽不遠的潁川地界分別,各奔去路,一家人相互遙望,直到聽不見言語,辨不清身影,才轉頭前行。臨近洛陽的道路是一片坦途,隻是眾人心中,感覺卻是這地似乎抓著人們不想放手,每一步,都是那麼沉重。蔡文姬望著父母遠去的背景,終於忍不住,抱著乳娘,大哭起來。

多情自古傷離別。如果有一杯酒,卻也隻能無語凝噎。

蔡邕到達洛陽,拜見了董卓。董卓見蔡邕風度翩翩,氣宇軒昂,心中讚歎不已,蔡邕的氣質風度,果然是非大文士而不可有。便馬上任命蔡邕作祭酒,第二天,又擢升為官侍禦史,不幾日,蔡邕又連升幾職直到拜尚書。

這樣神速的升遷,甚至創造了當朝的曆史記錄。然而接連幾天的連續升遷,蔡邕感到的並不是喜悅,而是不安。他知道,若無所求,何來此賂。不久,宮內傳出聖旨,要求蔡邕任命巴郡太守,隻是這聖旨,因為董卓不想讓蔡邕離開自己的掌控之下,於是便私自把聖旨藏匿了起來,改升蔡邕為侍中,幫助自己管理所謂的日常事務。到了此時,蔡邕的命運已經完全被董卓掌控。雖然蔡邕的人是回到了洛陽,但是興複漢室恐怕也隻是空夢一場了。

董卓生性剛烈,傲橫蠻奢。在宮中唯我獨尊,根本聽不進別人的諫言。而且性格極其殘暴,燒殺擄掠絕不猶豫。甚至在一次出行中,看到一群男女老少在春日裏放歌起舞,居然一時興起,下令把所有男子的頭顱砍掉,栓到車軸上,踏塵飛奔。再把女人和金銀放到車上,回去分發賞賜給士兵們,盡情蹂躪。這些慘絕人寰的暴行,屢有不止。蔡邕看在眼裏,甚是痛心。蔡邕曾進諫董卓,要求他施善行,集民心。但是董卓剛愎自用,怎能聽得進蔡邕的話語。蔡邕平日的工作,不過是在董卓飲酒作樂之時鼓琴賦詞,按董卓的要求讚美所謂的功績。

董卓的殘暴舉動,引起了當時其他群豪以及百姓的不滿,討伐董卓的呼聲不斷,董卓見洛陽周邊群豪四起,大有包圍洛陽之勢,心中也不免一陣恐懼。於是便挾持起皇帝,帶兵離開洛陽。往長安進發。在離開洛陽時,董卓命手下官兵挖掘漢代陵墓,盜取寶物,放火燒毀宮殿,宗廟。致使洛陽城內火海連片,煙雲籠罩幾日不散。可惜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就這樣毀於董卓之手。

離開洛陽,蔡邕被迫隨著董卓前往長安。消息傳到了在蔡氏老家的蔡文姬耳中,聽聞父母前往更加遙遠的長安,心中更是悲痛不已。本在洛陽已經很遠,但畢竟是在自己的故都,仿佛心靈上還可以遙遙呼應,有著一種莫名的靈犀。但這次父母早已上了年紀,卻還要隨那殘暴的董卓西遷至長安。

年僅十三歲的小文姬,麵對著空蕩蕩的庭院,又想起了遠方的父母和曾經其樂融融的一家,心中不禁再次陷入悲痛,拿出父親蔡邕傳贈與她的焦尾琴,悲對明月,彈奏出淒涼哀婉的樂曲,人們聽了無不隨之悲傷落淚。這琴音,就是蔡文姬的心聲,與父母別離,久久不能相會,這思念之情和對父母的擔心交和,化作琴曲,飄上蒼天。他多麼想父母親能聽到這呼喚,哪怕有再大的災禍,蔡文姬也不願與父母親分別而經受著相思擔心的悲苦。

一家人,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平安的團聚一地,吃家常飯,說家常話。普通的日子裏有最踏實的幸福,這樣樸素的願望,何嚐不是我們每個人心底那最柔軟的一份希望呢。

董卓挾獻帝來到長安,隻是時事變幻莫測,讓董卓這一介武夫毫無招架之力,這時他想到了自己還有蔡邕,於是便擢升蔡邕為高陽鄉侯,一有什麼迷惑之處,便請教蔡邕。隻是詢問蔡邕並不能改變董卓驕奢蠻橫的性情,在長安他大興土木,征集數十萬民眾給自己修葺宮殿,在內囤積金銀財寶,美玉錦繡,寄存的糧食可以供食三十年之久。

殘暴的董卓再次激起民憤,長安城內百官也對董卓恨之入骨,密謀要刺殺董卓。初平三年四月,王允,孫瑞,呂布密謀刺殺董卓,幾人獻上美女貂蟬,來迷惑董卓。果然,貪婪好色的董卓不知是計,對貂蟬美貌眼手不離,終日和貂蟬歌舞取樂,纏綿不起,不理政務。一日眾人借獻帝有病初愈,群會大臣之際,刺殺了董卓。

終於,這殘暴凶狠的董卓死在了他夢寐以求的皇宮寶殿之內。人們聽聞這個消息,皆彈冠相慶。

誰也沒有想到,董卓的死,卻讓蔡邕也遭受大難。當日董卓被呂布最後刺殺,而蔡邕恰巧在司徒王允的府上。當下人健步如飛的前來稟報董卓已死這個消息後,王允心中難抑喜悅,仰天大笑出來。卻見同座的蔡邕表情複雜,繼而竟然是一聲歎息。誰曾想,這一聲歎息,竟然給蔡邕引來殺身之禍。

