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見聞

五月,朝鮮這個緊鄰中國東北的國度,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原野上的小草、禾苗剛剛探出頭來,小小的綠蔭尚不能遮住地麵。大麵積的土地呈黃白色,像沙土地,如果是因缺肥,應該是相當嚴重。沿途不時看到村民們三二十人聚在一塊田裏,爭分奪秒埋頭搞集體春耕。午飯多是在田間地頭吃的。耕種的多是稻田,幾乎沒看到果林和菜地。偶見陡坡處掛一兩株桃李樹,淡淡地開著花兒。青草、野菜長勢不旺。蒲公英的花像是貼著地麵開的,葉片小得幾乎不見。挖野菜的人群隊伍龐大,原野裏隨處可見:有背著孩子的村婦,有老人,也有穿著製服的在職人員。對目前的生活狀況,朝鮮人並不回避,看來是官方允許公開的。他們說現在雖然困難,但形勢正在好轉。最困難的時期是一九九四年到二零零一年,金日成主席去世,又遇到自然災害,加上國際上的某些製裁,他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樹皮、草根都吃了。當時他們開展了“第二次行軍運動”,全民投入農業生產自救。他們的第一次“行軍運動”是抗戰時期。一個女孩子對我講述的時候,幾度淚光瑩瑩。

朝鮮有名的小吃,大多是一些醃製的小菜,但因蔬菜緊缺,這些小菜品種單一,多是蘿卜和白菜。朝鮮冷麵,則實際上是純澱粉製作,應該是我們所常吃的粉條粉絲之類,全然沒有中國境內的朝鮮冷麵的味道,在一般的飯館裏都能吃到。大眾宴席火鍋也一般。另有一種宴席叫“九碗”,從餐具到內容都是比較講究的,每人麵前九隻加蓋小銅碗,不同的九種菜,一份米,一份湯。九種菜其中有七種是醃製的小菜,一塊魚,一份紅燒肉,一小杯酒。內容很簡單,味道也一樣簡單,除了一點點辣,沒有特別的味道。酒的味道也很淡,像稍濃一點的中國米酒。也有雞,但價格不菲,一隻人參燉小雞可以裝滿一個小湯碗,價格要二百四十元人民幣。這些東西必須是在就餐時間到正規的國營飯店去吃,沒有小店、商販經營。除了一些百貨商店可以買到中國的方便麵、火腿腸以及一些調味品,基本買不到零食和小吃。

在四星級酒店裏,早餐可以吃到麵包,是在朝鮮境內見到的唯一一種麵食。還有雞蛋,但嚴格限量,對待外賓也是一樣,每人一餐供應一個。有專門人員發放。中晚餐主食是大米,配菜除了一份土豆燉牛肉或是炒雞塊,其餘全是醃菜、豆製品,有豆腐,黃豆芽,綠豆芽,也有豆筋。十人一桌六個菜,六寸大的盤子上兩份。供應自釀的雪花啤酒。沒有水果,沒有餐巾紙。

火車上供應套餐,除了米和小菜,每人三片白水煮豬肉,很難得。進入朝鮮境內穿越大片原野和村莊,很少看到有牲畜家禽。從新義州到平壤六個小時的行程裏,寥寥看到了不超過二十隻羊,幾頭豬,一些水塘裏遊著幾隻鴨子。幾乎沒看到狗。在一定程度上作為耕種工具的牛,大多是步履遲緩,脊骨突起,很瘦。

穿

朝鮮的民族服裝色彩鮮豔,但除了舞台上和禮儀應酬,新婚典禮,很少有人穿。生活中的人們著裝嚴肅,色調低沉。多以灰、重藍、將軍綠為主,式樣講究但古板。男士中山裝,領口的風紀扣係得嚴嚴實實,傍晚時分,大街上常看到表情嚴肅、穿著中山裝的機關幹部腋下夾著報紙,步履匆匆。那表情和服式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我們的父輩當年的形象。年輕人中也有穿夾克衫和西服的,但很少。夾克衫看起來還隨意些,西服就顯得太時髦,不大自然。女同誌的穿著相對更講究,布料也好一些。毛料西裝套裙就很常見。顏色一樣單一,偶爾會有一抺亮色,如乳白色。

很少有人戴飾品。但從小學生到軍人、機關幹部和農民,人人佩戴金日成、金正日兩位領導人的頭像像章,而且很虔誠,時刻不忘。在平壤大街上,很難得地遇到一個穿了花色敞懷休閑裝的婦女,胸前的像章與衣服上的印花渾然一體,大家就猜測她是不是佩戴了像章。走近看,雖不大醒目,確實佩戴著。

孩子們是幸福的,服裝雖也單一,幹淨且挺整齊。校服雖多是白襯衣,藍裙子,黑布鞋。但式樣還是有些花樣,衣服的領口、裙子的下擺多有改動,像一絲微微的春風,有些新意。

在國家少年宮的一台晚會上,集中展示了朝鮮的民族服裝,花紅柳綠,姹紫嫣紅,像一個熱鬧的春天。朝鮮的民族服裝色彩最漂亮。色彩雖是隱藏在舞台上,它還是存在的。

朝鮮的居民住房是國家分配,包括農村。農村的居民房大多保持著八角屋簷的朝鮮傳統民居風格。房瓦多是淡黃色的,所以遠看一個村子,色彩很舊,像一片剛曬好的土坯。每一個行政區域的居民集中在一個住宅區,沒有零零落落的人家所在。每個村子之間房子的新舊程度、建築材料可能有所差異,但如果在同一個村子裏,基本家家平等,住著一樣的房子。很不容易。

