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1 / 3)

第六輯

夕陽無限好

返老還童,老年是童年的翻版。

生老病死,最自然的是生,最不以為意的是病,以為離死還早,最不能控製的是老。人最無奈的是死。

誰都年輕過,但沒有活著的人老過,沒老,就很難體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味道,更難領會“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精髓。

有句民諺: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人生的第一聲啼哭,鳴響了人生交響樂的前奏,這無疑是一種美;而死時的喪鍾作為生命最後樂章的終止,這也是一種美。

病床上的感悟

躺在床上,一臥不起。

當你不堪忍受生病後的空寂與落寞時,你才發現自己從沒有如此強烈地渴望有人會出現在你的身邊。渴望電話突然響起,傳來一聲問候。喜得你眼裏冒出眼淚,高興得你心裏樂開了花。

父母第一個趕到你的身邊。你終於明白,無論走多遠,父母的牽掛一直在拉著你,越遠牽掛越深越長。父母親對子女愛的廣場是沒有邊緣的。

你也許開始內疚,上次你去看一個生病的朋友時,不該放下禮品,說了聲“很忙”就匆匆道別,其實隻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如果可以重來,你一定會留下來,即便是互相沉默無語。

你也許心裏一直充滿感動:原來大家心裏都一直有你,平日裏聯係少,並不代表已經忘了你,在你得病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地來看你,讓你不再感覺孤單和無助。

你終於明白,原來人世間最美妙的感覺不是數鈔票的瞬間,也不是山珍海味入口的一刹那,而是內心深處久沒有過的感動。感動的心裏夾雜著一絲絲溫暖的感覺,包裹著一層蜜蜜的幸福。

人的生命載體就其形態而言,它是血液為江河,筋骨為山脈,肌肉為大地,毛發為森林,而為一個人的軀體。其自然是自動化之神奇,不能不令人驚歎不已。然而生命這個特殊的符號,它又不同於自然,它既不是奔騰的江河,也不會是永遠聳立的高山。人的生命一直被使用,在被充滿意義和價值,但生命同樣要維護和保養。

人吃五穀雜糧,難免有大患小疾。每當你陷入病痛的窘境時,除了給身體帶來的不便外,思想也變得消沉和薄弱,整個人都陷入一種無法擺脫的痛苦。

日複一日的忙忙碌碌,年複一年的簡單重複,不肯一刻停下來去思索,似乎忘記了在為什麼而奔波,天天追求著幸福。等你病了,才豁然開朗,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健康就是幸福,人的一生中,健康是第一位的。因為沒有健康,智慧就無法表露,文化就無法表達,能力就無法施展,知識無法利用。重病在床的皇帝,比不上沿門討飯的乞丐。

病了,躺下了。終於有理由給自己片刻喘息,給自己一個反思領悟的空間。

不該肉早上吃了個飽,下午還想吃;不該碰到甜美的吃食,像吸鐵;不該對白麵、大米百吃不厭,見了粗糧就搖頭。人餓死的太少,大都是吃死的。外國人什麼有利於健康吃什麼,中國人什麼好吃吃什麼。像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貴病,是不注意飲食所致。

不該貪睡、懶惰,晨不鍛煉,晚不散步,出門就上車。要懂得“生命在於運動”。天下沒有偷懶得來的健康。

不該在無休止的應酬場上,用煙和酒來“摧殘”自己;不該麵對天氣的冷熱變化時,自己認為自己體質好,以不變應萬變;不該深夜裏看有興趣的電視影響睡眠;不該趴在麻將桌上,整天不離開……

養病話詩

人的一生總會生病。如何待病養之,咱們古人祖輩給後代留下了許多詩篇,不僅帶給我們藝術享受和豐富的文化營養,也讓我們學到了養病和益壽的妙丹良方。

“寓形天地間,疾病豈能無”(宋·陸遊)——說的是既然如此,詩人陸遊認為養病首先從養心著手。

“靜中與世不相關,草木無情亦自閑。

挽石枕頭眠落葉,更無魂夢到人間。”

這是宋代一個名為饒節的詩人寫的一首題為《眠石》的詩。意思是說,人們應該努力追求心的寧靜,正如在枕石而眠、落葉撫慰閑適中忘記世間的熙攘紛爭,憂愁也就自然地被關在門外。清代醫書“養生至論”引林鑒堂詩謂:“自家有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隻是心生心作病,心安哪有病來時。”

