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三鎮同創”實現四個突破
塗家堖鎮黨委書記吳斌
2012年,塗家堖鎮以構建“和諧、富裕、文明”社會為目標,大力實施“林特產業大鎮、生態觀光名鎮、綠色農產品加工重鎮”的三大戰略,著力打造特色林果、畜禽養殖、名優水產品和農產品加工四大農業支柱產業,全力實現全鎮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和諧穩定。
一、突破特色農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運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創新農業經營模式,推進生產的標準化、布局的區域化、經營的產業化和管理的企業化,做大做強特色林果、畜禽養殖、名優水產品和農副產品加工四大支柱產業。
一是實施農村產權製度改革。探索推進農村產權製度改革,明確責任分工,確立改革目標,製定操作流程。全鎮農村產權工作分確權、整合、流轉三個階段實施,安排確定張遠、萬秀、畈上但等3個班子戰鬥力強、群眾基礎好、土地流轉有成效的村,按摸底、審核、勘界、公示、錄入、發證六大步驟先期推進確權試點工作,繼而鼓勵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以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招商引資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目前,張遠村先行先試,通過產權製度改革,建成了3300畝的藍莓基地、1500畝的特種水產養殖基地。萬秀村、販上但村基本完成了產權的確權摸底工作。
二是壯大特色農業。盤活山水資源,突出生態林果、花卉苗木、特種水產養殖、無公害精細蔬菜、優質水稻、紅薯、藠頭、湘蓮等八大特色,推進農業基地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形成八大農業板塊。重點建設以薑家蕩特種水產養殖基地為核心的萬畝名優水產品無公害養殖園區;以塗鎮湖、上魯湖為核心的沿湖沿港萬畝荷塘示範帶;以藍莓基地和梁子湖苗木基地為核心的萬畝林業基地;以廟塘村、白雲村為核心的萬畝藠頭基地。
三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依托八大特色基地,建成八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力量支持湖北瑞華製藥、湖北鳳凰天豫薯業、塗家堖鎮藍莓基地等骨幹企業做大多強,把重點企業培育成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領頭羊”,帶動其他企業發展壯大。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圍繞支柱產業、龍頭企業,積極引導鎮外資金重點投向生物醫藥、農副產品深加工領域,抓好農副產品加工園區、藥材加工園區建設,形成集聚效應。
二、突破綠色生態發展,凸顯開發建設生態化。大力實施發展生態化戰略,突出生態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旅遊開發三大重點,保護好發展好生態資源,把塗家堖鎮打造為全省生態鄉鎮、全省文明鄉鎮,繼而爭創國家級生態鄉鎮、國家級文明鄉鎮。
一是強力生態鎮建設。實施多種環境綜合整治措施,推進三大工程建設,以點帶麵,以局部帶動整體區域環境的改善。基礎建設工程。重點抓好宅俊社區外環線土方工程、集鎮路麵改造工程、排水工程建設、集鎮綠化和亮化工程、塗家堖鎮福利院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和湖畔公園三期工程等六個項目的啟動實施工作,計劃投資2000萬元,不斷完善集鎮基礎設施,提升集鎮承載功能。環衛建設工程。加強環衛隊伍建設,強化垃圾等集鎮廢棄物的清運及道路清掃,加強綠地維護等環衛工作。新建垃圾收集點15處、垃圾中轉站5處、垃圾填埋場1處等環衛設施。根據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規劃建設3座水衝式公廁。生態村建設工程。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推動農業向優勢品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向生態農業集中,打造3-5個有機、生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運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化肥用量,大力推廣使用有機肥,加強農作物秸杆還田。爭取國家環保項目,建成160口農村沼氣池,50口生物淨化塘。
