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坦克“由輕到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英法是盟友,法國自然成為生產和製造坦克的第二個國家。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法國坦克的發展可以用“由輕到重”來概括。

“輕”意味著,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一直受“以步兵為主體”,“坦克的任務應該是支援步兵”觀點的影響,大部分法國坦克仍被編成獨立的輕型坦克營,用於近距離支援步兵。

“重”意味著,到了20世紀30年代,法軍占主導地位的觀點發生了變化,“強調坦克直接協同步兵作戰”。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法國研製出了BM1“索瑪”SM35等重型坦克。“索瑪”SM35重型坦克,戰鬥總重量為20噸,以今天的觀點看,夠不上重型坦克,在後來的戰爭中也沒有發揮多大作用。

反坦克全寬度地雷

當坦克或車輛從地雷上方通過時,不論是否壓上地雷都會起爆,既能炸履帶,又能炸車底的地雷。它集早期反履帶雷和反車底雷優點於一身並有很大發展。反坦克全寬度地雷采用了先進的磁、聲響、震動、紅外等非觸發與複合引信新技術,聚能裝藥爆炸時藥形罩形成的高速彈丸可輕而易舉地擊穿坦克車底,並以其後效殺傷車內乘員、毀壞設備甚至引起車內油料燃燒或彈藥爆炸。

瑞典的反坦克全寬度地雷在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該雷為圓型,采用空心裝藥,裝有磁感應引信。在地雷布設好後,當有運動目標通過地雷上方時,地磁場會發生變化,傳感器即將這一信息傳輸給電子裝置進行分析與鑒別,當判明是打擊目標時,電子裝置就會向起爆線路發出信號,使主裝藥爆炸形成高速彈丸,其威力可擊穿50毫米厚的坦克車底。該雷可用人工或機械布雷車布設。從發展趨勢看,這種地雷在體積和重量越來越向小型、輕型方向發展;在布設方法上,也正由用人工或機械布雷車布設向用火炮、火箭炮、飛機等多種布撒工具實施遠距離撒布的方向發展。

反側甲地雷

反坦克側甲雷是一種設置在道路一側或在固定方向上攔擊坦克,專從側麵攻擊坦克側甲的神奇地雷。第三代反側甲地雷,與以往的同類地雷相比,在引信與傳感器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主要采用激光、紅外,震動、聲響、毫米波探測技術和複合式引信,能對目標進行判別以確定是否具有攻擊價值,探測距離可達100米,其戰鬥部在裝藥結構上采用串聯空心裝藥,最大破甲深度可達70毫米。目前較有代表性的是美軍的XM—84型,德軍的M3型,英、法、德合作研製的“阿帕傑克斯”和“阿爾讓斯”地雷等。該種地雷可在探測距離內主動攻擊目標,是封鎖隘路、山口、雷場通路、城鎮街區及一切不便設置其他反坦克地雷區域的有效武器。由於反坦克側甲雷具有運用安全、設置隱蔽、難以發現和排除、布設後服役時間長、工作可靠等特點,因而備受歐美國家青睞。

美軍的XM—84反坦克側甲雷,以雷載雷達引信探測移動目標,當目標進入地雷的有效作用範圍並確認是坦克或重型裝甲車輛後,即起爆戰鬥部,爆炸形成的自鍛破片就會直鑽坦克的側甲,將其擊毀。目前,這種地雷正在向體積小型化、彈藥係列化和設置簡單化方向發展。

反直升機地雷

現代戰場上,武裝直升機以其機動性高、隱蔽性好、突擊力強等特點而備受青睞。特別是它超低空和貼地飛行的本領,更令人防不勝防。如今,古老的地雷成了它的新克星。

為限製直升機在低空和超低空的優勢,美國於1986年開始研製反直升機地雷並率先研製出了樣雷,使“用地雷打直升機”這一天方夜譚式的神話變成了現實。此種地雷主要由探測識別係統、近距離瞄準係統、戰鬥部和控製係統組成,核心部分探測與識別係統采用聲傳感器陣列為核心部件,探測直升機旋翼發出的獨特信號,並能據此分辨出直升機的類型,可靠率在90%以上。戰鬥部為爆炸成型彈丸,可擊穿直升機的底部裝甲。控製係統可遙控操作,用於關閉或開啟雷場,保證己方直升機的通過,防止誤傷。

