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親屬關係的心理定位
親屬是基於婚姻、血緣和法律而形成的社會關係。根據親屬關係發生的原因,可以將親屬分為配偶、血親和姻親三類。
我國法律所規定的親屬關係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兒媳、公婆、女婿和嶽父母、以及其他三代以內的旁係血親。
在一個家庭內,常常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親屬關係,若不能處理好這些關係,家庭內部就會矛盾叢生,親人之間就不能有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
為此,正確處理好親屬關係是維持家庭穩定、親屬之間親密相處的重要內容,但這僅憑一廂情願是不夠的,還應該顧及每個人的心理特點,用正確的方法去調適和引導。
第一節兄弟和睦是家庭的一大福分
兄弟和睦是整個家庭幸福美滿的前提,更是每一個家庭所向往的境界。
俗話說,“父慈子孝雙親樂,兄友弟恭滿堂春”,“三兄四弟一條心,門前泥土化黃金”。兄弟若能和合、沒有爭執,就不會讓父母操心,整個家庭其樂融融。
可以說,兄弟和睦既是對父母的孝順,也是一個家庭相當大的福分。
認識兄弟關係的本質
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學家顏之推認為,“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古人把宇宙視為“氣”的化合,每一個人都是父精母血所化,兄弟是同一父精母血所化,所以稱為“連氣”,隻是形體分開而已。
因此,兄弟之間天然地有一種親切感才是符合上天的倫理要求。作為最近親屬的兄弟如果疏遠甚至反目,不僅違拗了雙親的意願,而且是違背了天理,這是顯然的道理。
因此,無論從天理的角度,還是從生活經曆的角度,兄弟之間都應該親密而不應疏離。這就是兄弟關係的本質。基於此,古人顏之推認為:“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愛先人之遺體,惜己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
意思是說:父母死後,兄弟間互相照顧,應當像身體與它的影子,音響與它的回聲一樣密切。講到要互相愛護先輩所給予的軀體,要互相珍惜從父母那兒分得的血氣,不是兄弟誰會這樣互相愛憐呢?
實際上,如今社會上存在的“把兄弟”現象,這些人之間常常都能做到感情深厚、互助互諒,而親兄弟之間卻不能親密無間,甚至有的疏如路人,這種現象實在太不正常,也太不應該了。
兄弟相處,如果能換個角度思考:設想一下希望自己的子女如何相處,然後按此方式處理兄弟間的關係,如此就能基本做到沒有多少差錯了。
具體而言,兄弟之間相處的模式不外乎愛、諒、敬三個字。愛指的是感情方麵要有愛的基礎,諒指的是兄弟間處事應有諒的風度,敬指的是對對方的人格要有平等的態度和應有的尊重。
把握兄弟相處的原則
(1)互相尊重,互相愛護
在一個家庭中,兄弟之間,應該做到“兄則友”、“弟則恭”,哥哥對弟弟友善,弟弟對哥哥恭敬,互相尊重,互相愛護。有了這種前提,不論出現什麼矛盾,兄弟之間都可以心平氣和的商量,不急不躁的解決。
(2)長兄如父,關愛幼小
兄弟之間和睦相處,關鍵在長兄。長兄要負起部分家庭教育的責任,對弟弟要知冷知熱,關心他們的成長。家務事要多做一些,事事應以身作則。要孝敬父母,給弟弟做出榜樣。
弟弟隻要感到哥哥像父母親那樣的疼愛自己,幫助自己,就會加深對哥哥的感情,這樣關係就會融洽。
(3)長大成人,患難相顧
兄弟成年後,有的新婚單獨出去過,應該經常互相走動,聊聊工作、學習、生活、互相支持、鼓勵,有了困難互相幫助。對於尚未成家的弟妹,要幫助出主意,當好參謀,幫助他們建立美滿幸福的家庭。分家後,對父母贍養、照顧,要搶著多承擔尊老養老的義務。過年過節,兄弟姐妹應盡量團聚老人的身邊,共享天倫之樂。
(4)有了錯誤,幫助教育
兄弟之間誰在工作、生活上出了紕漏、犯了什麼錯誤,互相不要埋怨和不管,更不要歧視,應本著“治病救人”的精神,耐心細致了解情況,做好幫助、教育工作,讓他(她)更快地認識和改正錯誤。
溫馨小提示
兄弟是一母同胞,所以,無論是兄或是弟,都注定要用一生去維護您的兄弟情誼。
人一生有很多時候都會迷失自己,在那段時間,他可能會做錯很多事情,包括傷害兄弟之間的感情,但那是他在失去自我時做的,這就需要為兄或為弟的理解。
其實兄弟就像現有的朋友一樣,但又比朋友更上一層樓。兄長在有些方麵可以讓讓弟弟,但是做弟弟的也不能因為自己小就得寸進尺。如果發生了什麼矛盾,首先先看看自身有沒有做錯什麼,如果自己也有做錯的地方應該先道歉,然後再分析矛盾的原因。
如果您能在任何時候都先冷靜地想想,在兄弟失去自我的時候理解他,那您們一定可以做一生的好兄弟。
第二節不要讓婆媳關係留下心理創傷
婆媳指的是我國丈夫的母親與丈夫的妻子兩者的總稱,是一種人類常見的倫理道德關係。
常言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經”。在家庭中,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最明顯和最常見的,是出現在婆媳關係上。婆媳不合,是使不少人提起就搖頭歎息的問題。
那麼,怎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婆媳關係,不讓婆媳關係留下心理創傷呢?
