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哲學類1(1 / 3)

第一部分哲學類

本類圖書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精華。閱讀此類書籍首先要注意選擇版本,一般原則是越古越好,因為越早的版本越接近著述者著作時的原貌,對理解更有幫助。中國哲學書一般文字都較艱深,又多愛用比喻,所以讀者要善於從看似淺顯、生動的比喻中領略作者的深義,往往一句平常的話就是作者全書思想之精華,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哲學類書一般都具有思辨性強、邏輯性強的特點,閱讀時宜多思考,去細心領會作者的哲思、哲理。

《老子》

《老子》的作者是老聃嗎

老子,又稱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時代楚國苦縣人。他曾作過周朝看守國家藏書室的史官,中年以後曾一度罷官。到周景王死後,王室衰敗,他才離開王室,歸隱故鄉。春秋以來各國紛爭,使得許多有識之士求仕無門,因而產生出世的思想,向往隱姓埋名的隱士高人生活,這就是道家思想的源頭。在此背景下,老子寫出《老子》一書,成為道家思想代表作。

老子的哲學思想核心是“道”嗎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分為上、下篇,前37章為上篇,以後為下篇。全書的中心是論述老子的哲學思想,其思想之核心是“道”,道是對宇宙起源和其普遍規律的認識。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獨立於一切而存在,同時又非不可觸摸,乃至不可道其名稱。同時,他又用這一核心精神來指導生產、科學、軍事、政治及為人處世。春秋末期戰亂之中,他提出“無為”的思想,企圖逃避社會的動蕩,或者說在動蕩中尋求安穩。他又提出“致虛”“守靜”的人生哲學,提倡人在生活中應當以靜為主、以靜製動。

老子哲學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在於他描繪了一幅“小國寡民”的理想世界,有人認為這是開曆史倒車,但從當時曆史情況來看確有其合理性。在戰亂紛爭的春秋時代,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安定的生活,而老子所設想的“小國寡民”,人人豐衣足食,“壯有所用”“老有所養”的確讓人羨慕、讓人向往。同時,老子也提出“反者道之動”,他認識到物極必反的道理,發現矛盾轉化和往相反方向發展的規律,也認識到質變與量變的初步關係。

《老子》哪一章的哪段話影響最廣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責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三章表現的是老子的無為思想嗎

此段文字體現了老子的“無為”思想。首先,從其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來看,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由於春秋時期,各國爭霸,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和霸主地位,而讓千百萬百姓陷入民不聊生、無立錐之地的境地。這一切,在老子看來,就是“有為”的結果。因此,他主張“無為”,隻有這樣,才能還給老百姓安靜、平穩的生活,而放棄對人民的殘酷壓榨。由此來看,“無為”是有進步意義的。

但在另一層麵,“無為”又有愚民、出世之嫌。比如他說“虛其心,實其腹”,“使夫智者不敢為”,的確為統治者提供了一個聰明的治民方法。給老百姓足夠的食物填飽肚子,但卻不準他們思考——“虛其心”,讓他們毫無反抗精神,隻做為統治者的順民。對於統治者而言,這種“無為”是再有利不過,讓他們像對待綿羊一樣來管一群毫無反抗精神的“愚民”。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無為”又是一種消極思想。

老子的經典語錄主要有哪些

1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4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6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怎樣辯證地看待老子的哲學思想

對老子的思想,我們要辯證地去認識其“致虛”“守靜”“潔靜”“無為”。作為人生哲學,它可以使人珍愛生命、修身養性,在紛爭中保持一顆平靜的心,這是富有人性的,所以在現代社會依然閃現出它人性的光輝;作為政治哲學,它要統治者不要擾民,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仍然是一種民本思想,當權者應深思。老子的文章多用比喻,含義比較隱晦而且語言精煉,字字珠璣。閱讀時要從比喻中看出其隱藏的深意。《論語》

《論語》是記錄孔子與其弟子言行的書嗎

周室東遷,王權統治風雨飄搖。至春秋戰國之交,各諸侯國紛爭並起,互相傾軋,為在競爭中獲勝,無不禮賢下士,廣攬人才。一時言論廣開,思想活躍,先秦諸子由是而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身處春秋之世,廣納門徒,遊說諸侯,是我國古代的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開創儒家學派,授徒3000人,成名者72人。孔子光輝的思想火花,常閃耀於其與弟子的日常交談之中。《論語》一書,即由孔子之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輯錄孔子與弟子之言行而成。

《論語》傳達的是孔子的哲學思想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它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常於隻字詞組中,傳達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倫理觀念、人生感悟以及對於教育的見解。

《論語》所記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人而無仁,如禮何?人而無仁,如樂何?”,仁的概念是從家庭的尊卑長幼、貴賤親疏之間有差距的愛而出發,這種愛體現為孝、悌、忠、信的道德禮教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常秩序。在政治上,孔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先要讓人民富足,取得人民的信任。他還強調行事必先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論語》也記載孔子對於教育及學習的態度、方法,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教無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

