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此有關專家建議,應大力發展具有大運載量的地下交通設施,如地鐵、輕軌等,即“寧鑽地下,不搶空間”。因為新世紀評價一個城市現代化水平,越來越“權重”城市的環境和景觀。在一些發達國家,甚至將環境條件上升到第一位。如日本大阪自1995年起已不再修建新的高架道。其政府采取的任何一項措施,都以不損害環境和生態條件為前提。因此我們也切莫錯將高架道路這種“高、大、全”式設施當做現代化城市的“標誌”過分加以扶植。

建設和諧的生態化城市

可持續發展是城市建設的最終目標。城市發展的前提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城內與城外的和諧。城市的物質、能源、信息來自城外,垃圾、廢水、廢氣排向城外,城內與域外的平衡尤為重要。一旦城內與城外流通堵塞,城市就會陷入混亂。

1985年建立的深圳華僑城是和諧生態化城區的典型。華僑城麵積26平方千米,經過十餘年的建設,發展成為環境優美、特色明顯、各項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區,在寸土寸金的深圳,華僑城綠化率達到43%。華僑城塑造了鮮明的特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陸續建成的錦繡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占地1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縮景區。景區展示了中國五千年的曆史和960萬平方千米土地上的風情,也展示了世界的典型風貌。創建的民族藝術圖、土風藝術團和亞洲藝術圖,把動態文化與靜態文化相結合,使華僑城的文化氣息更加濃鬱。

阿斯旺大壩的得與失

1970年7月埃及人民在尼羅河上建成了阿斯旺水壩,壩高111米,長3830米,壩上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湖,有灌溉、防洪、發電、運輸的綜合功能,使尼羅河下遊航運得到了改善。但是從此卻帶來不少煩惱。由於上遊水庫可控製尼羅河洪水,故尼羅河下遊兩岸河水不再定期泛濫,兩岸因得不到尼羅河帶來的大量營養而漸趨貧瘠、幹旱,最後變成沙漠。又由於尼羅河入海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尼羅河入海口三角洲倒退,尼羅河下遊淡水魚類大量死亡。阿斯旺大壩被聯合國定為“世界上最失敗的工程”。

“麝香之路”

近年來大量考古發現表明,以西藏阿裏為中樞點、連接歐亞大陸的“麝香之路”在古代有著重要的地位。陝西考古研究所主任張建林認為,這些發現進一步證明“麝香之路”不僅是古代的商業道路,而且是一條東西方文化、宗教、外交、軍事交往的重要通道。

羅馬帝國在公元一世紀便通過昌都——拉薩——阿裏——西亞一線交換西藏盛產的麝香,因此這條路被稱為“麝香之路”。張建林介紹說,他們在阿裏發現的各種石器中有東亞、南亞、北非和歐洲原始文化的典型器形,表明這條通道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存在。在阿裏北部,他們發現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岩畫上有生活於中亞和非洲的駱駝和鴕鳥。研究表明“麝香之路”的興盛是在公元10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的古格王朝時期。

近期在古格寺廟和洞穴裏發現的壁畫上,有當初木材、布匹和雜物交易的情景。山洞內至今還堆積有當年的杏幹和杏核。考古發現同時表明,東西方宗教、文化也通過“麝香之珞”在進行交流。古格王多次派人到印度學習佛教,考古學家近年在山洞裏還發現了葡萄牙文的《聖經》的殘頁。

如何欣賞動植物景觀

1觀其形。不論植物資源,還是動物資源都有其外形的觀賞價值。如植物中竹、樺、楊的挺拔,鬆、柏、梅的蒼勁,柳、蓮、椰的亭亭玉立。動物中獅、虎的威武,長頸鹿、大象的高傲、從容,熊貓、企鵝的稚雅頑皮,都是審美的重要內容。

2看其色。色彩是大自然中重要的審美要素和構景條件。當花木成叢成片時,無論是單色還是彩色,都能給人以最強烈的視覺刺激,令人賞心悅耳、讚不絕口。如昆明的世博園就是以花草樹木的斑讕色彩構成園中主景的,北京的香山的最佳遊期是秋末,是因為那時遍山的黃櫨經霜變紅,成為該旅遊景點的特色。同時,不同的色彩還能代表人的不同心理,如鮮豔的暖色代表喜悅,淡雅的冷色代表清高、肅穆。不同的場所,可選用不同的顏色,對烘托景點(環境)氣氛有獨特作用。

3嗅其味。花草的清香是大自然氣息的主要來源。人們遊到某地,感受自然,嗅覺的作用不可輕視。自然的清香會使人怡神健體,陶醉其中。如蘭花、梅花、水仙的暗透幽香,米蘭的清香四溢,玫瑰、茉莉的香中帶甜等。不少花卉可製取香料。園林中置放幾株有香氣飄溢的花木,一定是吸引遊人聚往的重要景點。

4聞其聲。絕大多數動物是能夠發聲的。動物的聲音是大自然中生命的象征。不論是烏語還是獸言均能夠傳遞信息,給人的心靈以強烈的震撼,使人通過聽覺感受自然。尤其是人文景觀不斷侵占、蔓延的今天,動物越來越多地失去了自己棲身的家園。不論是在野生動物園還是人工園林,聆聽動物的鳴叫吼聲已不再成為司空見慣,而是令人驚奇、興奮,並能喚發對動物珍愛的情感。可以說,動物的鳴叫是遊人渴望捕捉到的審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