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1 / 3)

自然之道

我和七個旅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結隊到達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這個海島上有許多太平洋綠海龜用來孵化小龜的巢穴,我們去那裏旅遊的一個目的是,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

太平洋綠龜的體重在150公斤左右,幼龜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龜一般在四五月間離巢而出,爭先恐後爬向大海。隻是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便可能成為鷹等食肉鳥的食物。

那天我們上島時,已近黃昏,我們很快就發現一隻大龜巢。突然,一隻幼龜率先把頭探出龜巢,卻又欲出而止,似乎在偵察外麵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躑躅不前時,一隻嘲鷹突兀而來,它用尖嘴啄幼龜的頭,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

我和同伴緊張地看著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問向導:“你得想想辦法啊?選”向導卻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這樣的。”

向導的冷淡,招來了同伴們一片“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喚。向導極不情願地抱起小龜,把它引向大海,那隻嘲鷹眼見著到手的美食給抱走,隻能頹喪地飛走了。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卻使大家極為震驚。向導抱走幼龜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現實很快使我們明白:我們原來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那隻先出來的幼龜,原來是龜群“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會返回龜巢。現在做向導的幼龜被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以為外麵很安全,於是爭先恐後地結伴而行。

黃昏的海島,陽光仍很明媚。從龜巢到海邊的一大段沙灘,無遮無擋,成百上千的幼龜結群而出,很快引來許多食肉鳥,它們確實可以飽餐一頓了。

“天啊?選”我聽到背後有人說:“看我們做了些什麼?選”

這時,數十隻幼龜已成了嘲鷹、海鷗、鏗鳥的口中之物,我們的向導趕緊脫下頭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數隻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氣喘籲籲地來回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一種補救吧。

一切都過去之後,數十隻食肉鳥已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響徹雲霄。兩隻嘲鷹仍靜靜地佇立在沙灘上,希望能捕捉到最後一隻迷路的幼龜做佳肴。我和同伴們低垂著頭,在沙灘上慢慢前行。似乎在這群凡人中間,一切都寂然靜止了。終於,向導發出了他的悲歎:“如果不是我們人類,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危害。”

感悟心語

人是萬物之靈。然而,當人自作聰明時,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麵。

得道的泰國象

去泰國旅遊,給人最深印象的是騎大象和觀看大象表演。坐在它的身上,任由它東挪西擺,充分體驗搖搖欲墜的感覺,刺激得很。

大象表演就更加有意思了,它在主人的指揮下做出各種動作來。比如投籃、射門、打滾、學著人的樣子直立行走……真是憨態可掬。伴隨著觀眾的掌聲,表演完了的它會款款向你走來,很和悅地給你鞠躬——實際上是在邀賞。拿了香蕉之後,它並不馬上吃,而是交給它的主人。

掌聲、笑聲、叫聲……在大象表演場上空飛揚。但沒有誰注意到主人拿木棒打在象身上的聲音,沉悶而厚重的。

象並不輕易傷害人。但據說一旦他們遭到過人的襲擊或掉進某個圈套,便永遠也不會忘記,隨時設法報複。由於鼻子巨大,它們的嗅覺極其靈敏,能從很遠的地方聞到人的氣味並輕而易舉地追過去。

這樣勇猛的動物聽起來是讓人不寒而栗的。他們習慣群居,聯合起來就是一個強有力的戰鬥集體,厚厚的皮刀槍不入,在荊棘叢中穿梭,如履平地。因此,泰國人把它作為自己國家的吉祥物,代表著無往不勝。

可是現在呢?我問過導遊:打籃球的大象能打仗嗎?他說,時代不同了,大象應該有新的使命,我們不想傷害別人,所以軍港對外開放。喏,他指了指遠處海麵上的航空母艦。

大象的食量大得驚人,每天可以吃掉75公斤草。因此,在工業越來越發達的時代,大象可以棲居的地方也越來越少了。前幾年報紙上總在討論要不要殺掉大象以擴大農業生產的問題,我相信這討論的發起者是飽受大象之害的泰國農民。討論最終沒有什麼結果,但是大象的數量在慢慢減少卻是不爭的事實。於是,成群結隊的大象向比他們還要厲害的人類屈服了:老少爺們兒,我們服了,你們說怎樣就怎樣吧,給口飯吃,讓幹啥就幹啥!

於是,凶猛的戰神成了玩偶。它們晃動著比野生時代肥胖得多的身體生活在充滿著工業氣息的所謂原始森林中,承載著毫不相幹的外國人,並恭敬地賣弄著自己的身體部位,籌劃著下一頓飯的到來。

大象得道了。九泉下的達爾文一定微笑著:瞧,我說什麼了,適者生存吧?

感悟心語

人類的工業化進步與保護自然生態所矛盾,當人類把大象當玩偶玩耍時,想一想自己也許失去了更多。

最好的父愛是愛孩子的媽媽

有部電影叫《澤西女孩》,講述了一個單身父親撫養幼女的故事。劇中的小主角格蒂雖然一出生就失去了媽媽,但並沒有因此而缺失愛。因為媽媽一直活在她和爸爸的心中,爸爸與媽媽的相愛,以及媽媽去世後爸爸對媽媽的懷念,使小格蒂獲得了人生的第一個信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父親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愛孩子的媽媽。

在孩子心目中,父親往往是力量和堅強的象征。作為孩子的保護者,父親應當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家,而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就來自看到父母彼此相愛,特別是爸爸愛媽媽。一方麵,父親對母親的愛會使孩子形成安全感,這將有助於他在長大後更順利地建立自己的親密關係,如戀愛,結婚。文章開頭提到的格蒂,因為父親對母親的愛,而建立了信任感,這個信任關乎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這對於一個孩子未來的自信心、安全感以及對他人的信任的培養都是不可或缺,至關重要的。另一方麵,父親用行動為孩子做出了愛的示範,孩子從小就可以在父母身上學習到什麼是愛,怎樣去愛。

如果父親經常與母親吵嘴,就會引起孩子的恐懼、情緒不穩定。長此以往,容易出現問題行為和心理失衡,比如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打架、易激怒、憂鬱、強迫症、厭食症、學校恐懼症等等。事實上,這是孩子擔心父母分離的投射,孩子潛意識中希望父母忙著處理孩子的問題,就沒空考慮他們大人間的問題了。

一個孩子如果常常看到母親傷心地哭泣,他會試圖用自己有限的理解力去安慰媽媽,當媽媽對他說“噢,寶貝,你讓我覺得好多了,還是你最疼媽媽”,孩子也就從此把讓媽媽快樂當成了自己的責任,在家庭裏承擔了爸爸的角色。但孩子還不具備這樣成熟的知識和心理承受能力,於是出現各種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