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國東方學泰鬥季羨林教授的說法,世界可分為四個文化體係,即中國文化體係、印度文化體係、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係和自古希臘、古羅馬一直到今天的歐美的文化體係。前三個文化體係都在亞洲和非洲,共同組成東方文化體係,主要影響的是亞洲和非洲的文學;後一者為西方文化體係,主要影響的是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文學。世界文學就是由東方文學和西方文學所組成的。從曆史上看,上古到中古的封建王朝時期,東方文學處於領先地位,而到近古進入資本主義時期之後,西方文學突飛猛進,成為世界文學的先鋒,東方文學的發展無不受其深遠的影響。如今,世界已進入全球化時期,東西方文學將更加互相交融,取長補短,共同推動世界文學向更高階段發展。
亞非文學(東方文學)和歐美文學(西方文學)是世界文學的兩個組成部分。為何要把亞非文學當作世界文學中一個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並作為一門學科去進行研究和學習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用科學發展觀,從地理、曆史、政治和文化體係等方麵加以考量。
從地理方麵來說,亞洲和非洲都處於世界的東方,是東半球兩個最大的洲。從曆史和政治方麵來說,亞洲和非洲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在上古和中古時期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文化,尤其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更是處在先進的行列。隻是到了近代,由於歐美列強的殖民入侵,亞非國家大都淪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隻有日本是少見的例外,它起初雖然也曾受到西方國家的侵略,但並沒有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相反,後來還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對亞洲許多國家進行直接侵略。這就是說,亞洲和非洲在曆史上、政治上有共同之處和相似的命運,並且在文化上的交融已深入到各國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領域。
最後應當指出的是,我們之所以建立亞非文學學科,還因為目前在世界各國(至少是絕大多數國家)研究世界文學的學術領域裏,作為世界文學之一部分的歐美文學早已構成完整的體係,並且大有以這個體係取代世界文學體係的態勢。(這恐怕是受到了“歐洲中心論”或者“西方中心論”的影響吧。眾所周知,“歐洲中心論”或者“西方中心論”是帶有殖民主義色彩的理論,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所進行的東方學和東方文學研究當然不可能是公正的和科學的。可喜的是,自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殖民主義體係的全麵瓦解,西方學術界也出現了新動向,一部分學者開始用新眼光審視東方,用新觀點研究東方學和東方文學,如愛德華·W·賽義德出版於1978年的《東方學》便是其代表之一。)而作為世界文學之另一部分的亞非文學卻尚未構成完整的體係,至少尚未為許多人所承認。不言而喻,隨著世界各國文學的聯係越來越緊密,交流越來越廣泛,世界文學的形成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包括亞非文學和歐美文學在內的並且分別給亞非文學和歐美文學以應有地位的世界文學體係,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以歐美文學取代世界文學,或者構建以歐美文學為主體而以亞非文學為陪襯的世界文學體係。為了實現這個最終目標,我們很有必要建立亞非文學體係和亞非文學學科,加強對亞非文學的教學和研究。
亞非文學是世界文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確鑿無疑的事實。因此,要給學生以完整的世界文學知識,就必須開設亞非文學的課程。
在古代,亞非地區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世界文學的發源地。在西亞的兩河流域和北非的尼羅河流域,人類首先進入文明社會,並創作出第一批文學作品。其後,西亞的伊朗高原、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東亞的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也相繼進入文明社會,開始創作文學作品。事實上,古代亞非文學不但產生最早,而且在數量上大大超過古代歐洲文學,在質量上也足以與古代歐洲文學媲美。尤其應當指出的是,其影響範圍大大超過了古代歐洲文學。古代亞非文學對古代歐洲文學的影響要大於古代歐洲文學對古代亞非文學的影響。總之,古代亞非文學曆史悠久,材料豐富,質量高,影響大。我們完全可以說,古代東方人在文學方麵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他們對古代世界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當亞非的曆史從古代進入中古時期(大致上相當於歐洲的中世紀時期),即封建社會前期,亞非的一些先進國家仍然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有的國家進入封建社會的時間顯然早於歐洲國家,其他若幹國家進入封建社會的時間也不比歐洲國家晚。在這個時期,亞非文化發展到更高的階段,形成三大文化體係,對亞非各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同一時期的歐洲國家卻由於受到封建統治者和基督教教會的嚴格束縛以及其他原因,未能在文化和文學方麵取得特別突出的成績。這時的亞非文學在古代文學的堅實基礎上進一步向前發展,湧現出許多優秀的作家,創作出許多不朽的作品,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當時世界文學的高峰。如中國、印度和伊朗等繼續保持著亞非文學大國的地位,阿拉伯和日本等則成為亞非新崛起的文學大國,爪哇、格魯吉亞和烏茲別克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作家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