在個別村子,也偶見新建的一些兩層三層平頂小樓,有的居民已經入住。但大多沒裝窗玻璃,有的空洞著,有的張了塑料布。朝鮮的玻璃一直是進口的,昂貴而且緊缺。後來在其他城市又見到一座規模挺大的樓房,窗口也是掛滿了塑料布。二○○六年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儀女士訪問朝鮮的時候,無代價為朝鮮投資了一家玻璃廠,已經出了產品。想必這種現狀不會太長久了。

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相對好一些,在平壤就有很好的公寓樓。也有設施豪華、服務完善的四十七層高的四星級賓館。還有一座一百零五層的高層賓館尚未完工。

朝鮮海關入關沒有現代化安檢設備。人工檢查時男女分開,一男一女兩名安檢人員對入關人員逐個進行檢查。每個箱子都要打開,衣服一件一件翻看,所有書籍要呈給專業人員閱審,帶英文的書籍查得更嚴。凡帶有韓國標記的書刊物品一律不能入境。隨身錢夾也要查,證件錢幣一一查看。效率很低。工作人員很辛苦,但盡職盡責。

鐵路線並不很多,火車中途需時時停下來等待會車。時間短時幾分鍾,長時需二十幾分鍾。新義州到平壤的直達旅遊專列走了六個小時的路程,停車七次等待會車。普通火車乘客並不擁擠,一路上與我們擦身而過的那些列車,有許多車廂都是空的,而且乘客中軍人占多數。後來了解到朝鮮對本國居民的流動是有所限製的,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人員流動也要經有關部門審查批準。鐵道沿線所能看到的公路,路況大多不佳,車輛後麵塵土飛揚。隻是車輛並不太多,常見的是大卡車,拉貨物,也載人。有時還坐得滿滿的,熱熱鬧鬧。自行車很少,人們挺喜歡步行。

平壤的地鐵就是另一回事了,深一百米,全長三十五公裏,一九七二年開通。是世界上最深的地鐵。地鐵內裝飾豪華,有漂亮的玻璃吊燈,有自動電梯。平壤市民上下班有百分之八十乘坐地鐵,是平壤市民重要的交通工具。地麵車輛極少,看不到出租車。即使高峰崗,在繁華的路口,也很難見到五輛車相連的車隊。不使用紅綠燈。值勤女交警濃妝豔抹,製服筆挺,仿佛長著同一個身段,很漂亮。據介紹,朝鮮女交警是從全國篩選的。她們手執指揮棒,動作姿勢很標準,具體地指揮每一輛車前行。

朝鮮境內目前有一條高速公路。從平壤去妙香山景區的公路雖是普通公路,但路況頗好,有綠化隔離帶,可稱準高速。路上行車很少,三個小時的路程我們看到大約七輛汽車。多是外賓遊客乘坐的豪華大巴。

城 市

首都平壤是朝鮮第一大城市,城市框架不錯。廣場,街道,劇場,機關,特別是地鐵,水準挺高。綠化也不錯,綠地隨處可見,街心花園和綠化帶裏開滿了樸素的迎春花。清新,雅致,寧靜,秩序井然。但缺乏城市氣息。沒有廣告。沒有霓虹。沒有叫賣。沒有手機。沒有擁擠的車流。甚至沒有紅綠燈。沒有乞丐。沒有垃圾場。電腦不能上因特網,但有一個朝鮮自己國家建立的網絡。電視平時隻有一個台,周末另增一個台,專播中國的故事片,大多是戰鬥片。

重視教育,全民十年製義務免費教育。平壤市的學生每天由政府供應一袋奶作為食品補給。提倡素質教育。學生上午是文化課學習,下午是素質教育課。學習繪畫、刺繡、音樂、舞蹈和手工等。少年宮設施豪華,有現代化教室和富麗堂皇的劇場。這裏經常舉辦一些晚會,全場由少年宮特長生演出,水平相當高。表演從服裝、樂器到曲目,都充滿民族氣息。全場唯一一件西洋樂器是一架鋼琴,其餘全是民族樂器。少年宮特長班通過考試麵向全國招生。

市民愛國情緒高漲,對金日成、金正日兩位領袖的崇敬無處不在。看到兩位領導人的塑像要整理衣冠,一鞠躬,獻鮮花。不能模仿領導人的手勢,在塑像前拍照時不能坐,必須站姿端正。全民自覺義務搞市容衛生。高昂的標語口號、大型政治宣傳畫隨處可見。工廠,機關,馬路兩旁,見縫插針地掛著一幅標語:“二十一世紀的太陽金正日將軍萬壽無疆!”政治性紀念建築物多,有紀念抗戰勝利的凱旋門,高度超過了法國凱旋門。有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援朝的紀念塔,裏麵有大型彩繪和烈士名冊,羅盛教、黃繼光、董存瑞都在其中。有祝願金日成主席萬壽無疆的永生塔,金日成去世後改為紀念塔,上書標語也由“金日成主席萬壽無疆”改為“金日成主席永遠和我們在一起”。為堅定金日成主席主體思想建有主體思想塔,塔尖上高高地舉著一把火炬。還有題詞碑,是金日成主席生前最後一次批閱文件的簽字。在平壤有規模宏大的金日成主席禮品陳列館,多達二百多個房間,陳列著金日成主席生前接受的國際友人贈與的五萬多件禮品。有斯大林、毛澤東贈送的整節火車,也有丹東旅行總社贈送的小工藝品。

相對來說第二大城市開城就相差甚遠。高層建築寥寥可數,街道狹窄,路況也大打折扣。從平壤去開城雖然隻有兩個多小時的路程,感覺就像我們從國內的某個中型城市一下子走進了哪個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