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萌發愛的種子
最初的成長之路
亞得裏亞海岸有一個叫做斯科普裏的小城市,現在屬於馬其頓共和國(當時的馬其頓還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10年8月21日,艾格尼絲·龔霞·博傑舒就出生在這個城市一個普通卻充滿友愛、講究體麵的家庭裏。她的父母言行堪稱世之楷模。他們是阿爾巴尼亞人,來自科索沃(當時也屬於南斯拉夫)的普裏斯林。這個家族曆史悠久,世代住在城裏。
特蕾莎姆姆開創了這條質樸的道路,任何人都可以效仿和追隨。如果你用自己的心走在這條路上,你的生命一定會更加燦爛、和平、充滿陽光。因此,我們必須要去那裏了解一下,看看我們的特蕾莎姆姆兒時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時候,她的家鄉僅是馬其頓王國的一個小鎮,這與現在有很大的區別,但在土耳其入侵這裏之後,它便一直在土耳其的管轄之下了。馬其頓位於巴爾幹半島中央,隔著亞得裏亞海與意大利相望。艾格尼斯出生時,巴爾幹半島上居住著各種不同的種族,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民族性格,他們不僅對當權統治者充滿敵意,甚至連彼此之間亦處得水火不容。這些不同的種族,包括希臘人、阿爾巴尼亞人、土耳其人、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和馬其頓人,各自在追求獨立及民族統合,因此巴爾幹半島不論從政治或社會層麵來看,都像是一個“歐洲的火藥庫”。直至20世紀末,馬其頓成為獨立王國後,斯科普裏才成為馬其頓的首都。不幸的是,直到今天,這個小城仍然處在貧窮、混亂和民族矛盾之中。
艾格尼絲·龔霞·博傑舒從小就在戰爭的陰影下長大。她出生那年,阿爾巴尼亞人第一次發動反土耳其統治的抗爭。在她兩歲時,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保加利亞、希臘、門的內哥羅、塞爾維亞聯手擊潰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掠取了大部分原受土耳其統治的疆域。馬其頓在他們的瓜分之下,斯科普裏被納入了塞爾維亞的版圖。阿爾巴尼亞在1912年如願以償地正式獨立,但是尼科拉仍投入與塞爾維亞境內阿爾巴尼亞人占絕大多數的科索沃地區聯合,建立一個新阿爾巴尼亞國的運動。
這場戰爭終於停歇了,和平籠罩在這個美麗的小城。一天傍晚,一個來自阿爾巴尼亞的建築營造商尼古拉斯·包雅舒,高高興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尼古拉斯·包雅舒向來以自己是個富商感到自豪。他擁有好幾幢房子,同時和一位意大利商人合夥經商。他經常往來歐洲各地買賣商品,每次返家時,總不忘帶些禮物給他的孩子。雖然他的管教稱嚴,但卻是個充滿愛心且思想前衛的父親;在當時女子受教育並不普及的情況下,他鼓勵兩個女兒接受教育。
尼古拉斯·包雅舒的妻子名叫德拉娜法爾,是個溫柔漂亮的女性,有著深深的慈愛和崇高的信仰。夫妻兩人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在當時的斯科普裏,信奉基督教的阿爾巴尼亞人非常少。清真寺和教堂在這座被奧斯曼帝國統治達500年之久的小城裏相互輝映著。不過尼古拉斯一家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尼古拉斯·包雅舒常對地方上的教堂慷慨解囊,而且從不拒絕任何一位需要幫助的人。他的妻子德拉娜法爾更以提供食物和居所給那些流離失所的貧苦人民,在地方上為人稱道。他曾經告訴小女兒艾格尼絲·龔霞·博傑舒說:“女兒啊,在你還沒有準備好把食物和別人分享之前,自己也最好別去動它。”此時,德拉娜法爾正站在門口微笑著迎接她的丈夫。
尼古拉斯和德拉娜法爾的第三個孩子在這一年的8月27日出生了。雖然他們已經有一個兒子和女兒了,但這個小女孩的出生仍然讓他們感到興奮無比。他們把這個小小的孩子當成上帝賜給他們最好的禮物。
