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絕對控製?(1 / 3)

誰能絕對控製?

——觀電視劇《絕對控製》有感

看完電視連續劇《絕對控製》,心生許多感慨。

世界上沒有絕對自由的事物,都要在一定的時空裏、一定的環境中受到某種不同程度的限製和約束。就人而言,何嚐不是如此。

人一生下來就被父母包裹著,吃喝拉撒哪一項離得了長輩們的嗬護與寵愛?踏入學堂寒窗十幾載,受教於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熏陶,困擾在繁重不堪的作業堆裏忘記了真實的自我。好不容易熬到了有份工作,還得在領導的監管下小心翼翼地做事,稍有不慎,或遭來同事的指責,或遭來領導的埋怨,兩頭難做人。戀愛之初誰不會想方設法地哄女友開心,正簽合同擠進了圍城又不得不為下一代的衣食住行和柴米油鹽而發愁。人生何處不受阻?出門你得遵守交通規則,講究公共衛生,不能隨地吐痰;做生意你得遵守商業法則,否則最先吃虧的肯定是你,更別想賣什麼假貨之類的歪門邪道。當官者更要懂得為民請命,切不可徇私舞弊,雲雲……

我們生活在一個控製的時代,控製在某方麵限製了我們的思維,阻擋了我們的發展,但是如果沒有控製,這世界恐怕會成為一片沒有情感的沙漠,沒有控製,則蟊賊草寇多了,投機倒把多了,貪汙腐敗多了,賣淫嫖娼多了,違法犯罪的人多了……幾乎不可想象,如果失去控製,我們的社會究竟會怎樣?正因為有了控製,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才能呈現出一片井然,正因為有了控製,我們才能夠學會珍惜擁有並飽嚐付出的滋味。正是在不間斷的控製中,人類的腳步才能緩緩邁向一個個新台階。

換言之,控製的範疇不可一概而論。比如法的確立是在社會的層麵上圈定了一個底線,隻要你不碰這個線,隨你怎麼折騰,如果你膽敢越雷池一步,那麼你就是頂風犯上與正義叫板,吃虧的肯定是你自己。話又說回來,在企業,在政府,在協會,所謂的上下級之間如果存在絕對控製反控製的話,那不能不說個憾事。有的領導牛皮,管理下屬是絕對的鐵碗政策,我不信你有理沒理,都須不折不扣地聽我的,否則我不滿意,不滿意的後果可想而知。有的長官視權如命,官大半級壓死人的道理即在於此,為了能實現控製更多人的目的,削尖腦袋拚著老命往裏擠,無所不用其及,醜惡的嘴臉昭然若揭。

人的骨子裏或多或少存在著叛逆思想,想絕對控製某個人從理論上說幾乎不可能。試想一想:控製了人的肉體,能控製得了人的精神嗎?控製了局部,能控製得了整體嗎?控製了一時,能控製得了一世嗎?世界本無定數,一切都在新陳代謝,控製不能以違背曆史潮流作為鋪板。

總之,健康適度的控製有利於人性的成長和個性的發揮,過度濫用的控製恐怕隻會招致無邊的災禍,最後鬧個覆水難收罷了。

腹有詩書氣自華

——青年作家王道德印象

牛玉平

其實,認識道德純屬偶然。

記得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某報社舉辦講座,我主講“關於文學”。聽客中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年輕人,戴個鏡子,很認真很虔誠很敦厚很有氣質。課餘時間,他提了幾個很尖銳的問題,於是我們熟識了。後來得知他是個視文學為生命的文學青年,再後來讀了他幾篇作品,感到他的文筆很流暢,富有激情和活力,整個作品的基調都頗有沉重感,許多細節明顯地感到很生活化,真實細膩地讓你感到像身邊剛發生過的一樣。他很謙虛,很懂禮節,也很敬重我,言必稱老師,我視他為學生,也半視為朋友;於是我們便有了半師半友的忘年之交。

在當今社會,人心浮躁,物欲橫流;芸芸眾生中,許多人做了金錢和名利的奴隸,能成為金錢與名利主人的人委實不多,而年輕人裏更是鳳毛麟角。道德則屬於鳳毛麟角之人,他視讀書寫作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上大學時飽覽群書,為日後寫作打下了雄厚的基礎。“吾以吾筆抒吾心”是其真實寫照。他的作品,或小說或散文,或隨筆或雜文,隨手拈來,出筆成文,從字裏行間你能感受到他的才思敏捷,文情並茂。他很勤奮,短短的幾年時間,工作之餘他寫了幾十萬字的作品,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雖談不上篇篇精品,但質量大都上乘,他在全國各地大小報刊屢發新作,成為保定市作家協會中較有成績的其中一位。

談點題外話。

如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友情不多了,隨之代替的是利益驅動。做人著文被剝離。許多寫一手貌似美文的人其實內心是醜陋和卑劣的。道德卻不是。作為作家,他做人也是一流的,和他交朋友你會感受到他的真誠厚道。作為男人,他是個有愛心負責任的男人。他和妻子相濡以沫,相敬如賓,生活雖不富裕,但很充實。他走過一條充滿酸澀和苦痛的生活之路,他的心路曆程逐漸由青澀邁入成熟。他的集子之所以起名《心梯》便是明證。

道德對工作是格外敬業的。他所在的河北建設集團裝飾公司逐步打開市場,矗起豐碑,那是由他和他的同事們的心血和著汗水鑄成的。道德在單位是優秀的員工;在業餘的文學海洋裏,他是傑出的水手。