《論語》的哪些文字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思想

1、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下。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孔子的這種思想對當時有什麼重大意義

前兩則反映了孔子仁學思想的一個方麵。孔子非常推崇仁,認為仁是天地之間永恒不變的法則,是立身行事的標準,人人都必須遵奉仁的精神,甚至不惜為仁獻出自己的生命。在仁的麵前,人人平等。遇到需要發揚仁的精神的時候,甚至可以不拘泥於師生小節,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比較全麵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正名”思想。春秋時候,社會和政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的等級和名分製度已經不能維持。孔子的正名學說,主要目的是要恢複原有的秩序和製度,重新回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中去。推而廣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合理合法的名分,這樣事情才能成功。

《論語》的經典語錄主要有哪些

1.“朝聞道,夕死可矣。”

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言乎?傳不習乎?”

4.“人而無言,不知其可也。”

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7.“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8.“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也。”

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開山之作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開山之作,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被尊立為經,其作表述的思想成為整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深遠。其記錄有關孔子之政治、倫理、教育、學習的見解,有許多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我們要學習其精華,吸取為我所用的東西。《論語》是語錄體散文,語言簡練,淺近易懂,雍容和順,迂徐含蓄,讀者可熟讀成誦,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其要旨。

《孟子》

《孟子》成書主要是為述孔子之意嗎

《孟子》一書,是孟子與門人萬章等人述孔子之意而成。孟子,名軻,字子輿,,業於孔子之孫孔伋的門人,是繼孔子以後最具權威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張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學說上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他曾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但是不得重用。他到梁國,遊說惠王,惠王並不相信他的主張;又到齊國,齊宣王封他為密卿,起初很尊敬他,但最終也不願重用他。於是孟子回鄉廣收門徒,推闡發揚孔子的學說,與弟子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的哲學思想是施行仁政嗎

《孟子》一書,中心思想是仁義,為孔子學說的發展。孟子主張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具體內容就是減省刑罰、降低賦稅,使百姓有比較固定的產業。他主張恢複理想化的井田製度,實際上是要實行小農經濟,使每個人都有田耕種。以民為本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他認為隻要是真正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將可戰勝一切。

因此,孟子周遊列國,遊說諸侯們熱愛人民、爭取民心,在具體措施上要與人民同甘共苦,“樂民之樂”“憂民之憂”。並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響亮口號,像警鍾的長鳴一樣久久回蕩在浩浩的曆史長河之中。但是《孟子》書中也有不正確的地方,他將勞心和勞力對立起來,輕視勞力者,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此說對後世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

孟子的哲學思想主要表現在哪些章節

《孟子·梁惠王上》: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無恒產而有恒心者,唯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製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梁惠王上》表現了孟子“仁者無敵”的主張嗎

上麵兩段話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君王應該施行仁政,隻要能夠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就會像潮水一樣湧來歸附,王霸事業就很容易成功,真正是“仁者無敵”。因此君王必須熱愛人民,關心人民,設身處地為人民著想。君王可以分給人民田地耕種,如果人人有田,人人就有了固定的資產。人民不同於聖賢之士,賢士即使窮困潦倒,也能夠保持自己的名節。而人民如果沒有固定的資產,他們就無法贍養父母,無法娶妻生子,碰上饑餓的年份甚至被餓死。果如此,他們就可能不守法度。因此,仁君必須預先對此加以防範,讓人民生活富足,這樣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

《孟子》的經典語錄主要有哪些

1仁者無敵。

2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6無恒產而有恒心者,唯士為能。

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10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的觀點反映了儒家的美好願望嗎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它所提出的“法先王,行仁政”的思想,反映了儒家的美好政治願望;它所提倡的民本思想,為曆代統治者所借鑒,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該書語言生動,感情濃烈,氣勢縱橫,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其思想內涵。《莊子》

《莊子》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嗎

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漢族。戰國時期宋國蒙,即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又說今安徽蒙城縣人,曾作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侍的精神自由。莊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鑒於莊子在我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

《莊子》是道家的經典學說之一嗎

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誌》著錄《莊子》52篇,但留下來的隻有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7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15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11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蹠》《說劍》等。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等。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研究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魯迅先生說過:“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莊子》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因素嗎

《莊子》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莊子》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係。道也是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範疇,即使關於世界起源和本質的觀念,又是之人認識境界。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莊子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製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象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

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憎的人嗎

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比孟軻的年齡略小,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在道德上其實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有相當棱角和鋒芒的人。

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汙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曆,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為愛的熱烈,所以他才恨的徹底,他認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其實就是對現實情形過於黑暗汙濁的一種強烈的覺醒與反彈。

莊子是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的,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莊子》的經典語錄主要有哪些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2.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3.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5.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6.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7.故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8.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9.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10.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

莊子的“道”是效法自然的“道”嗎

“仁義”兩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遊於羿之彀中”,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

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隻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麵。《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

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隻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裏“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 “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製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隻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