其實,蔡邕這一聲歎息可謂是飽含了人間的百感交集。董卓,雖然殘暴無道,可畢竟對他有知遇之恩,給了他一個出山為仕的機會。但真正為他效力後,看到自己終日輔佐這樣的人,蔡邕也是羞愧難當。正是如此,才有了那一聲情難自禁的歎息。

董卓被殺,其餘黨盡皆被捕,蔡邕的一聲歎息,讓王允等人大為惱怒,舉國歡慶暴臣董卓之死,唯獨蔡邕哀婉歎息,當下便把蔡邕抓捕入獄。眾百官聞之,無不驚歎,紛紛為蔡邕求情,王允擔心這事情長期拖延會對己不利,於是命令獄卒加緊逼供,隻可惜年過花甲的蔡邕,怎能承受住監獄內的百般酷刑,隻因一聲歎息,便被逼死在監獄之中。

三日之後,趙五娘聽聞丈夫死於獄中,悲痛不已,痛心疾首,也死於長安家中。

隻是可憐一代文豪蔡邕。

一腔熱血盡忠誠,

官道坎坷不由衷。

亂世出仕遇暴主,

一聲歎息命此終。

對於蔡邕的死,全朝百官和眾儒生無不痛哭流涕,王允心中也漸生悔意,隻是一切已經晚矣。六十一歲的蔡邕,終於在這亂世之內,官場之中,撒手西去了。

獻帝初平三年,蔡文姬苦苦相盼,希望父母能早日能從長安歸來,可她盼回來的,竟然是一個晴天霹靂的噩耗訊息,長安之內,父親蔡邕和母親趙五娘,全都去世了。霎時間,蔡文姬癱坐在地,淚如雨下。這一時之間,雙親全失的痛苦,誰能承受得住呢。更何況她隻是一個日日苦苦思盼父母的小女孩來。

蔡文姬知道父母死得冤啊!這一段時期的蔡文姬,簡直就像瘋了一樣,茶不思,飯不想,癱坐在那裏,嘴裏不知道在說著什麼。乳娘看在心中,也是無能為力,這個沉重的打擊,對於年僅十幾歲的蔡文姬來說,實在是太過於沉重了。

人生最大的悲痛,莫過於失去雙親,而這一時之間失去父母的蔡文姬而言,這悲痛實在是生命難以承受之重。

天空仿佛都失去了顏色,這叫蔡文姬如何想象,失去父母的生活該去如何度過。誰又能知曉,蔡氏一家潁川的離別,竟然是蔡文姬和父母的訣別,若是知道有今日,蔡文姬是死也不會讓父母親去洛陽的,哪怕一家人再度逃難,也好過這生與死的離別。隻是,世事難料,空餘悔恨。

痛苦在蔡文姬的心中久久縈繞。像積蓄在心中的霧霾,遮蔽著陽光,觸景生情的過往,想起就悲傷。這一次的打擊,讓她明白了什麼叫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父愛和母愛,是小文姬成長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父親對她的培養,母親對她的照顧,都仍然是曆曆在目。可是,幾年未見,曾經那麼鮮活的父親母親怎麼就和自己永遠天人相隔了!她一想到的父母,淚水就不能自控地打濕衣衫。而趙四娘看到小文姬這個樣子,更是心疼千倍。總是將文姬攬到自己懷裏,希望給這個可憐的孩子一份可靠的依賴,哪怕隻是一個放心的發泄,也是讓人滿足的。

2. 情竇初開愛神至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它的流逝能衝淡喜悅,亦能衝淡悲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日子總是要繼續的。哪怕是再大的挫折,都會逐漸隱沒在瑣事之中成為一種人們不願揭開的傷疤,而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也會不斷地給自己暗示--一切都會好的。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又是一年春來時,圉縣的田野上一片生意盎然,嫩綠的春意頂著還未來得及消融的雪就已經迫不及待地來到了世間。陽光總是暖暖地照在大地之上,春風吹過,帶來冰雪消融之後,那濕濕的泥土的芬芳。生機勃勃的春意,讓人們也是湧起難以抑製的對春天美好的向往。

這一年,蔡文姬十六歲。在那個時候,女子十六歲就要行及笄之禮,以示女子成年,剛剛從失去父母的悲痛當中走出來的蔡文姬,已經逐漸地恢複了青春少女應該有的青春與朝氣。蔡文姬長得像趙五娘,雖然衣著樸素無華,但是也難以遮掩蔡文姬那俊俏的臉龐,楚楚動人的身姿。讓人看了便心生憐愛。少女的青春活力,加上父親采用傳授給她的知識技能,讓蔡文姬在這春天的時節當中,顯得是那麼的耀眼,那不凡的氣質讓人為之動容。

每一天,蔡文姬都會給自己安排時間去練習父親所傳授給她的各項技藝,從未有過一天的間斷。除此之外,蔡文姬依舊秉承著她童年和種山隱居生活的習慣,熱衷於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每每練習結束,便趁著春風,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當中。隻有這個時候,蔡文姬才會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充滿意義。在這當中,少女對於美好愛情的期望,也隨著日益漸暖的春意,萌發出了新芽。哪個少女不懷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