博傑舒出生的第二天就被帶到教區教堂受洗,獻給了耶穌的聖心。德拉娜法爾憐愛地抱起這個小女孩對大家說:“如果你們沒有意見,那就叫她艾格尼絲·龔霞·博傑舒吧!”她母親習慣叫她博傑舒,家人都認為這個名字非常貼切。對於艾格尼絲而言,受洗的日子比她的實際生日更重要。這也是在許多檔案和記錄裏,包括護照,她的生日都填寫1910年8月27日的原因。
這個在和平和喜悅中降生的孩子,就是日後偉大的修女特蕾莎姆姆。她的全名是:艾格尼絲·龔霞·博傑舒。也有人把她叫成雅妮·龔哈·包雅舒。也有人把她叫成雅妮·龔哈·波雅舒;或者安格尼斯·貢紮·博亞金等等。那她是如何成為舉世聞名的人物呢?在後麵的故事中我會慢慢講述給讀者們。
小博傑舒漸漸地長大了。當她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候,她的身上也沒有散發出什麼任何特別之處。她是個活潑開朗的小女孩,偶爾會有些憂鬱。她和城裏的其他孩子一樣在一所公立學校上學,雖然她的成績不是最好的,但是她喜歡獨立思考問題,做事認真踏實,從不說空話。這些重要的品質在她日後幫助窮人的過程中起了關鍵的作用。我們從以後的故事也會看到,她畢生都在反對說空話。
小博傑舒的父母非常堅強,即使是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混亂時期,他們也會用慈愛讓3個小孩忘卻戰爭的可怕,使3個孩子生活在陽光般的溫暖和安寧裏。
這種愛就像著名的印度詩人泰戈爾在讚美神的時候所寫的一樣:“讓你的愛像陽光一樣的包圍著我,同時給予我光輝燦爛的自由。”小博傑舒就是被這樣的愛包圍著。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生活在這樣的愛中。如果我們沒有感覺到,那一定是我們感受愛的能力麻木了。
在上學和玩耍之餘,小博傑舒還定期和父母去參加教堂的活動。不過,這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當地的居民都信奉宗教或清真寺,他們還會把這種活動當成是社交活動的一種重要方式。
小博傑舒和姐姐都特別喜歡唱歌,而且她們也是教堂唱詩班的主要成員。小博傑舒天生嗓音清亮,所以經常擔任獨唱。每當這時,為她伴奏的鋼琴師總是連連地誇獎她:“聽啊,這聲音多美啊!”無論在任何地方,小博傑舒美妙歡快的歌聲總是給大家帶去歡樂。因此,即便出去遊玩,大家也會提醒小博傑舒帶上她的手風琴或曼陀鈴。
但是,美妙的音樂並不能代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那時的斯科普裏,貧窮無處不在,幾乎每天都會有饑餓的窮人上門乞討。因此,母親德拉娜法爾經常教育3個孩子,任何時候,都要友愛地對待他人。對待上門乞討的窮人,德拉娜法爾都是傾力相助。而且在施與的時候,她會盡量微笑、和藹,以免他們脆弱的心靈再次受到傷害,她知道沒有人會喜歡那種被救濟的感覺。
為了家計,德拉娜法爾以她精巧的裁縫手藝,當女裝裁縫師,挑起了養家的重擔。即使自己過得不是很好,她仍然想盡辦法對地方上的窮人們伸出援手。這種仁慈無私的精神,在無形之中對她的孩子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力。即使在博傑舒還十分年幼的時候,她就已經開始伴隨著她的母親去探視那些老病孤苦無依的人;對於這些遭遇較自己更不幸的人,艾格尼斯的態度總是和藹可親,從小就顯露出一副慈悲憫人的胸懷。
當德拉娜法爾不需要工作或在家照顧孩子們時,她總是將自己的時間花在斯科普裏的一所聖心教會裏,忙著為前來禱告的團體做準備工作,並為教會安排特別的禮儀活動。每一年,德拉娜法爾全家人都會前往鄰近的門的內哥羅向雷特尼斯聖母朝聖,同行的約有數百人。這一年一度的闔家朝聖之行,是博傑舒感到特別興奮的時刻。
當時,德拉娜法爾常常為她這個體質虛弱又經常咳嗽的小女兒感到憂心。不過,博傑舒沒有隨母親出外探訪時,她經常埋首書中;尤其和其他同齡孩童不同的是,她很喜歡一個人冥想;在空無一人的教堂裏,常可發現她獨自跪念禱文。小博傑舒深受她母親奉獻天主的信念所影響,她也相信她母親的話:為天主工作這個行為本身,已經可以得到足夠的回報,不需要獲取別人的認同。德拉娜法爾經常告訴孩子說:“你們做善事,不要勉強的做,要像是在岸邊丟小石子到大海那麼自在才好。”母親那種偉大和仁慈的精神,在博傑舒的腦海裏始終印象深刻。