了解婆媳關係的心理類型
婆媳關係可以說是我國家庭內部人際關係中的一個傳統難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婆媳關係是一種不平等的人際關係,媳婦必須俯首聽命於婆母,沒有獨立、平等的人格尊嚴。“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是舊社會做媳婦艱難的生動寫照。同時,“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從而形成了一種婦女壓迫婦女的惡性循環。
今天,這種婦女壓迫婦女的不良傳統已被廣大的新一代女性所擯棄了。現代家庭中媳婦有獨立的社會政治經濟地位,婆媳關係已基本成了一種平等的人際關係。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即使在今天,相處融洽的婆媳關係也並不十分普遍。
從我國目前婆媳關係的實際狀況來看,主要有三種典型的心理類型。婆媳關係的心理類型不同,其心理效應也不同。
(1)心理融洽型
婆媳思想感情一致,對社會與家庭的一些重大問題的思想觀念一致。建立與發展團結、民主與幸福的家庭是他們家庭生活的意向。婆婆對媳婦像對自己的親女兒一樣心疼、關懷與愛護,媳婦對婆婆像對自己的親媽媽一樣的尊重與孝順。
婆媳思想健康,情感融洽,行為協調。婆媳風雨同舟,同心同德。在婆媳一方工作或生活出現困難與挫折時,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婆媳心理相容,使家庭充滿著和睦與幸福、生氣勃勃與健康向上的心理氣氛,婆媳關係心理相容還促進夫妻感情的鞏固與發展。
(2)心理距離型
婆媳對社會的大目標與家庭目標認識基本一致。婆媳都有建立和睦、民主與團結的家庭的願望。婆婆對媳婦有一定的疼愛與關心,但其程度不如對其親生女兒那樣。媳婦對婆婆也有一定的尊敬與孝順,但其程度不如親生母親那樣。
概括形象地說,婆媳關係大麵上過得去,彼此不近不遠,相互間存有一定的距離和戒心。婆媳之間並非十分信任與融洽,彼此並非無話不說,說話方式與用詞彼此都有考慮,她們有時會產生猜疑與摩擦,但事情過後一般不留下心理創傷,也較容易恢複平時的關係。在一般情況下婆媳之間的感情還好,但還不是十分舒暢與滿意。
(3)心理衝突型
婆婆看媳婦越看越不順心,經常吹毛求疵,責訓刁難。媳婦對婆婆經常頂撞,以冷眼對待。她們經常因雞毛蒜皮小事而衝突,甚至大動幹戈,謾罵鬥毆。
婆媳在心理上充滿著對立情緒,行動上相互幹擾。彼此之間心情都很煩躁與苦惱。家庭充滿著不安與抑鬱的心理氣氛。婆媳衝突影響夫妻感情,甚至可能導致夫妻衝突或母子衝突。
認識婆媳關係失調的原因
研究表明,婆媳關係容易失調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方麵:
(1)關係特殊性
家庭的基本關係有兩種:一是夫妻關係;一是親子關係。兩者構成了家庭結構的基礎。其他關係,如兄弟姐妹關係、姑嫂關係以及婆媳關係、祖孫關係都是在此基礎上派生出來的。
婆媳關係在家庭人際關係中有其特殊性。它既不是婚姻關係,也無血緣聯係,而是以上兩種關係為中介結成的特殊關係。因此,這種人際關係一無親子關係所具有的穩定性;二無婚姻關係所具有的密切性,它是由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的延伸而形成的。
如果處理得好,婆婆和媳婦各自“愛屋及烏”:婆婆因愛兒子而愛媳婦,媳婦因愛丈夫而愛婆婆,各得其所,關係就會融洽。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則婆媳之間會出現裂痕,難以彌補。
(2)家庭權益之爭
婆媳同在一個家庭中生活,有共同的歸屬,自然也就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雙方也自然都希望家庭興旺發達。這是婆媳利益一致的一麵。但同時也常常在家庭事務管理權、支配權等方麵發生分歧,出現矛盾,甚至明爭暗鬥。
