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猶太人成功智慧
猶太人雖然處於漫長而艱辛的流浪漂泊中,但總能保持一種達觀的生活態度,充滿機智、諷刺、歡笑和道德的幽默成為他們驅散生活苦難的良藥,而且他們在笑聲中反躬自責。這是他們能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之一。
“巴比倫之囚”後開始了猶太民族曆史上的第一次大流散。那些寄人籬下的猶太囚虜深切懷念故國,渴望回到故土,但又沒有物質力量去實現這一願望,於是不得不求助於精神依托。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種特殊的宗教救贖信念——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的複國思潮在流散於巴比倫的希伯來人中應運而生。當時耶利米、以西結和以賽亞第二等先知將複國思想與宗教信念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宗教複國思潮逐漸成形。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國戰勝新巴比倫帝國,居魯士宣布“奉耶和華神諭”,讓巴比倫的猶太囚虜返回故國,還支持他們重建聖殿、複興猶太教。這樣,猶太宗教複國思潮因一個偶然機遇得到“證實”,從而影響大增。
然而兩個世紀後,亞曆山大東征軍占領耶路撒冷,猶太人光複故國的夢想化為泡影。此後猶太人又先後處於馬其頓、托勒密和塞琉古等希臘王國統治之下。雖然公元前42年猶太人在反抗塞琉古王朝起義中一度建立了獨立的馬卡比王國,但這次複國也隻是曇花一現,僅維持了百年左右。
隨後猶太人又處於羅馬帝國“鐵與火”的野蠻統治下。巴勒斯坦猶太人不斷揭竿而起,試圖以自己頑強不屈的武裝鬥爭推翻羅馬暴政,再度實現複國目標。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132—135年由巴爾·科赫巴領導的反羅馬起義。
從這次起義中所鑄造的硬幣上留下的銘文“以色列光複第一年”、“以色列第二年”、“耶路撒冷的自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猶太人強烈的複國願望。但起義行動的接連失敗以及羅馬統治者對起義者的殘酷鎮壓使猶太人對現實悲觀失望,於是為擺脫壓迫而祈求超自然佑助的觀念與日俱增,猶太人的宗教複國思潮再趨高漲並進一步體係化。
待到猶太人進入世界性大離散時期,由於猶太人的生存權利在一些地區,尤其是中世紀的歐洲備受踐踏,猶太宗教複國思潮得以進一步發展,並與猶太教神秘主義學說相結合,為廣大離散猶太民眾所虔誠信仰,以致在猶太人各散居地不時出現一些猶太人自稱“救世主”來實現複國目標的“彌賽亞鬧劇”。但其結局逐漸使猶太人的希望破滅。
近代之初,受到歐洲啟蒙運動和歐美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影響的猶太人,開始探索通過政治努力而非宗教途徑來實現返鄉複國的宿願。於是,猶太宗教複國思潮逐漸向政治錫安主義轉變。這時的猶太複國思潮已成為猶太文化傳統的固有組成部分,因而成為政治錫安主義的主要思想淵源之一。
事實證明,宗教複國思潮隻是一種虛無縹緲的空想,解決不了現實生活中麵臨的實際問題。到中世紀晚期和近代初期,歐洲的一些猶太精英們,開始探索通過非宗教的方式擺脫苦難的途徑。
也就在此時,文藝複興、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歐洲的麵貌。新興的資產階級高舉自由、平等、博愛的大旗登上了政治舞台,向封建專製和教會統治發起了攻勢。這股清新的啟蒙、改革之風也吹進了被高牆禁錮的猶太社區,使之受到衝擊和震動。
在深受啟蒙思想影響的猶太精英們的領導下,一場相對整個歐洲啟蒙運動來說是遲到的、但卻在猶太民族複興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猶太啟蒙運動,終於在歐洲腹地興起了。
在歐洲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逐步演變為資產階級大革命的過程中,一些歐洲國家已開始采取措施改善猶太人的境況,但真正使猶太人獲得解放的,還是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