德拉娜法爾一直耐心地教導她的子女奉獻和正直的真意。有一次,一個富有的女子到他們家裏訂製一件洋裝,嘴裏一直不停地絮叨某人的壞話。德拉娜法爾立刻打斷她,並指著掛在房門上的一塊匾牌,匾牌上麵寫著:在這間屋子裏,任何人都不得用言語攻訐別人。這名女子憤怒地拿起自己的東西就走。雖然這家人也許需要這筆生意賺得收入,但德拉娜法爾卻對她的孩子們說:“我們沒有錢,日子照樣能夠過下去,但是我們絕不能和罪惡為伍;就算因此失去再多的錢,我也不能讓我的心沾染一絲罪惡。”
德拉娜法爾堅定地信仰天主,辛勤工作,含辛茹苦,盡可能讓孩子們吃好穿好,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她縫紉,刺繡,賣衣服,以維持整個家庭的生計。她堅持每天帶領全家誦讀玫瑰經。“家人若能一起祈禱,家庭將更有凝聚力”,她常這樣說。後來,特蕾莎修女常對人們說這句話,這要歸功於她的母親。德拉娜法爾還教導孩子們要把己之所有與需要的人共享,幫助窮人是莫大的快樂,撫恤受苦的人是我們的責任。
還有一次,博傑舒的母親帶來了一籃蘋果。她讓孩子們仔細檢查這些蘋果,他們都認為這些確實是好蘋果。接著,她在蘋果中間放了一個爛蘋果,然後蓋上籃子,放在房間內。兩天後,她又把孩子們召集起來,讓他們重新檢查這些蘋果。孩子們發現,所有靠近那個壞蘋果的蘋果也都腐爛了,隻能扔掉。她說,“孩子們,你們都是好孩子,感謝主!但是,在你們靠近壞人的那一刻起,你們也將和這些蘋果一樣會變質。所以,不要與壞人在一起。”
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之下,小博傑舒從小就對窮人特別友愛。正是母親的潛移默化為博傑舒以後選擇“應召”鋪平了道路。有一次,小博傑舒和父母去教堂,在教堂的門口,她看見窮人正在排隊領取麵包,小博傑舒就拉著爸爸尼古拉斯的手說:“爸爸,你不是開藥店嗎?那你有治好貧窮的藥嗎?”
尼古拉斯被小博傑舒的話震驚了,他憐愛地抱起女兒說:“寶貝,世界上還沒有發現有這種藥,如果將來你發現了,我會感到非常高興的。”
那時候的小博傑舒還隻是一個學齡前的兒童。而成年後的小博傑舒,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特蕾莎姆姆,她的一生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治療貧窮。當然,她用的是最特殊也是最普遍的藥,那就是愛。
在博傑舒的一生中,對她影響最大的還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她的父親。
她的父親尼古拉斯是一位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尼古拉斯在斯科普裏有幾處房產,他們全家則住在富人區一座舒適的大房子裏,房子周圍被果樹層層環繞。盡管斯科普裏所處的是一個穆斯林國家,而且被共產黨人控製著。尼古拉斯經常會在家裏舉行一些政治性的集會。在寂靜的深夜,尼古拉斯和他的同誌們在客廳開會,小博傑舒則在自己的房間讀書。可是無論小博傑舒多麼專心讀書,父親和叔伯們激昂的陳詞依然會吸引著她的耳朵:“阿爾巴尼亞一定會獨立的,我們要為這一天而付出畢生的努力。”因此,這雖然是一個宗教氛圍很濃厚的家庭,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籠罩在濃烈的政治氣氛之中。
在中世紀時期,阿爾巴尼亞就被土耳其占領了,並被土耳其統治了長達500年。1919年,小博傑舒9歲的時候,阿爾巴尼亞依然被土耳其統治著。
小博傑舒深深地被她的父親所感染,她從小就明白,一個人在追求理想時,力量和決心是必不可少的。父親還經常教導她說:“隻要你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就絕不要放棄。”
1914年6月,奧地利皇儲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人暗殺,觸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政局變亂,尼古拉斯亦受到波及。1918年,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的一場阿爾巴尼亞人集會上,尼古拉斯突然重病發作,送上馬車趕到斯科普裏的醫院施以緊急手術。
小博傑舒吃驚地叫道:“爸爸,你怎麼了?”
德拉娜法爾趕快扶住尼古拉斯,關切地問:“親愛的,怎麼了?你生病了嗎?”
