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業革命啟動的人口列車正以神話般的速度加掛車廂,試看:1650年世界人口才有5億,1830年達到10億,1930年增到20億,1975年超過40億,世界人口翻番的時間迅速縮短,即由180年、100年降至45年。從1930年到1960年的30年間全球人口增長10億,之後僅15年就又淨增10億,至1987年和1999年分別又淨增10億人,總數突破50億和60億大關僅用了12年的時間。空前膨脹的人口早已使地球不堪重負。世界各國的人口學者均將其歸結為工業革命的人口效應。因為工業革命引發了農業革命,使城鄉人口交互增長,同時工業革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並加速了技術進步,從而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這正負相減無疑更加增大了人口基數。
中國人口列車的加速則比世界“提前啟動”150年,18世紀30年代(清雍正、乾隆之交)突破1億人,1835年超過4億,100年間翻了兩番;新中國成立之時約有54億,1974年超過9億,1981年過10億,2000年人口1295億。我國人口淨增1億人所需的時間由100年(1840~1940)降至10年(1949~1960)、7年(1974~1981),人口膨脹呈不斷加速的勢頭。雖然龐大的人口數量為工農業及各行各業帶來了充足的人力資源,但同時也加劇了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雖然我國的國土麵積、可耕種土地、可利用的草場以及主要礦產品的儲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迅速膨脹的人口數量使人均資源占有量直線下降,如我國的人均耕地麵積自60年代的32畝降至1997年的115畝,人均森林麵積至1997年僅剩011公頃。究竟中國生存環境能承受多大的人口壓力呢?
據測算,以淡水資源的儲量和有效供應量為標準,我國人口不宜超過45億;從能源儲量和現實開采速度看,理想的負荷能力是115億人;從糧食產量看,不應超過13億;從土地資源看,不應超過10億。總之,我國生存環境的理想人口負荷能力為7~10億人。
百年來,我國人口總量增加了一倍半,而資源總量基本未變,人口與資源的配置矛盾更加突出。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提出的愛輝——騰衝人口地理界限,百年來基本格局未變,即該線西北占國土麵積的52%,人口僅占5%;該線東南占國土麵積的48%,人口卻高達95%。人口的地區分布嚴重失衡,自西北向東南人口密度逐漸加大,如果用等值線圖示之,則基本上與我國地勢圖相反。就是這一獨特的“人口等高線”格局,形成了不同的經濟、文化、民俗特征,這仍將是21世紀影響我國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藏族的崇高禮節——獻哈達
哈達是藏族和部分蒙古族表示敬意和誠心的禮品。婚喪節慶、拜會尊長、覲見佛像、迎來送往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
哈達用生絲或棉紗織成,棉紗織品最普通,稱“素希”;中級的絲織品,稱“阿希”;對政治、宗教界高級人士使用的高級絲織品,稱“浪翠”。哈達長短不一,長的1~2丈,短的3~5尺。它的寬度約5~6寸。哈達一般是白色,藏族認為白色象征純潔、吉利。也有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表示白雲,綠色為江河,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征大地。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的,這是最隆重的讚物,隻在特定的時候和場合使用。
獻、受哈達有規矩。兩人社會地位相等,就得互相贈送。若是地位低的向地位高的獻哈達,地位高的可坐著不動接受,並且無須回贈。普通藏民拜謁喇嘛活佛時,也獻哈達,多用白色,表示尊敬。但不能直接遞到對方手裏,隻能放在活佛麵前的桌子上。
哈達是在元朝時從蒙古族傳入西藏的。當時的哈達,兩邊是萬裏長城圖案,上麵還有“吉祥如意”字樣。
彝族的火把節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節日之夜,人們往往手舉火把在田間繞行。在有的地方,家家門前都豎立一個火把。村寨裏還要豎起高三丈、二三個人合抱粗的大火把以示驅逐蟲害,預祝豐收。火把節的由來之一是,傳說很久以前,有個凶神奉天王之命到人間來禍害百姓,百姓同心協力殺死了凶神。天王一怒之下,立即撒下“天蟲”千千萬萬,想吃絕莊稼,餓死人們。這時彝族人聚集在山頭上,決定“舉火把,燒天蟲”。於是,不分男女老少,人人手舉火把,用了三天三夜,燒死了大部分天蟲,保住了莊稼。但是還有鑽到地下未被燒死的天蟲,第二年又鑽出來吃莊稼。這樣,害蟲燒不完,火把舉不盡。一年年傳下來,便成了火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