1791年9月,革命後的法國製憲議會賦予所有猶太人以國家公民的權利。1807年2月,猶太教在法國首次享有與其他宗教在法律上平等的地位。在這前後,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宣布“解放”猶太人。
無論是歐洲各國政府的解放政策,還是猶太人自己“走出隔都”的啟蒙改革運動,均沒能使飽受苦難的猶太人從此真正地、永久地獲得自由平等的權利。
與此同時,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一個猶太資產階級已在歐洲形成,其經濟實力迅速增強。毫不誇張地說,到19世紀前半葉,若離開猶太金融世家(羅思柴爾德家族、歐希塔爾家族、奧本海默家族等),就沒有一個歐洲國家能夠發行債券。
在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社會地位逐漸提高的情況下,以資產階級為核心的各階層猶太人對自己受歧視、受迫害的現狀日趨不滿,認識到文化啟蒙和宗教改革不可能徹底改變這一狀況,僅有經濟實力也不足以維護自己的權益,因而開始探索解決問題的政治途徑。
在猶太民族主義思想影響下,又吸收了一些空想社會主義理論,一批猶太知識分子開始對猶太民族傳統的返鄉複國思想進行改造加工,設計重建猶太國家,複興猶太民族,一勞永逸地解決“猶太人問題”的種種政治方案。政治錫安主義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曆史條件下應運而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的反猶主義有所減緩,但戰爭一結束,這股經久不衰的思潮馬上又抬頭了。
在波蘭,政府公然製定了歧視猶太人的經濟政策。在羅馬尼亞,出現了以把猶太人驅逐出境為公開目標的組織和運動。在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削弱猶太人的經濟、文化領域中影響的傾向日益加劇,並得到了官方的支持。
在蘇維埃俄國革命初期,猶太人的境況大為改善,反猶主義被宣布為非法,所有猶太人都獲得了平等權利,一些猶太人還擔任了黨和國家的領導職務。但隨著階級鬥爭的擴大化和一批猶太領導人如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被定為反革命,根深蒂固的反猶主義又開始上升,使蘇聯境內的幾百萬猶太人再次處於困境之中。
希特勒於1933年初在德國上台,隨即迫不及待地發動了反猶運動。從1933年到1945年的12年裏,這場運動從未間斷,而且逐步升級。從納粹的迫害、驅趕和“最後解決”,致使約有600萬猶太人死於納粹之手。
納粹大屠殺從肉體上消滅了成千上萬的猶太人,但卻從精神上促成了猶太民族空前的大團結。當所有的猶太人都為民族的生存而殊死拚搏之時,阿茲肯納齊人與塞法迪人之間的差異,正統派、保守派與改革派之間的隔閡,錫安主義運動內部各派別之間的歧見,俄國猶太人與德國猶太人之間的矛盾等,都顯得無關緊要了。
希特勒的反猶政策使歐洲猶太人不再是德國人、波蘭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法國人、蘇聯人等,而僅僅是猶太人,從而使許多猶太人的民族意識大大增強。既然同化程度如此深的德國猶太人都無法生存下去,那其他國家的猶太人還有什麼希望呢?看來隻有一條路可走,去巴勒斯坦重建猶太國。這是絕大多數猶太人從大屠殺中悟出的一條道理。大屠殺為以色列建國及猶太民族和猶太文明的複興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曆史機遇。1.希伯來人遊牧到迦南
希伯來人是猶太人在古代的稱呼,位於今地中海東岸和阿拉伯半島西側的巴勒斯坦是猶太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但古代希伯來人卻不是這裏的最早居民。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代閃族的一支——迦南人,就在這裏建立了一些城邦國家。因此,古代這裏被稱為“迦南”或“迦南地”。正當迦南人在這裏發展了以青銅文化為特征的農業文明時,同屬閃族的希伯來人在其首領亞伯拉罕的帶領下,從東麵輾轉來到迦南。
希伯來人來自哪裏呢?