二是集力生態環境保護。積極向上爭取汙水處理站項目,加大對現有企業汙水、廢氣排放的監管力度,實施環保技改,確保排放達標,有效保護水資源。突出沿湖岸線、公路沿線和集鎮周圍,綠化重點區域,依托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促進特色林業基地建設,力爭綠化荒山荒坡16000畝。
三是全力生態旅遊開發。圍繞大梁子湖生態區建設,依托特色種養基地、山水景觀、地方特產、民俗文化,積極發展特色旅遊項目,做活生態旅遊文章。規劃推進“三個三”(即三大半島、三大區域、三大板塊)旅遊開發建設項目。加大沙咀、龍王頭、雷咀三大半島的規劃開發力度,重點開發沙咀半島沿線的旅遊資源,積極爭取沙咀風力發電項目早日落地,形成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巧妙融合。加大資金投入,推進沿梁子湖(以沙咀、萬秀為核心)、沿高河港(以天山、徐連為核心)、沿牛梁路(以鬥山、花園為核心)三大生態示範片建設,加快農家樂和生態農莊建設步伐,力爭發展15家農家樂和2座中型農莊。發揮藍莓基地、市林科所林地、薑家蕩特種水產養殖的輻射作用,發展特色林果、花卉苗木、高端養殖三大生態農業板塊,推進具備林果采摘、遊覽觀光、農活體驗和漁農產品購買等旅遊服務的家庭農場建設。
三、突破城鎮城管發展,引導集鎮管理常態化。
重點在拆違控違、推進城建城管工作向鄉村拓展延伸、建立城建城管工作長效機製等方麵加大力度,使城建城管工作由專班抓向全員抓轉變,由單一抓向合力抓轉變,由被動抓向主動抓轉變,由突擊抓向長期抓轉變。
一是抓建章立製,促長效管理。成立城鎮綜合管理委員會,整合職能部門力量,形成合力。建立鎮容村貌常抓長管督查機製,每月組織一次檢查驗收,量化考核,實施獎懲,對存在的問題,研究針對性改進措施,確保整改到位。製定和完善規章製度,使城鎮管理步入法製化、規範化、製度化軌道。
二是抓拆違控違,規範建房秩序。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切實防止“不作為”和“亂作為”。加大對塗鎮、宅俊兩個集鎮巡查防控力度,跟蹤防控違建。加大行政強拆力度,成立專門的執法隊伍,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程序,積極穩妥做好行政強拆工作。建立屬地監管機製、責任考核機製、監督舉報機製,規範農村建房秩序。
三是抓鄉村整治,建美好家園。成立村莊整治工作領導小組,黨委班子成員分片負責抓落實,建立督查和獎補機製,加強村莊整治“點、線、麵”的結合,加快整村連片整治,使環境整治向縱深推進,重點整治牛梁公路和通村公路沿線占道經營、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停亂放以及在公路上打場曬糧。開展村莊整治。以路旁綠化、當家塘淨化、村容村貌美化、戶院潔化為重點,開展村莊整治。大力實施以清垃圾、清路障、清汙泥、改路、改水、改廚、改欄、改廁為切入點的“三清五改”工程。完善村規民約,引導村民分類處理垃圾。開展生態庭院創建活動,提高村民環境保護意識。
四、突破民生事業發展,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切實關心群眾生活,不斷突破民生事業發展,著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是發展社會公共事業。新建和改善中小學校舍麵積2000平方米,全力改善農村中小學的教學條件。加快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改善2個衛生院和7個衛生室的醫療條件,推進基本公共衛生均衡化。強化計生服務體係建設,認真落實“獎優免補”政策,穩定低生育水平,確保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6‰以內。
二是提高鎮村居民收入。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支持農民自主創業、返鄉創業。落實激勵政策,推動企業增加100個就業崗位。緊貼產業發展需求,借助現有校舍資源,加強農民職工技能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產業工人100名和新型農民200名,緩解企業用工需求。
三是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完善保基本、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社保體係,確保城鄉各類社保及時發放。進一步加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發放和養老金的征繳工作。鞏固完善新農合製度,力爭參保率逐年上升。規範企業用工行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