杜甫有詩雲:“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陸遊主張生病用藥要恰如其分,適可而止,有詩“藥與疾相當,何恙不能已?良醫善用藥,疾去藥亦止”。同時,即使在病重之時,也不能失去氣節和人品,奮發高揚的精神是戰勝疾病的法寶。故白居易詩雲:“今我不樂思嶽陽,身欲奮飛病在床。”

養病療疾,須學點醫術,懂點為醫之道。在白居易的詩篇中,有記述他自我醫疾、自我健身的內容。如“藥酒醺醺引醉眠,摩挲病腳日陽前”。白居易對當時達官貴人所追逐的求仙學道,服石煉丹,十分厭惡,故寫詩勸諫道:“莫學長生去,仙方誤殺君。”

對疾病也應一分為二地去看。清代詩人程俱詩雲:“人言病壓身,往往延壽己。”杜甫詩中也言道:“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得病非小事,何以言長壽?人一旦生病,如能正確對待,加強醫治療養,身體定可日見健壯。長壽之樂,亦可享之。

老年養生感悟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學會如何放棄。

小溪放棄平坦,是為了回歸大海的豪邁;黃葉放棄樹杆,是為了期待春天的蔥蘢;蠟燭放棄完美的軀體,才能擁有一片光明;心情放棄凡人的喧囂,才能擁有一片寧靜。

放棄是一種智慧。隻有學會放棄,才能使自己更寬容,更睿智。放棄不是噩夢方醒,不是六月飛雪,也不是優柔寡斷,更不是偃旗息鼓,而是上台階的從容、閑庭信步的淡然。放棄是一種靈性的覺醒,是一種慧根的顯現。

人生是艱難的航行,絕不會一帆風順。當必須放棄時,就果斷地放棄吧,放得下,才能走得遠!有所放棄,才能有所追求。什麼也不放棄的人,反而會失去最珍貴的東西。

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放棄難言的負荷,方能解開心靈的枷鎖;放棄滿腹的牢騷,方能蘊蓄不倦的威力;放棄虛偽的矯飾,方能贏得真摯的友情。

放棄失落帶來的痛楚;放棄屈辱留下的仇怨;放棄無休止的爭吵;放棄沒完沒了的辯解;放棄對情感的奢望;放棄對金錢的渴求;放棄對權勢的覬覦;放棄對虛榮的糾纏。隻有當機立斷地放棄那些次要的、枝節的、不切實際的東西,你的世界才能風和日麗、晴空萬裏,你才會豁然開朗地領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的真諦。

當一切塵埃落定,當一切歸於平靜,我們才會真懂得,放棄其實也是一種美麗的收獲。

父親的長壽秘訣

我父親是我們村的長壽老人,年近90歲還耳不聾,眼不花,85歲時還上地勞動。

細研究父親的長壽秘訣,我發現有幾個小口訣:

賺到了

賺到了。父親曾無數次地對我說,生命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偶然。偶然的機遇下出生,偶然的狀態下死亡。對於一個高齡的老人來說,每一次入睡都可能是一次死亡,而每天早晨能睜開眼並利索地下床,便是賺了一天。活一天笑一天,人到晚年,開始說年,後來說月,再後來說天,最後的日子說時、說分。要正確對待每一天,讓人生的最後幾步,走得精彩一點。

夠吃了

在我與父共同生活的日子裏,記憶最深的就是父親的那句口頭禪:夠吃了!給他添飯,他老人家是這麼說;別人問他缺錢不,他說夠花;鄉親們問他,今年收成怎樣?一輩子都說那句老話:夠吃。

繞過去

在父親麵前,沒有過不去的坎。父親常對我說,腳下的路,能直走當然好。萬一直走不行,就繞過去。繞過去一直是老父親的人生總則:前邊有山、有人、有車擋道,就繞過去。如不想繞道走,解說、鬥爭不一定勝利,就是勝利了,所占的時間、人力、物力,還不如繞道走效果好。