今日猶太民族的祖先最早遊牧在阿拉伯半島溫和濕潤的南部。後因當地氣候驟變遷徙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幼發拉底河西岸的烏爾城。公元前2000年,漢謨拉比建立強大的古巴比倫帝國,烏爾城受信奉多神教的古巴比倫帝國所轄。當時,這個遊牧部落的酋長也率眾拜祭眾神,但信奉最多的還是其部落神耶和華。
大約在公元前1960年,蘇美爾人入侵烏爾城,城市被夷為平地,塔拉帶著自己的部落向南方逃去。塔拉在哈蘭渡口去世,其長子亞伯蘭接替酋長之位。
不久,希伯來人的最高神耶和華命令亞伯蘭到另一個地方去建立自己的國家,聲稱“我必叫你成為大國,賜福給你,叫你的名字為大,而你也要叫別人得福”。於是在“神靈”的啟示下,亞伯蘭帶著眾人沿大河北上,並渡過幼發拉底河,向西進入迦南。當地的迦南人稱他們為“哈卑路人”,意即“渡河而來的人”。後來又稱為“希伯來人”。
迦南雖不如富饒多產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但畢竟還有一些適宜作物生長的平原以及飼養牲畜的草原。與希伯來人由東向西遷徙時所經曆的熱帶沙漠相比,這裏“有山、有穀、有雨的滋潤”,人們可以通過勞動獲得較為豐富的穀物、蔬菜、瓜果和牲畜。因此,他們感到很滿足了。在他們的辛勤勞作下,迦南成為古代猶太文明的培育地。
亞伯拉罕老年得子以撒(希伯來語中是“笑”的意思)。以撒在40歲娶妻後生了雙胞胎兒子,先落地的身體發紅,渾身有毛,如同披了一件皮衣,便取名“以掃”(有毛的意思);次子是手抓哥哥的腳跟落地的,因此給他取名“雅各”(抓住的意思)。
以掃和雅各的性格迥異,以掃忠厚、粗獷,善於打獵,喜歡在田野裏奔跑、追趕獵物,受到父親的喜愛。雅各喜歡安靜,他聰明、機靈、善於心計,深受母親的偏愛。根據祖先留下來的習慣,部落首領的職位應由長子繼承。雅各為了能獲得長子名分權,便利用一次以掃饑餓難熬的機會用一碗紅豆湯的代價從胞兄手裏買到了長子名分權。後來又在母親利百加的幫助下騙得父親以撒的祝福,試圖成為希伯來人的首領。
當以掃知道真相後,兄弟二人就心存芥蒂了,以掃謀劃著要在父親去世後把雅各殺掉。為了躲避以掃的報複,雅各逃到了他舅舅的部落裏,並娶了他的兩個女兒利亞和拉結。後來,雅各和他的妻子及其侍女共生了12個兒子——流便、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迦、西布倫、但、拿弗他利、迦得、亞設、約瑟和便雅憫。他們就是希伯來人傳說中的12個支派的始祖。
雅各在舅舅家生活了多年。眼看孩子們一天天長大,自己擁有的羊群、駱駝、驢子和奴婢日益增多,他也越來越思念自己的親人。終於有一天,雅各不顧舅舅的反對,帶著全家踏上了返鄉的路程。
在途中發生了雅各與神摔跤的事情:
一天晚上,雅各在約旦河畔的雅博渡口,突然一位天使從天而降與雅各摔跤。由於難分勝負,一直摔到黎明。天使見難以取勝,便在雅各的大腿窩上捏了一把,使雅各扭了腿。但雅各仍然帶傷繼續與天使摔跤。天使見擺脫不了雅各,隻得求他說:“天亮了,讓我走吧!”雅各提出的條件是要他給自己祝福。天使在得知他叫雅各後就說:“你今後不要再叫雅各了,就改名叫‘以色列’——同神角力的人,因為你與神較勁都取得了勝利。”然後天使給雅各進行了祝福。當太陽出來的時候,雅各的腿就瘸了。由於這個緣故,希伯來人就一直忌吃牲畜大腿窩的筋。從此以後雅各的子孫後代又得名為“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和希伯來人一樣,成為古代的稱謂。2.摩西率眾出埃及
公元前1871年,以色列晚年時,迦南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饑荒,他隻好帶著家人遷往埃及避難。在其子約瑟的幫助下,在尼羅河三角洲中部的歌珊定居下來。
歌珊是位於尼羅河以東、埃及古都孟斐斯(鄰近今天的開羅)東北30多公裏的地方,為古代亞非商旅來往之要衝。這裏土地肥沃,水草豐盛,氣候宜人。在當地居民的影響下,希伯來人加速了由遊牧生活向定居農業的過渡,雅各的12個兒子也在此繁衍擴展成希伯來人的12個部落支派,人丁興旺。