我國家庭中有“男治外、女治內”的傳統,婆婆做了幾十年的內當家,現在把權力交給媳婦,媳婦在家庭事務中唱起了主角。對這種角色的轉換,做婆婆的往往不易適應。
有的婆婆雖已年過花甲,卻仍希望繼續保持在家庭中的經濟支配權,或者難以接受完全由媳婦掌握家庭經濟大權的事實;而做媳婦的也往往不甘讓步,這就難免發生矛盾。即便是婆婆和媳婦共同持家,由於各自的地位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需要不同,也容易產生分歧。
(3)難以相互適應
婆媳原來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之中,各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習性,而現在婆媳在一家生活,這就有一個逐步了解、相互適應的過程。如果適應不良,彼此不能接納,便會關係緊張,矛盾叢生。
(4)橋梁作用失衡
在婆媳關係中,兒子起著十分重要的橋梁作用。兒子的這種橋梁作用如果發揮得好,則可以加強婆媳之間的情感聯係,反之,則容易成為矛盾的焦點,出現“兩麵受敵”的困境。
盡管母子情深,也難以避免結婚以後這種關係變得複雜的事實。因為夫妻之間畢竟在活動及交往等方麵有著更多的共同點。在這些問題上,夫妻觀點的一致性往往要超過母子觀點的一致性。
這是因為兒子和母親相隔一代,在心理上存在著差異,這樣就容易造成兒子橋梁作用的失衡。如果母親不理解,就會產生“娶了媳婦忘了娘”的心態,誤認為兒子對自己的感情被兒媳奪去了,而遷怒於兒媳。
調節婆媳關係的方法
婆媳關係是一種影響家庭和睦的重要關係,它直接關係著我們在家庭中生活的幸福與否,為此,不管是作為婆婆還是作為媳婦的女性都應該互相注意,努力搞好正常的婆媳關係。
(1)共同樹立信心
在我國的古代,婆媳相處不理想的很多。現實生活中婆媳吵架也屢有發生。於是,在一些婦女的頭腦中產生了婆媳關係難以處好的觀念。這種觀念動搖了婆媳雙方搞好關係的信心,有意或無意地使婆媳雙方不能全力以赴地去搞好關係。有的女性認為婆媳關係本身就非常不容易相處,再怎麼努力也是白費力氣。
心理學研究認為,即將作為婆婆的女性不僅為兒子結婚而高興,而且要做心理準備,想想如何處理好婆媳關係,而且要有信心處理好,也應該處理好。退一步說,就是為了兒子也應處理好婆媳關係。
兒子從降生人間到結婚,作為母親的我們不知費了多少心血,但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兒子健康成長,生活幸福。為此,作為婆婆的要明白,與自己的媳婦搞好關係,就是母親為兒子幸福作出的新的貢獻。
另一方麵,即將做媳婦的也要做好相關的心理準備,下定決心搞好婆媳關係。因為尊重長者是我國公民應盡的義務,何況這位長者,又是自己心愛人的母親,就是看在疼愛愛人的份上,也應極盡全力地搞好婆媳關係。要知道,作為媳婦的女性,搞好婆媳關係,會為夫妻愛情的深化作出新的奉獻。
(2)彼此平等相待
在我們的社會中,婆媳關係首先是一種同誌關係,這種關係決定了婆媳之間是平等的。這與舊社會的婆媳關係是不同的。舊社會的婆媳關係是以封建家長製為其社會基礎,以“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為其倫理基礎。從根本上說,婆婆在家庭中對媳婦來講是處於指揮地位,媳婦在家庭中對婆婆來講是處於從屬地位。
但新社會的婆媳間應該是一種同誌式的關係。為此,婆媳之間應該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對方的人格,互相愛護,互相關心,有事共同商量,遇到矛盾各自多作自我批評,婆媳友好和睦相處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