放過你

父親在近百歲的人生中,喜怒哀樂和愛恨情仇是異常豐富的。他老人家平時最愛說一句話,是“多記別人的恩,少記別人的仇,仇要恩減”。

老父親說,你恨別人,並不會怎樣。反而你自己常常處於不愉快的狀態。如果用恩減仇,你愉快地對別人,那別人也會愉快地對待你。

逗自己

父親最奇最絕的一個人生口訣就是“逗自己”。老父親說,人一輩子,如果把快樂寄托在別人身上,那這種快樂,是畫餅充饑。上帝把我們的幼年,交給父母,這既可靠,又得力;成年交給社會,老年交給自己。別人給我們快樂,我們就快樂;別人不給我們,我們就失落。而事實上,快樂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感受,更多的時候應該自己營造快樂的氣氛,要自己逗自己。

人為什麼活著

清早還未睜開眼,就聽見老婆喚孫子快起,上學時間到了。我一骨碌爬起來,匆匆忙忙向單位跑。

這是一天的開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子就這樣周而複始。

急走在這樣的日子裏,人們常常抱怨生活,我們每天都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活著究竟為了什麼?

人活著為了掙錢——

此言不虛。誰能無錢生活?為攫錢,大街上到處都有商人在急急地叫賣,甚至不惜爾虞我詐;工廠裏工人不分晝夜地加班……他們似乎就是為了錢活著。

可一個人,究竟掙多少錢才叫夠呢?

無人可答。生活從側麵說明了一個真諦,那就是有錢人不一定幸福,錢少也不一定日子過得痛苦。對金錢的理解,還是香港作家張立悟說得透,他說,口袋裏沒錢,心裏沒有錢的人不算苦;口袋裏沒錢,存折裏也沒錢,心裏裝著錢的人最苦;口袋裏有錢,銀行有更多的錢,但心中沒錢的人最幸福。人活著掙錢是需要的,但人活的目的不都是為了錢。掙錢隻是生活的需要,掙了錢懂得幹什麼,這才是生活。台灣畫家蔡誌忠掙錢後感慨地說:我用十年的時間名滿天下,掙了一千萬,要讓我重新開始選擇機會,我隻用這十年的時間去看看高山,聽聽流水,別的我什麼也不做。

活著是為了當官——

此乃實話。當官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從古至今,奔忙在這條路上的人很多。古代的範進中舉,為當官竟瘋了。今日之社會,官道上同樣新鮮事不窮,當官要錢有錢,要物有物;懷擁香軟,身著絲羅;晝迎豪客,夜收萬斛。

可當官也有限,當多大的官才叫大?

無人可答。你看生活中有多少人為當官費盡心思,甚至不顧黨紀國法及人格。可當大官就不一定幸福,當小官和一般公職人員就不一定痛苦。正所謂“乞丐有乞丐的幸福,國王有國王的煩惱”。當個好官當然好,萬民歌頌,名垂青史;那些買官、賣官、要官、跑官、送官、騙官的人出賣良心,喪失人格,他們的快樂在哪裏?貪官成克傑,被推上了斷頭台,永遠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活著為了掙錢,活著為了當官……活著究竟為了什麼?相信一千個人會有一千個答案。無論答案怎樣,掙錢和當官都不是生活的全部。很難想象,一個整天為錢打拚或為官傷神的人會懂得設計生活,他又怎樣快樂?故,人活著,每天忙得跟陀螺一樣不要緊,重要的是利用一些時間,想一想,怎樣做一些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還原生命的本質,這樣才無愧自己美好的生命。

基因的秘密

前些時候,讀了國外醫學家的一篇論文,至今仍心有餘悸。文章說,人的生命是從父母的受精卵開始的。以後,這個受精卵經過無數次的分裂、增殖,曆經9個月,終於形成由億萬細胞組成的胎兒。“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小生命脫離母體來到人間。又是經曆了一番增殖、發育,直到青年達到頂峰,再以後便走了下坡路,人體細胞開始減少、衰老、凋亡,直至死去。人人如此,概莫能外,這便是“程序性死亡”。而這一程序是由人體細胞內的“死亡基因”控製的。

基因,就是遺傳的物質基礎。換句話說,人從受精卵細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接受了遺傳的“死亡密碼”,便編排好了“自殺程序”,去實現“程序性死亡”。科學家還斷言,這才是人體細胞衰老至整個人體死亡的真相。細想起來,這不就等於“人人都在自殺”嗎!人類幹嘛和自己過不去,非要給自己編好自殺程序?然而,由於分子生物學的進展,科學家已經找到這種要人“自殺”的“死亡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