然而在歌珊的希伯來人仍然與埃及當地的社會文化生活相隔離。即使在約瑟擔任埃及宰相的時候,埃及人也不願同希伯來人一起進餐,因為這對埃及人說來是件厭惡的事。而這裏的希伯來人也深感自己是流亡在外的“異鄉人”或“客人”,他們時常懷念故鄉迦南,保持與迦南猶太親族的聯係和自由的生活習慣。
盡管如此,希伯來人仍在那裏生活了400年。他們利用統治者政治上的優待及所賦予的諸多特權,占有土地,發展商業,積累了大量財富。與此同時,生育日繁,人口迅速增多,活動地域也逐漸越出歌珊。
公元前16世紀中葉,底比斯的王公集結埃及各地的力量,最後把喜克索斯人驅逐出尼羅河盆地,恢複了埃及的獨立,開啟了埃及新王國時期,並在不久後迅即向外擴張,武力征服了今天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帶。從此,希伯來人在埃及安居樂業的美好歲月一去不複返。
在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到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間,希伯來人在埃及所受的排擠與迫害達到變本加厲的程度——他們全部被貶為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隸,排斥在埃及的公共社會生活之外,被迫從事諸如修廟築路、建城造屋等各種繁重苦役,稍有怠慢便遭凶悍的監工毒打乃至屠戮。然而,希伯來人的生命力卻異常旺盛,他們照常生兒育女,繁衍後代。
拉美西斯二世一心想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奴隸製帝國。他認為希伯來人是東方人,在他向亞洲擴張時必成為內患。於是,法老下令所有希伯來人的新生男孩都必須溺死,以達到滅絕希伯來種族的目的。一時間在希伯來人居住區哭聲不斷,剛生下兒子的母親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被扔進尼羅河,肝腸寸斷。
正當希伯來人慘遭異族淩辱之際,其卓越不凡的民族英雄摩西應運而生。正是他奠定了古代猶太民族形成和猶太教創立的基礎。
有一個利未家的人,娶了一個利未女子為妻。後來那女人懷孕,生了一個兒子,見孩子俊美,就藏了他三個月。後來不能再藏了,就取了一個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將孩子放在裏麵,把箱子擱在河邊的蘆荻中。孩子的姐姐遠遠站著,要知道她弟弟究竟會怎麼樣。法老的女兒來到河邊洗澡,她的使女們在河邊行走。她看見蘆荻中有一個箱子,就打發一個婢女拿來。她打開箱子,看見裏麵有一個孩子。孩子哭了,於是她可憐地說:“這是希伯來人的一個孩子。”孩子的姐姐對法老的女兒說:“我到希伯來婦人中叫一個奶媽來,為你奶這孩子,可以不可以?”法老的女兒說:“可以。”童女就去叫了孩子的母親來。法老的女兒對她說:“你把這孩子抱去,為我奶他,我必給你工錢。”婦人就抱了孩子去奶他。孩子漸長,婦人把他帶到法老的女兒那裏,就做了她的兒子。法老的女兒給孩子起名叫摩西,意思是:“因我把他從水裏撈出來。”
摩西雖然成為埃及公主的養子,但在生母的教育下,他並沒有沉醉於榮華富貴的宮廷生活,而是立誌拯救備受奴役的猶太同胞。
摩西長大後,一日在街上看見一個埃及人正在打一個希伯來人,邊打邊罵,出手很重,看樣子是想把他往死裏打。摩西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瞧瞧四周無人,就衝上去用磚頭把那個埃及人砸死了,然後把他埋在沙土坑中。此事雖然做得很隱蔽,但不久還是被埃及法老知道了。為了逃避追捕,摩西逃至西奈,後在亞喀巴灣附近的米甸部落娶妻生子,安定下來。但他未曾忘卻自己是一個希伯來人,解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受難同胞的願望日益強烈。
一天,摩西宣稱耶和華授命他返回埃及,將同胞們領出埃及,到美好寬闊的“流著奶與蜜之地”迦南。於是在米甸部落居住了40年的摩西辭別嶽父,率妻兒回到埃及,與兄長亞倫在“耶和華的佑助”下,領導希伯來人與埃及法老進行了一係列英勇機智的鬥爭。