反隱身技術

反隱身技術是研究如何使隱身措施的效果降低甚至失效的技術。雷達隱身是首先發展和使用的隱身技術,因此反雷達隱身也是當前重點發展的反隱身技術。

目前的雷達隱身措施都是針對厘米波雷達的,改變探測雷達的工作波長,可以使這些隱身措施失效。采用雙/多基地雷達,從側麵探測隱身目標;利用預警飛機、預警衛星、預警無人機乃至高空氣球、飛艇等,從隱身措施較弱的部位探測目標;提高雷達脈衝能量和雷達信號處理質量,可探測雷達截麵積在0.1平方米以上隱身飛行器;采用新體製雷達,例如無載波雷達、雙頻段或多頻段雷達、諧波雷達等,可發現隱身目標;用多部雷達組成雷達網探測隱身目標。

這種技術、武器係統之間的對抗循環不已,推動相關技術和武器係統向更高水平發展。

反潛、掃雷

水麵效應艇可憑借其載荷能力強的特點,攜載大量的聲納浮標、探測儀器和反潛武器,成為一個有效的反潛平台。出色的水麵垂直起降、靜態懸停的性能,以及使用吊放聲納反潛,將成為水麵效應艇的拿手好戲。前蘇聯海軍曾試驗用水麵效應艇與普通反潛機協同作戰,爭取獲得最佳的反潛功效。水雷對於幾乎全程掠海飛行的水麵效應艇完全奈何不得,相反,裝上掃雷器的水麵效應艇將成為水雷的頭號“克星”。

反艦、防空作戰

前蘇聯“雌鷂”水麵效應艇可攜帶6枚SS-N-22反艦導彈,稱得上是一種全新獨特的反艦平台。它具有航程大,不易被探測等優勢,可對敵方實施全方位抵近攻擊,突擊威力極強。前蘇聯軍方還曾考慮將“雌鷂”與“逆火”和“海盜旗”等轟炸機有效組合,以進一步提高反艦能力。鑒於目前多數飛機下視及下射能力較差,水麵效應艇可利用自身的隱蔽性並借海浪作為天然屏障,若再裝上艦空導彈,必將使飛機也望而生畏。

反物質武器

反物質的研究始於20世紀40年代後期,但進展緩慢。1986年,在磁陷階中首次捕獲到反質子,從此對反物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研究表明,極少量的物質與它的反物質相互作用(稱為“湮沒”反應),可迅速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足以壓縮鈈或鈾丸產生鏈式反應。隻要幾微克的反物質,就可用作熱核爆炸的扳機,或者激勵出極強的X射線或γ射線激光。反物質在軍事上有多種用途,它是目前研究的第四代核武器中最重要的一種,在美國費米國立加速器研究所、法國和瑞士合建的歐洲核研究中心以及俄羅斯的高能物質研究所,都在進行反物質的生產和研究。

反彈道導彈

用於攔截敵方來襲彈道導彈的導彈,又稱反導彈導彈。它與多種地麵雷達、數據處理設備和指揮控製通信係統等,組成防禦戰略彈道導彈的武器係統,簡稱反導係統。它是國家戰略防禦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反彈道導彈導彈按攔截空域,分為高空攔截導彈和低空攔截導彈。前者用於對來襲彈道導彈飛行到大氣層外時實施攔截;後者用於對來襲彈道導彈進入目標上空時實施攔截。反彈道導彈導彈主要特點是反應速度快、命中精度高。其中,高空攔截導彈受到普遍重視。實戰時,可單獨部署使用,也可兩者配合部署使用,以提高其攔截概率。反彈道導彈導彈主要由戰鬥部、推進係統、製導係統、電源係統和彈體等組成。

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是在坦克與反坦克鬥爭中應運而生的,是專門用來對付坦克和裝甲車輛的重要武器之一。

自從1916年英國在戰場上首次使用坦克後,盡管使用了反坦克槍、噴火器或集束手榴彈甚至野戰火炮來對付坦克,但還沒有專門對付坦克的反坦克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在歐洲一些國家出現了專門對付坦克的反坦克炮。比如在瑞士製成高平地兩用20毫米自動炮,但它的口徑小,穿甲厚度隻有15毫米,威力不足,因此,在1933年又相繼出現了多種37毫米反坦克炮。但獲得成功、享有盛譽的隻有瑞典的博福37毫米火炮和德國的35/36式37毫米火炮。瑞典的37毫米反坦克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曾為德國、英國、波蘭、丹麥等交戰國家廣泛使用。德國的35/36式反坦克炮也被當時的蘇、美、意、日等國家仿製或改型,生產數量很大,到1941年,僅德國就生產了1.5萬餘門。

防化器材

防化器材又稱防化裝備或“三防”裝備,是用於防核、化學、生物武器襲擊的偵檢、防護、洗消、急救的各種器材、裝備之總稱。

(1)偵察器材通常由報警、偵毒、化驗器材和毒劑偵察車等組成。

(2)防護器材分為個人和集體防護器材。前者指用於個人防止毒劑、放射性灰塵和生物戰劑氣溶膠傷害的器材,包括防毒麵具、防毒衣、防毒鬥蓬、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等。集體防護器材包括永備工事、特種車輛的集防裝置、野戰掩蔽部、過濾通風設備等。

