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者整合二歧的原則
對於二歧的問題,我們必須也最終可以歸納和強調一個對自我實現者的研究中得出的非常重要的理論上的結論。其實通過好幾處也可以斷定,過去認為最截然相反、對立或二歧的東西,其實隻對不健康者存在。在健康者看來,這些二歧已經解決,對立已經消失,許多過去認為是不可調和的東西已整合並結合為統一體。
比方說,心與腦、理性與本能、直觀和理解之間,常被認為早就存在著對立,但在健康人的身上卻根本看不出。它們的關係由對抗變成協作,它們相互之間沒有衝突,因為它們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得出的是同樣的結論。一句話,在健康人身上,欲望和理性相互吻合、天衣無縫。聖奧古斯汀說“摯愛上帝,為所欲為”,這句話可以恰當地解釋為“自我保健,為所欲為”。
由於健康人的行動,從根本上看既有利己又有利他的,所以自私與無私的二歧也不存在了。我們的研究對象既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又非常不受約束,喜愛聲色美味之樂。當責任也是快樂,工作等於消遣時,當履行職責並且講求實效的人同時也在尋求快樂,而且的確非常愉快時,職責與快樂、工作與消遣也就不再相互對立了。假如最社會化的人本身也最個人化,假如最成熟的人同時又不失孩子的天真和誠實,假如最講道德的人同時生命力又最旺盛、欲望最強烈,那麼繼續爭論這些區別還有什麼意義呢?
同樣還可以在下麵的對立中發現到這一點:仁慈與冷酷、具體與抽象、接受與反抗、自我與社會、適應與不適應、脫離他人和與他人融合、嚴肅與幽默、認真與隨便、莊重與輕浮、酒神與太陽神、內傾與外傾、循規蹈矩與不合習俗、神秘與現實、積極與消極、男性與女性、肉俗與愛情、性愛與友愛等。對於這些人,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互相協作的,它們之間並不發生衝突,它們的利益也無根本分歧,這種情況與神經病患者則恰好相反。他們的認知、意動和情感結合成一個有機統一體,形成一種非亞裏士多德式的互相滲透的狀況。高級需要和低級需要的滿足不是處於對立,而是趨向一致。
許多個重要的哲學兩難推理都被發現有兩種以上的解答,或者根本沒有答案。假如兩性之間的衝突結果在成熟的人那裏根本不存在,而僅僅是成長的阻礙或削弱的征兆,那麼誰還願意選擇這種衝突的關係?誰會再三思索而高瞻遠矚地選擇心理病理學?當我們同時發現兩位女性都是健康的婦女之時,還有必要在好女性和壞女性之間選擇嗎?她們之間還相互排斥嗎?
類似於以上的情況,健康人與普通人之間的區別不僅在程度上,而且在類型上的區別都是如此之大,導致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學。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有殘疾、發育不全、幼稚和虛弱的人隻會產生殘缺不全的心理學和哲學,而對於自我實現者的研究,必將為一個更具普遍意義的心理科學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