由於法老千方百計阻撓希伯來人離去,上帝通過摩西之手,行神跡、降天災。在埃及全國先後出現水變血之災、蛙災、虱災、蠅災、畜疫之災、瘡災、雹災、蝗災、黑暗之災等九災,埃及上下怨聲載道,紛紛要求法老同意希伯來人出走。但法老卻刁鑽苛刻地提出以希伯來人留下牲畜為離去條件。
為此,大發烈怒的上帝決定降下第十災:擊殺埃及人的長子和頭生牲畜。為避免錯殺,上帝指示摩西曉諭希伯來人:14日要殺羊羔,把羊血塗在門楣和門框上。這樣,上帝看到有羊血的人家,便知道這是希伯來人,就“逾越”過去。14日天黑以後,上帝巡行埃及各地,擊殺了埃及人所有的長子和頭生牲畜。埃及人家家死人、戶戶哀號,法老也失去了繼承王位的長子。終於,不得不同意希伯來人離開埃及。
為感謝上帝搭救之恩,以後希伯來人在每年猶太曆正月14日之夜進行家宴,分食象征羊羔肉的無酵麵餅及苦菜,並把這天開始的以後7天定為“逾越節”。
這樣,公元前1441年,在摩西率領下,猶太人克服重重險阻,勝利走出埃及。法老聽說後,下令軍隊追擊。希伯來人在紅海時眼看要被法老的軍隊追上了,摩西以牧羊杖擊海水,海水頓時向兩邊分流,露出一條海底通道。當希伯來人走上岸後,海水又咆哮起來,把法老的追兵全部淹死。
“遷出埃及”在猶太民族曆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意義。它不但意味著希伯來人擺脫異族奴役的自我覺醒,同時也是古代猶太民族開始形成的一個關鍵性標誌。此後,每當先知警告希伯來人不要喪失獨立或拋棄信仰時,總是讓他們回憶遷出埃及這段曆史。這種回憶既是安慰,又是告誡。
摩西率領衣衫襤褸的希伯來人在穿越西奈沙漠的艱難行進中,麵臨饑餓、幹渴、疾病、勞累以及強敵追襲攔阻的威脅。不少人懷念起在埃及雖被奴役但終究能維持生存的生活,加之他們多年來在埃及受多神信仰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本族主神耶和華的尊奉篤信產生動搖,以致在征途中摩西隱居修道時不少人乘機進行偶像崇拜。
為此,摩西不得不在西奈沙漠中停止行進,假托耶和華之命,對離經叛道的人發動了一場“清教運動”,以統一精神信仰。他聲稱耶和華在西奈山向他傳授了十條誡律作為耶和華與希伯來人訂立的約法。這十條誡律被刻在石板上,即著名的“摩西十誡”。
摩西讓希伯來人12個部落在西奈山下設立祭壇,宰殺牛羊,將牲畜的血一半倒在盆中,一半灑在壇上,進行立約儀式。由此摩西初步創立了人類最早的一神教——猶太教。摩西十誡不僅成為猶太教的基本教義,也是人類最早的法律之一,並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著後來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摩西是猶太民族曆史上的一位偉大政治領袖,是他成功地把希伯來人帶出了埃及,使之獲得自由,使猶太民族避免了種族滅絕的危險。在確立希伯來人統一的宗教信仰的基礎上開創了猶太民族形成的曆史進程,成為千百年來猶太民族所尊敬、仰慕的第一人。3.約書亞征服迦南
公元前1237年,在即將進入迦南之時,年老體衰的摩西在莫阿布的尼泊山去世。據說享年120歲。希伯來人為之哭了整整30天。摩西被葬在山穀中,至今無人知曉他的墓地何在。此後,率領希伯來人重返上帝應許之地——迦南——的重任落在了約書亞的肩上。
約書亞是摩西的忠實助手嫩的兒子。根據《聖經·約書亞記》的記載:希伯來人在約書亞的指揮下,首先是神奇地渡過了約旦河——當時正是收割莊稼的季節,河水滔滔漫過兩岸。抬約櫃的祭司漸漸走進河中,隻見他們的腳剛一入水,摩西帶領大家過紅海時的奇跡便展現在眾人的麵前:隻見上遊的河水突然停住,形成一道透明的水牆,下遊之水全然斷絕,露出一片幹枯的河床。負責抬約櫃的祭司在河中站定,其他人得以從幹地上通過,安全順利地到達了彼岸。等大家走過約旦河後,抬約櫃的祭司從容不迫地從約旦河裏走出。腳剛一落到岸邊的幹地上,隻見滾滾河水洶湧澎湃流回原處,河水依舊漫過兩岸。
希伯來人進入迦南後,為爭奪土地,同當地的迦南人進行了多次戰鬥,奪取他們的土地,定居下來。渡過約旦河後,約書亞隨即向耶利哥城發起了進攻。耶利哥是從東向西進入迦南的必經之地。約書亞率軍在圍攻了7天之後,從四麵八方衝入城去,把城中男女老少,連同牛羊牲畜全都用刀殺死。最後,眾人用火將耶利哥城焚為灰燼,隻有金子、銀子、銅和鐵製器皿保存下來,放在了聖殿的財庫中。從此耶利哥成為一片廢墟。