姐姐雅加驚慌地喊道:“看,爸爸的嘴巴在出血。”
尼古拉斯靠在德拉娜法爾身上,虛弱無力地說:“德拉娜法爾……我覺得……很不。”話沒說完,他就倒在了地上。
德拉娜法爾的呼喚沒能喚醒丈夫,幾個小時後,尼古拉斯離開了這個世界。醫生悲傷地對德拉娜法爾說:“夫人,我感到很難過,從他的症狀看來,他好像是中毒了。”
父親死時年僅45歲,他的突然離去對這個家庭是難以承受的打擊,尤其是對他的妻子。後來發現,他的意大利生意夥伴已經將父親的所有生意和財產據為己有,一家除了所住的房子外一無所有——這也是靠國家法律的保護才得以留下來。從那以後,他們除了僅有的住所之外,一無所有了。那是一段悲慘的時光,對於某些過慣安逸生活的人來說,那簡直就是可怕的地獄。
可是德拉娜法爾和她的孩子們卻從未放棄過希望,更沒有忘記愛。每當在最困難的時刻,德拉娜法爾總是對孩子們說:“我們一定要堅強,孩子們,上帝永遠會幫助我們的。”之後,德拉娜法爾開了一間小店,以賣衣料、手工織毯和刺繡為生。
當地的居民都為失去一位朋友和地方上的大善人而感到哀痛。尼古拉斯的去世,對他的全家人而言是個重大的打擊。尼古拉斯一直是家中唯一的支柱,他的去世亦使德拉娜法爾和3個孩子頓失依靠。這一年,小博傑舒僅僅9歲,她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更不清楚為什麼以後看不見爸爸了。失去父愛的博傑舒寫下了這樣的一首小詩:“他燃燒的心關愛,妻兒和國家,如絢麗的玫瑰墜落於襤褸衣衫。”
多年以後,當博傑舒成為聖瑪麗的中學的特蕾莎校長時,有一次,為了哄一個不肯入睡的小女孩,她念了這首詩,並說:“這首詩是告訴人們相信愛,無論你遭受了多大痛苦,都要相信愛。”
在許多個漫漫的黑夜裏,9歲的博傑舒常常因為思念父親而哭泣,每當這時,她都會念這首小詩,並告訴自己:“無論你遭遇什麼痛苦,折磨和仇恨,都要相信愛會永恒。”
家裏很久沒聽到孩子們歡快的笑聲了。這年早晨,明媚的陽光剛剛照在窗戶上,母親德拉娜法爾喊醒了孩子們,慈愛而堅定地對他們說:“孩子們,可怕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你們的父親一定不願意看到我們這樣,他肯定希望我們堅強地生活下去。我們都有責任把這個家維持下去。”
德拉娜法爾的小店生意竟一天天好了起來。小博傑舒和她的哥哥姐姐又可以繼續上學了。德拉娜法爾就這樣憑借她的堅強維持了這個家,也保住了孩子們的前程。假如因為尼古拉斯的離開而使這個家再也站不起來了,那麼,輟學在家的小博傑舒就很難成為後來偉大的特蕾莎姆姆了。這個世界再也不會出現這個善良的天使、窮人的聖母了。哦,我們真應該好好謝謝德拉娜法爾,她是個多麼偉大的母親啊!
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裏,小博傑舒經常到田裏幫忙做事,她還會種一些田地。田間艱苦的勞動,培養了小博傑舒吃苦耐勞的品質,也培養了她毫不服輸的個性,這使她在以後的傳教工作中有足夠的信心和力量麵對所有的困難。
德拉娜法爾的勤勞能幹,漸漸使這個家富裕了起來,德拉娜法爾的名氣也越來越大,甚至有許多紡織廠的老板都請她就麵料的選擇問題發表看法。這個家已經回到了尼古拉斯在世時的樣子,但又不完全一樣。
尼古拉斯在世時,整個家充滿了政治氛圍。而現在,在德拉娜法爾的努力下,整個家籠罩在宗教的氣氛之中。過去家裏的話總是圍繞在阿爾巴尼亞的獨立,現在則被虔誠的祈禱和美好的善行所取代。
有一天,德拉娜法爾在街上遇見了一位得重病的女人。讓德拉娜法爾感到悲哀的是,她的家人都拋棄了她,她變得無家可是歸了。德拉娜法爾並不認識她,但卻被她的悲慘遭遇深深打動了,她深切地同情這個可憐的女人。德拉娜法爾對她說:“到我家去吧,我來照顧你。”
於是,德拉娜法爾把這個毫不相幹的女人帶回了家。德拉娜法爾告訴孩子們,家裏有客人來了,雖然這句話並沒有什麼特別,卻使那位病人受到莫大的鼓舞,她感覺貧苦的自己還是被人尊重的。
母親的一舉一動深深地影響了小博傑舒,使她在以後幫助窮苦人的時候,懂得愛和尊重的必不可少的。窮人雖然沒有錢,沒有社會地位,但他們有尊嚴和人格。所以,當你為什麼做一點事情時,首先要讓他們感受到,你是在用愛來幫助他們,而不是施舍。
多年後,當拉撒回憶母親當初的舉動時說:“我懷疑,根本沒有人會像我母親那麼做。”
在德拉娜法爾一家人的精心照顧下,那個女人漸漸康複了。
離別的時候終於到了,滿眼含著淚水的女人緊緊握住德拉娜法爾的手說:“恩人啊,我該如何報答您呢?”