(3)洗消器材包括個人洗消設備、小(大)型洗消設備、核生化戰場上的供水設備等。

(4)急救器材包括解磷針、次氯酸鈣懸浮液、一氯胺的乙醇溶液、氧氣等。

防核通信異軍突起

自動化指揮通信係統是最高統帥部對各軍兵種實施作戰指揮的手段,它是否保持穩定可靠的工作,直接關係到戰爭的勝負和國家的安危。

為了提高自動化指揮係統在核條件下的抗毀和生存能力,世界上不少國家不惜血本采取各種防範措施。這些措施概括地講是“專”、“動”、“綜”、“地”和“選”。“專”是指建立專門的防核自動化指揮係統,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多種預備指揮控製係統,尤其是通信網絡,以保證在遭敵核襲擊後,仍能保持穩定可靠的作戰指揮。“動”是建立機載等運動中的自動化指揮係統。“綜”是綜合運用多種通信手段,建立起縱橫交錯的通信網絡。“地”是建立地下、半地下的自動化指揮係統。“選”是選用合適的電線電波和電波傳輸方式。

科學實驗表明,工作在毫米波的衛星通信可以有效地防止核爆炸的影響,工作在短波和超短波的流星散射通信能最大限度減輕核爆炸對通信的影響,在核爆炸後,數小時即可重建通信信道。

“複仇者”中低空防空導彈

“複仇者”防空導彈武器係統是美國1980年代研製並裝備的一種新型近程低空防空係統。該係統將2個四聯裝“毒刺”導彈發射裝置,並配有紅外及光學探測跟蹤係統,具有迎擊目標能力,用於摧毀近距離飛機和直升機。1990年代引進後,主要用於增強低空,特別是超低空防空力量。

該係統最大有效射程5.6千米,最小有效射程200米,最大有效射高3.8千米,最小有效射高10米,製導方式為光學跟蹤、被動紅外尋的。反應時間10秒(無預警)、3秒(有預警)。彈長1.524米,彈徑70毫米,翼展90毫米,彈重1013千克。最大速度2.2馬赫,發射間隔5秒,再裝填時間8分鍾。係統全重3900千克,最大速度10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563千米。

伏擊戰

用伏擊戰打擊運動的敵人,常常可以用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伏擊戰,一般分待伏與誘伏兩種。待伏,是在偵察到敵人出動的兵力、時間和必經之路後,預先設下埋伏,待機殲敵。誘伏,是以主要兵力在有利地形上設伏,然後用少數部隊誘敵上鉤,等敵人進入伏擊圈後給予沉重打擊;或者佯攻一個點,引誘別的敵人前來增援,在路上伏擊敵人的增援部隊。伏擊的對象,主要是敵戰鬥人員較少的運輸隊、汽車、火車、船隊和零星小股分隊,以及饑餓與疲憊不堪的戰鬥部隊,以便速戰全殲。

伏擊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把兵力分為側擊、堵擊、尾擊三部分,以側擊為主,實行堵頭、斬腰、截尾的戰術。

“蜂雀”吉普車

“蜂雀”吉普車於1984年在美國誕生,至今已有十多個國家裝備了這種高機動多用途汽車,它也是最先安裝武器的吉普車。“蜂雀”是一個大家庭,它的成員不下幾十種。

“蜂雀”搭載機槍、自動槍榴彈發射器等各種武器,就是一輛戰鬥支援車。車上裝有直徑81厘米的滑動環架,搭載武器具有360°射角,並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開火。如果裝上導彈係統就成了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每輛車可裝導彈6枚。發射導彈時,操縱手隻要以高功率光學瞄準具瞄準目標,電腦便可自動修正導彈的航向,準確命中目標。在海灣戰爭中,這種導彈發射車大顯威風,擊毀不少伊拉克的裝甲車。

經過改裝它還可以變型為通信車、武器運輸車、救護車、載重車使用。無論“蜂雀”車怎樣改型,萬變不離其宗,它的特點主要有這樣3點:

(1)馬力大,最大達150馬力,可以自動變速,大大減輕駕駛員的操作負荷,在作戰時,即使一隻腳及一隻手負傷,仍可正常駕駛。蜂雀車最大路速可達113千米/小時,由0千米加速到48千米/小時隻需7秒鍾。載重可達1.25噸。

(2)采用四輪獨立懸吊係統,可通過任何崎嶇地形而不會損傷傳動軸及差速器。油箱被巧妙地置於兩根方形車身鋼梁中央,可減輕輪胎觸雷時對油箱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