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玉簡現身(1 / 2)

將軍挽弓當射狼,橫劍不愧抹秋霜

漁樵自有逍遙境,甲胄鑄罷又鏗鏘

古來天涯流連客,唯吾不願愁斷腸

星夜獨坐燈外樓,相邀玉姬飲滿觴

醉看嫦娥蟾宮舞,笙竹散亂責吳剛

仙家虛問凡家苦,卻把禁咒鎖丹香

人王階下忠人骨,青春朽作鬆幾行

遙望滄海噓未已,清風歎息還故鄉

這詩句一樣的文字,看得於凡心中不禁一陣狂喜:撿漏了,撿漏了!古詩,他是看不太懂的,也無意深究詩句的涵義,令他興奮的是這載刻古詩的物件。

這是一枚長9厘米,寬3厘米的玉片。於凡放下手中的遊標卡尺,把玉片托在掌中,再次細細端詳起來。玉片的玉質白中透著微黃,脂粉足,油潤度上好,以他的眼光看來,這分明是很開門的和田玉。整件玉片的器麵罕見地被琢成竹片一般的弧狀,樣子好像漢代蔡倫發明紙張以前的書簡。憑印象,古人的書簡似乎都是竹片的,玉簡倒是罕見。

除了正麵記刻著的詩句,再沒有另外的紋飾,隻剩正反表麵布滿了細若牛毛的順綹紋,這似乎正是時間留在古玉上的一種印記。一般來講,古玉器物的價值,有紋飾的高於沒紋飾的,有文字的比起隻有一般紋飾的,又另高一籌。因為,雕琢在玉器上的紋飾,帶有所處時代的工藝特征,但是鐫刻的文字,除了反映器物所處時代的工藝特征之外,另含有更多的人文藝術價值。

看著看著,於凡隱隱覺得有些不對勁兒,究竟哪裏不對勁,一時之間也確定不下來。這種感覺,好似一層霧紗般飄忽在腦際,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遮擋了思維的視線,偏偏霧紗另一邊的影子又象輕煙一樣捉摸不定。看的時間越久,這種感覺越來越象潮水湧動一般,漸漸淹沒了喜悅,滿溢心中,徘徊不去。

在傳統的玉文化範疇裏,玉分為和田玉,岫岩玉,獨山玉,藍田玉。四種名玉產地不同,特征各異。分辨它們,是剛入門的基本功夫,這一點,毫無疑問,於凡顯然已經具備。然而,在古玉的斷代辨識方麵,於凡還處在一知半解的地步。

真是叫人鬱悶,對於自己一瓶不滿半瓶晃的古玉鑒別水準,於凡暗自無奈,索性放下玉片,順手點燃一隻煙,走到窗邊。

3樓下的街道顯得冷清,路燈把小葉槐的影子摁在地上。偶爾有風吹過,槐樹枝條借機掙紮幾下,又歸於原狀。這個時間,在街道口外的地界兒,也該是熱鬧的:斑駁的霓虹,來往的車流,宵夜的人們,然而這些,都被高傲的商業樓宇所阻隔,反襯著小街道兩邊的老式居民樓猥瑣又落寞。

煙大約抽到一半,街道上遠遠傳來一陣女子的腳步聲。高跟鞋輕盈而節奏地敲打著地麵,好似清脆悅耳的打擊樂,擊破了街道的寂靜,漸行漸近。這聲音,是於凡喜歡聽的,也是每天晚上聽慣了的。他使勁甩了甩頭,擺脫掉恍惚,抬腕看表:11點25分。

於凡轉身倚在窗前,默默聆聽著高跟鞋的聲音上樓開門關門,然後消失在門裏。

等待耳畔的聲音結束,他輕緩一口氣,把未完的半截煙摁進煙灰缸,另點了一隻,慢慢擰起眉頭,開始回想買玉片時的情形,企圖從當時貨主行止的細枝末節,查找出佐證物件身份真偽的蛛絲馬跡:

午後的報國寺,依舊人頭攢動。周四,開大張的日子,寺內前兩進大殿前的空地兒擺滿了攤位,就連西廂的長廊夾道以及東廂的幾處角落,都也見縫插針擺了個滿滿。瓷器

書畫青銅玉石瑪瑙琥珀紫檀花梨這些個物件,自不必說,就連象牙製品,在這裏竟然也有。相比於潘家園嚴格的管理,這裏還是比較自由的。最重要的一點,報國寺這裏的擺售物件,老件比新活多一些,至於真偽,那就得需要買家自帶眼力勁兒了。

於凡蹭個休息日來到這裏,基本上都是看得多,買的少。並不是因為他眼光高挑剔,原因在於他對古玩的認識尚處在懵懂的階段,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囊中羞澀。比起那些個大把吃藥買經驗的闊綽主兒,於凡的腰包是經不起幾下折騰的。

象往常一樣,於凡在各色的貨攤兒前隨意溜達,漫無目的。便宜貨,他看不上眼,看上眼的,他買不起,捧到手上,把玩片刻,揣摩一番,過過眼癮。不少老攤主,都是熟臉兒,他不還價兒,人家也不在意。轉過西廂夾道的拐角,忽然聽到有人招呼:“哎,哥們兒,哥們兒”。於凡抬眼一望,一個穿著灰夾克的兄弟正在衝他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