德拉娜法爾的回答很簡單:“隻要你好好照顧自己,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
就這樣,女人含著感激的淚水離開了。這感人的一幕深深地刻在了小博傑舒的腦海中。如果說小博傑舒從父親那學到了堅強和不屈的意誌,那麼,她從母親身上懂得了另一個道理:同情心是最有價值的。
轉眼間複活節又到了,母親送給小博傑舒一本《聖方濟各·亞西西傳》當作節日禮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竟然影響了小博傑舒的一生。《聖方濟各·亞西西傳》這本書深深打動了小博傑舒,她沒有想到世上還有人這樣的活著。一天夜裏,當小博傑舒讀這本書時,她突然有了一個強烈的願望:我也要像方濟各那樣,為社會作貢獻,我不能隻為了自己活著。
那是一個春天的美好夜晚,明亮的月亮照耀著斯科普裏這座美麗的小城,夜風吹過,帶來了清香怡人的花香和小蟲子清脆的鳴叫聲。12歲的小博傑舒站在窗前,望著皎潔的月亮許下了自己的承諾。
《亞方濟各·亞西西傳》是一本描寫方濟各生平的書。方濟各是12世紀的一位聖人。他出生在意大利的亞西西,他的父親是一位富有的呢絨商人。方濟各在年輕時因在戰爭中被俘而生過一場重病,康複後的他便信奉了基督教,成了一名專為窮人服務的修士。在那個年代,人們非常害怕傳染病,在方濟各之前,已經有不少為窮人服務的修士死於傳染病,但方濟各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條道路。
方濟各創建了一個修會,取名叫“小兄弟會”,它的含義就是自甘卑微,比任保人都小。意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但丁也曾經是小兄弟會的成員。著名的《神曲》就是但丁在14世紀初完成的。700年來,這部不朽的著作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無數人。為了表示對基督和聖母瑪麗亞的無限崇敬,但丁在《神曲·地獄篇》中從不直呼他們的名字。
在“小兄弟會”中,方濟各和他的小兄弟們隻有一件灰粗布長外衣、兩條褲子、一根係外衣的繩子,此外一無所有。為了追隨基督的宗旨,他們放棄了所有的榮華富貴,全心全意地為窮苦的人服務。方濟各去世後,所有的人都認為他是最偉大的聖徒之一,是最完美的模仿基督的人。他影響了無數的人,當然,這其中也包括特蕾莎姆姆。
事實上,特蕾莎姆姆的一生與方濟各極其相似。她放棄了富貴。她對基督的崇拜、依賴,她為窮人服務的堅定信念等等。還有,方濟各在那個時代被視為異端分子,因為他過著乞丐般的生活,他始終相信神在護佑著他,並密切遵行福音書的教誨,他在自己的組織內部對他信仰的宗教進行改革,但又與教會緊密結會。在20世紀的特蕾莎姆姆,也是一個激進派人士,那時的教會完全是男性領導,唯獨她是一個堅強而極富感染力的女性領導者。方濟各創建的修會是世界上最大的修會之一,特蕾莎姆姆也是,隻不過她的地點是在印度的加爾各答。可以說,加爾各答是亞洲最貧窮、汙染最嚴重、困難最多的城市之一。特蕾莎姆姆同方濟各一樣,都分別建立了男、女修會。不僅如此,方濟各的修會發展的更大了,即成立了方濟各第三會;而特蕾莎姆姆的修會則分離出在俗的一支,也就是她的義工或協助會員。他們都選擇了一條簡單質樸的道路,這也為基督信仰開啟了一種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