道德和我的交往是極有緣分的。記得他有次將部分作品結集時,恰好與我相遇,想讓我為他寫個小序。我也沒推辭,毫不謙虛地寫下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小序之題目;這次道德的《心梯》出版,想讓我寫篇印象,不知為什麼,我滿腦子的題目仍然是“腹有詩書氣自華”。不是我動筆較少,題目枯竭,而是這個題目太適合道德的緣故。

道德不近女色,不嗜煙酒,似乎是被世俗之人戲稱為“白在世上走”的年輕作家。他的路還很長,他是個很有發展潛力的作家。作為半師半友的我,真誠地祝福他在通往神聖的文學殿堂的山路上永不停歇,拚搏衝刺,達到他的理想境界。

偶然裏其實永遠蘊含著必然。認識道德並與之作為半師半友在人生旅途中交往,實乃一大幸事;也為河北建設集團擁有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才子”並給他創造了寬鬆的成長環境而欣喜而寬慰。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詩句似乎是為道德而成。

作者簡介:牛玉平,男,河北阜平人,河北師大中文係作家班畢業,現為保定日報社《蓮池周刊》記者、副主編。本人酷愛文學,曾發表各種體裁作品近百萬字。

別一種感動

——寫給朋友王道德

劉景喬

其實,到了我這個年齡,已經很不容易被一些事情或者一些人所感動了。王道德是一個例外。因為,王道德是一個非常有追求的人,每一件事情他都能夠做出品位。

王道德是河北建設集團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發展部主任。僅憑這個部門的名稱和他的頭銜就能夠非常明了他的位置多麼重要,責任多麼重大。但是,王道德是勝任的。因為他是一位投標專家。隻是外麵的朋友很少有人知道他原本是一個“門外漢”。他在大學裏所學的專業和現在所從事的工作,應該算是“風馬牛不相及”。“風馬牛不相及”注定了他是“門外漢”,這是有必然聯係的。從“門外漢”到“專家”便不一定是必然了。然而,王道德就是創造了這樣的一種必然。其中的甘苦我就不好去論,隻有道德自知。這一滄海桑田的變化給我留下的就隻有了感動。

更讓我感動的就是王道德心中還有一片淨土,那就是對文學的熱愛與執著。實在說,在文學方麵我也是舞弄過一些文字的,且也舞弄出了一點小名堂。有親身的感受,就敢說弄文的清苦和寂寞是很不好讓人消受的,由於耐不住寂寞就遠離了文學。這是一種逃跑。其實,成功就在逃跑和堅持之間蘊藏。逃跑就意味著匿跡,堅持卻一定能夠成功。王道德堅持住了,成功就順從了王道德。洋洋灑灑20萬言的《心梯》就是鐵證。於是,王道德就又一次讓我感動。也許,將來我再次拾筆會是因為王道德給我的感動。

是理想的光芒造就了王道德思想與行為層次的不斷躍升。祝願王道德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簡介:劉景喬,男,1962年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文化,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短篇小說《撈河》曾獲河北省第三屆文藝振興獎,著有中、短篇小說、散文及報告文學百餘萬字,並多次獲獎。其作品曾被《小說月報》、《作品與爭鳴》轉載。

道德印象記

宋紹永

好友道德的新書《心梯》要出版了。這個消息,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我知道,依道德的勤奮與聰穎,這是肯定會發生的,隻是,我沒有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於是,與道德交往的點點滴滴都浮現在了眼前。初識道德,他還是一條

清澈的小溪

最初注意到道德,是在集團公司出版的內部報紙上。我也算是個文學愛好者吧,經常讀到署名王道德的文章,文章反映出了一個年輕人對於生活的熱愛與思考,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充溢在文章中的隻有年輕人才會有的激情與純真。初識道德,是一次偶然的相遇。那是在2000年夏天,建設集團裝飾公司辦公室主任畢金玉先生是我的老領導,他知道我也愛好文學,便說:“認識一下吧,這就是王道德,你們在文章中應當早就見麵了吧?”

沒錯,這正是我想象中的道德。人長得高高大大,白白淨淨,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他的目光是清澈明快的,卻又像兩道長錐子似的銳利,一如他的文章。那時,道德還隻是一個剛出校門的年輕大學生,從遙遠的南國來到人地生疏的保定,為了生活,在苦苦地奮鬥著,或者說是在苦苦掙紮著,這是我們作為卑微小職員都要走的路。但道德的清澈如同山中汩汩流動著的小溪,膚淺純真,充滿著生力,這是道德的長處,或者說也是他的短處吧。道德也是會成長的。小溪千轉百折,永不回頭,頑強尋找著適合自己的道路,他總會彙入

平靜的湖泊

後來通過他的文章,與道德也就慢慢熟了起來。他是勤奮而多產的,不斷地有文章發表於集團公司的內部報紙上。後來呢,我在《燕趙都市報》、《保定日報》也看到了署名王道德的文章,他像一個在烈日下隻是埋頭播種、鋤草而努力耕作的農人,偶爾直起腰來,也隻是為了擦去臉上的汗水。時光逝去,閱曆或者說經受的挫折日多,他激情依舊,純真漸減,不變的是理想主義仍洋溢在他的文章之中,《瘸大爺的愛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是很愛讀道德的文章的,就像與一個相識多年的老友在娓娓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