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同生命的曆史一樣久遠,是個古老的話題。原始社會時期,疾病長期作為神的化身存在,代表著神靈對人的不滿和懲罰。隨著人們認知世界能力的增強,疾病的神秘性有所降低,然而,疾病的隱喻意義卻並未消失,而是隨著人們的認識變遷而逐漸泛化,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文學中的疾病從來就不會僅僅等同於醫學中所指的疾病,疾病的產生和發展被深深地打上了人類思維的印記,它的發展變遷與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物質文化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變成了承載社會文明、文化的載體,反映出作家同時代的社會風貌。近代以來,隨著戰爭的頻繁爆發、社會的轉型變遷、城市化的進程、個人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之間的碰撞、個人與個人之間利益發生抵觸,滋生出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給人們的身心造成難以愈合的傷痛。於是,作為現實生活的投射,疾病意象越來越多的出現在現代、後現代文學作品中,疾病既是作家詮釋世界、表達情感體驗的工具,反之,也是人們解讀社會風貌及作家創作意識的一條通道。哈羅德·品特生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曆經社會的轉型動蕩,作為猶太人後裔,他幼年時期便體驗到了倫敦大轟炸等種種苦難,造成了他的心靈創傷及身份認同。荒誕派劇作家通常使用隱喻的表達手法展示心中的情感體驗,既然品特被添列其中,那麼以代表苦難的疾病的形式表達對社會的傷痛體驗恰是水到渠成。疾病作為一種人生處境,與它存在的社會環境相互映襯。對疾病的關注體現了品特敏銳的觀察意識與觀察能力,對疾病的理解與體驗滲透在他的大多數文學作品中,借助於承載著各種社會文化的疾病,品特成功地展現了同時代的社會曆史、政治、宗教等文化狀況,表達了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展現了自己的人文主義思想。

疾病意識貫穿於品特的各類作品中,包括詩歌、散文和戲劇。然而,由於戲劇被公認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因而本文的研究也以他的戲劇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本文以醫學理論作為劃分基礎,對品特戲劇中的疾病進行了詳盡的梳理,並運用了精神分析法、敘事學、福柯身體政治、隱喻修辭、戲劇美學等理論,從品特戲劇中疾病對於品特戲劇創作以及劇情本身的推動、對於隱喻意義的傳達、對於荒誕戲劇詩學功能的達成等幾個方麵展開探討,試圖深入品特戲劇的肌理,探索其戲劇詩學的構建思想及其社會意義。正文部分細致地考察了品特的具有較多疾病敘述的17部戲劇,包括《房間》《生日晚會》《看管人》《歸家》《微痛》《家的聲音》《背叛》《情人》《一種阿拉斯加》《溫室》《月光》《茶會》《山地語言》《送行酒》《歸於塵土》《新世界秩序》《精確》等,同時還考察了他的部分詩歌,如《英國中部的新年》《戰爭》等,以及他的部分散文,例如《茶會》等。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如下:

引言部分主要對品特及其作品的國內、外研究現狀作了一個綜合介紹,闡述了本書的立論的緣由以及本書的研究價值所在,並介紹了在研究分析品特戲劇的過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點、難點及作品的創新之處。這一部分意在為本書的生發進行闡釋說明,並意圖揭示全書的脈絡概貌。

第一章首先展現了疾病敘述的演化變遷,並對品特戲劇中的眾多疾病進行了梳理,以醫學理論為根據,從生理疾病、精神疾病、損傷性疾病三個方麵辨識劇作中的種種疾病,繪製出品特戲劇中的疾病圖譜。品特戲劇中種類豐富的疾病讓人深思其敘述動因:童年時代的品特經曆了倫敦大轟炸,對於戰爭的殘酷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作為猶太人後裔的身份認同,使得品特從小就體會到了社會的不公與生活的艱辛;嫉惡如仇的鬥士性格更增加了他對弱小的同情以及對強權的憤恨。當然,疾病文學潮流尤其是同時代作家,例如貝克特、卡夫卡等人對他的影響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以上這些因素形成合力,驅動品特將疾病選作他的作品構件。從後經典敘事學的觀點來看,作者、文本以及讀者之間是一個交流闡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本本身會產生動力,推動情節的發展、實現主題意義、強化人物塑造。品特戲劇中的疾病產生的不穩定性以及戲劇性生成所形成的張力,推動著劇情的發展,而疾病敘述視角與敘述聲音的精心選取,有力地實現了主題意義的彰顯。不僅如此,疾病敘述還推動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現了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