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3)

日泉市市長李強遭遇車禍的消息傳回來,市委正在召開常委擴大會議。

兩天前市委決定召開的這次常委擴大會議本已通知了李強,而正在省城跑項目的李強掐算了時間,答應這天下午趕回來準時出席會議。下午上班後,出席會議的各位常委和列席的部分部局長們三三兩兩都到了市委常委會議室,惟獨缺了李市長。市長作為市政府的一把手和市委第一副書記,一般情況下是不便缺席如此重要的會議的。市委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王畦急了,親自打電話聯係,李市長和同去的幾個人手機均不在服務區。王畦感到有些尷尬,說嚴重一點就是他這位“大當家的”失職了,於是,便無助地報告了端坐在正位上的市委書記蘇陽波。蘇陽波倒顯得比較豁達,說:“人都到齊了,開吧!”

於是會議便按預定的程序和議題召開了。

誰知這天出了大事。

恰巧在十多分鍾前,市政府分管政務的副秘書長趙保樂在辦公室裏接到陽清市交警支隊一大隊的電話,得知李市長在返日途經陽清市境內某路段突然遭遇車禍,生命垂危。趙保樂平日一張樂天派的臉頓時驚得煞白。他清楚地記得,市裏為了爭取一個項目,李市長在一周前經蘇陽波的同意,帶上市政府分管事務的副秘書長肖東輝和司機黃衛國一同驅車前往省城,怎麼在返回日泉的途中就偏偏出了車禍呢?

同為副秘書長,趙保樂通常很少隨市裏領導到省府進京都,這是因為分管政務的副秘書長主要工作是負責寫好領導的講話稿,搞好調研信息督察什麼的,政務搞順手了,也就不太方便參與外界一些“事務”了。倘若自己諳練此道並一同前往,無疑難逃這一飛來橫禍。想到這裏,趙保樂不禁倒吸一口涼氣。涼氣再順著喉管透出來,趙保樂頓時清醒了許多,索性從辦公桌上的煙盒裏抽出一支煙點燃。不待香煙吸至半截,他意識到自己應當立即到市委大院走一趟。

想著想著,趙保樂很快穿過人民大街,進了市委大院。

市委大院和市府大院臨街相對而建,位於泉江西側。市府大院原是日泉知府衙門,坐北朝南,正如老百姓所說,自古衙門朝南開。府第經過一百多年的歲月滄桑,換作了行政公署所在地,便已看不出曆史的痕跡,而是被樸實考究的建築所替代。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時,市委開辟了公署門前的空地並遷移了零星住戶,建起了坐南向北的機關大院,莊嚴而雄壯。不久又建了略小於正門的後門,從這道大門看上去,市委大院同樣坐北朝南。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地方經濟實力的增強,兩大院競相開發改造,幢幢現代建築拔地而起,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機關味十足了。最有意思的是一進市委市府大門的兩幢標誌性大樓,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同時立項,市府大樓原本要建十二層的,偏偏市委大樓隻建九層。九是一個極數,意思是九陽高照,官至到頂。還據說這樣與其後院十餘棟整齊劃一的五層樓房擺在一個大院,取九五獨尊之意。但這屬於“民間版本”,流傳了這麼多年,官方文件檔案是沒有此說的。就如傳說市府大院那時隻好作出讓步,主體大樓建了八層,而將後院的一排排樓房全部改造成了六層,取一路(六)發(八)、六六順之意,暗示了政府官員的吉利和主抓經濟工作的兆頭。日泉的老百姓喜歡聽評書,那些演繹了的東西比正統的東西熱鬧,譬如說“三國”就比《三國誌》熱鬧,他們聽了來勁,就津津樂道。因此流傳至今的“民間版本”又說,往前上溯近二十年,從那時起,日泉兩大院便從修房開始鬥法,老百姓叫做“挺肚皮”,結果鬥來鬥去,不知怎麼竟然出了幾個省級領導。是時事造英雄,還是其他原因,就不好考證了。

此刻,趙保樂是沒有心思去想這些的。

不一會兒,趙保樂徑直來到市委常委會議室。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溫一達圍繞上半年全市工業經濟形勢,正比劃手勢力圖做一些深入淺出的分析。趙保樂不便影響溫一達的講話,就瞥了瞥坐在稍偏位置的王畦。按常規,下麵的人彙報市委的重要事情,一般都需要先向市委這位大管家稟報和通氣的。王畦分明看見趙保樂急匆匆走了進來,卻並不理會,微胖的身子穩坐在真皮椅上,一動不動,頗有幾分當家者的威嚴。就在走近王畦的一刹那間,趙保樂忽然改變了向他彙報的想法,於是又向前挪動了幾步,走到橢圓形會議桌正中蘇陽波的跟前。蘇陽波聽了趙保樂的耳語,驚訝的神色在瞬間一掠而過,隨即換作了鎮定的常態,一臉的大家氣度。很快,他抬了抬手,打斷了趙保樂的訴說,然後起身出了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