此後,約書亞又憑藉對鄰邦發動三次閃電式的戰役,逐漸占領了中部和南部及北部的廣大地區,進而征服了幾乎整個迦南。他們與當地迦南人混居交融,住在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中間,娶他們的女兒為妻,同時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的兒子。
此後,希伯來人的發展曆程進入有史可考的時期。4.“肋下的荊棘”的折磨
摩西和約書亞之後,以色列民族中再沒有出現一個能與他們倆相提並論的領袖,以色列民族從此進入混亂分裂的士師時期。每個部落由一名士師領導,他既是部落的行政領袖、宗教祭司,又是民事糾紛的裁決人、對外征戰的統帥,集軍、政、教、法權為一身。
在漫長的士師時期,由於沒有強有力的統一領袖,一方麵,以色列各宗族之間不斷出現爭執、糾紛,他們爭疆界,爭權勢;另一方麵,以色列人的外部威脅仍然存在——在以色列各支派的土地上和周圍有非利士人的五個首領和一切迦南人、西頓人等,他們成為以色列人“肋下的荊棘”。
被以色列人打敗的迦南人伺機東山再起,尚未被以色列人征服的耶路撒冷、迪薩、伊礬倫等城邦,以及居住在山區、平原的其他民族,也無時不在威脅著以色列人的生存。以色列各宗族仿佛是分散在迦南人汪洋大海中的一群孤島,被周圍的海水侵蝕著,衝擊著。
以色列人是來自沙漠的人,他們定居較晚,文明不如迦南人發達。定居迦南後,他們從迦南人那裏學會了耕作土地,也學會了對各種農業保護神的崇拜,如巴力、亞斯他錄和當地其他神靈。它們是專門司風調雨順、作物豐收、避禍消災的神。以色列人慢慢地也對這些神靈頂禮膜拜。以色列人還與當地人通婚,娶他們的女子為妻,又把自己的女子嫁給他們作妻子。
沒過多久,以色列各宗族一個個先後淪於迦南人的壓迫之下,他們在敵人的重軛之下痛苦地呻吟。於是,以色列人中不斷產生英雄——士師,一次又一次地把他們救出苦海。
第一位士師是猶大支派的俄陀聶。那時候,住在迦南南部的以色列各宗族被米所波大米(美索不達米亞)王古珊利薩田所征服,過了8年奴役生活。俄陀聶領導受奴役的以色列人浴血奮戰,打敗了古珊利薩田的殖民軍,把同胞解放出來。俄陀聶後來擔任以色列士師,40年內國泰民安。
俄陀聶死後,摩押王伊礬倫聯合亞捫人和亞瑪力人強占了以色列人的土地,強迫以色列人繳稅納貢,侍奉他們18年。
便雅憫支派的以笏承擔起拯救以色列的重任。經過浴血奮戰,以色列人共殲滅摩押人近萬人,獲得了解放。以笏擔任以色列士師80年,其間國中安泰。
以笏死後,夏瑣王耶賓殘酷地壓迫以色列人20年。女英雄底波拉憑借自己的威望,領導以色列人起義。經過浴血奮戰,底波拉把以色列人從異族統治中解放出來。在她的領導下,以色列民族享受了40年的升平時光。
底波拉之後,米甸人入侵迦南,基甸做士師,以色列有40年的太平時光。
公元前1110年,亞比米勒在示劍做王。耶弗他之後有伯利恒人以比讚擔任以色列的士師7年;以比讚之後又有西布倫人以倫擔任以色列士師10年;以倫之後還有比拉頓人希列的兒子押頓擔任以色列士師8年。
押頓死後,即在士師時代末期,來自愛琴海諸島和從亞細亞沿岸的“海上民族”非利士人崛起。非利士人擁有較高的物質文明,悍勇善戰,逐漸控製了迦南的地中海東岸地區。
非利士人崛起後,猶太人與非利士人征戰不斷。與非利士人相鄰的但部落首當其衝。該部落士師參孫單槍匹馬地與非利士人戰鬥,並一度止住了後者的進攻。但參孫最後還是被非利士人抓住,並被弄瞎了眼睛。
希伯來人受士師統治約200年,但沒有一位士師可以稱為全體希伯來人的領袖,因為當時的希伯來人尚未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體,諸部落各自為政、你爭我奪、戰事連續不斷。但在士師時代末期,一些部落間已有宗教聯盟。他們選擇示羅為共同的宗教中心,耶和華的約櫃也保存在這裏。5.希伯來王國興衰史
在約公元前1050年的亞弗戰役中,非利士人在以便以謝打敗由眾部落組成聯軍的希伯來人。隨軍攜帶的存放耶和華約法的約櫃也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