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八十二章 危機再現(2 / 2)

京城,燕王再度興兵的消息如長了翅膀一般飛遍了朝野,李維正沒有請示朱允炆。以事態緊急為由,直接召開了軍務參議會,這是他親自主持的第三次軍務參議會,前一次也是沒有事先征得朱允炆的同意,而召開了調集各地錢糧入京的會議,雖然不是所有的寺部首腦都來,但至少也有八成高官到了,而這一次,燕王大軍來勢洶洶,每個人的心頭都感到了一種沉甸甸的壓力,無需催促,幾乎所有部門的首腦都來參加了這次緊急軍務參議會,所有的官員把希望,甚至他們的身家性命都寄托在李維正的軍隊之上。

這次參議會一反從前議而不決的局麵,會議極為高效,糧草、軍餉、民夫、軍隊、主將皆一一得到落實,這次戰役李維正以五軍大都督的身份,親自為主帥,山東都督盛庸為副將,這一次李維正不再藏私,將他在山東的十五萬軍隊全部交給盛庸指揮,加上盛庸原有的五萬軍隊,這樣山東方麵就有二十萬大軍和燕軍抗衡,同時李維正調千艘戰船共十萬水軍封鎖了長江江麵,以穩定京城的人心。

最後,他本人又率十萬軍走鳳陽,前往河南和大將平安的二十萬大軍彙合,這樣一來,朝廷方麵共調集了六十萬大軍與燕軍抗衡。

會議結束後,李維正拿著正式擬就好的會議決議,進宮向皇上朱允炆請示。

唐製中,所有的軍國大事都是經尚書、門下、中書、內宮這樣的順序層層上報,最後到皇帝手中,就算皇帝同意了,他也無權直接下發聖旨,所有的聖旨都是由中書舍人根據相國和皇上的意思草擬而成,並非是皇帝一人獨斷。須加蓋中書大印方才有效,沒有中書大印的聖旨,誰都可以不執行。

而今天李維正拿著這份擬好的會議決議前往宮中讓朱允炆禦批下發,實際上這就是恢複唐製了,一旦朱允炆批了,那軍務參議會就成了事實上的政事堂。

“陛下,臣今天主持軍務參議會,僅用三個時辰,眾大臣便達成了對付燕軍的一致意見。臣擬就了正式的會議記錄,上麵的有六部大臣的簽名,希望陛下盡快批準。”

朱允炆的病其實早已經好了,隻不過他不敢去麵對強勢的李維正,而一直稱病不起,已經快兩個月了,他一直在旁觀事態發展,他其實已經明白了一切,也明白了李維正的追求的目標,他要恢複相製。

和燕王的勃然大怒不同,朱允炆更多的是迷茫,在他內心深處,他其實也是希望能恢複相製,但是這種希望的前提應是一種正常的君相製,相可以由他來任免,而不是李維正這樣的強勢軍閥一手主導,這一來,他朱允炆和漢獻帝又有什麼區別。

但是局勢發展對他很不利,越來越多的官員都支持恢複三省六部製,支持恢複唐製,黃子澄的文章被無數人反駁,唐朝就是因為從玄宗肅宗開始,帝王們破壞了三省六部製才導致了宦官之禍。朱允炆本人也甚至以‘太祖座下一根草’為筆名發文駁恢複唐製,但是他的聲音太渺小了,很快便被淹沒在要求恢複相國和三省六部製的聲勢浩大的運動中。

朱允炆默默地看著眼前的會議記錄,他心中不由一陣悲哀,六部的尚書都簽名了,他們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他們知道,可就是沒有一個人反對,朱允炆感覺到自己被所有人拋棄了。

朱允炆沒有跳起來把會議記錄撕得粉碎,然後扔在李維正臉上,沒有,他沒有這樣做,他也沒有這樣的魄力,生性懦弱的他拿起朱筆在會議記錄上批了一個‘準’字,把它遞給了李維正,十分疲憊地道:“以後就不用給朕批複了,事關對燕軍作戰事宜,軍務參議會形成決議可直接執行。”

李維正接過批複,卻躬身施禮道:“臣知道陛下身體不好,但製度如此,沒有陛下的批準,臣怎麼敢擅自下發會議紀要。”

朱允炆苦笑一下,沒有中書省,這會議紀要就成為聖旨的臨時替代物了,盡管他知道恢複中書門下省已經是大勢所趨,但要他下這個決定卻很難辦到,他怎麼向自己的祖父交代。

“李維正去吧!朕有些累了,一切都照你的意思去做。”朱允炆揮了揮手,他不想再麵對這個現實了。

“請陛下休息,臣告退!”

李維正從頭到尾都沒有再下跪,而是恭恭敬敬地又躬身施了一禮,慢慢退下了,朱允炆呆住了,難道連禮儀都要恢複唐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