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無病毒苗是防治病毒病最有效的措施。獲得無病毒苗的方法有:
(1)選用經檢定證明為無病毒的植株作繁殖母株。
(2)用病毒植株為材料時,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法進行莖尖培養,分離出無病毒小植株培植成苗。
(3)把帶有病毒的枝、芽或苗株進行熱處理,處理的溫度約在35~45℃之間,處理時間由幾分鍾到幾個月,因植物和病毒種類而異。
(4)用種子繁殖,其苗木一般不帶病毒。
無義突變
無義突變是編碼某一氨基酸的三聯體密碼經堿基替換後,變成不編碼任何氨基酸的終止密碼UAA、UAG或UGA。雖然無義突變並不引起氨基酸編碼的錯誤,但由於終止密碼出現在一條m2NA的中間部位,就使翻譯時多肽鏈就此終止,形成一條不完整的多肽鏈。
烏 原 鯉
烏原鯉屬鯉形目,鯉科,鯉亞科,原鯉屬。
烏原鯉體側扁,成長菱形,背部隆起甚高,腹部平直。頭較小,吻較長,口,呈半月形;唇很厚,表麵有許多明顯而細小的乳頭狀突起。須2對,較長,頜須較吻須粗長。側線微下彎,側線鱗41~45個,背鰭與臀鰭均具強壯的硬刺,其後緣呈鋸齒形。背鰭外緣內凹,基底長,分枝鰭條為16~18。胸鰭較長,末端達到或超過腹鰭起點。頭部和體背部暗黑色,腹部銀白;每個鱗片的前部有一黑點,連成體側明顯的縱紋;各鰭為深黑色。
烏原鯉為江河中下層魚類,多棲息於流水深處底質為岩石的水體,亦能生活於流速較緩慢的水體底部。有短距離的洄遊習性,冬季產卵後溯江上遊,洪水期向下遊遊動。食性雜,常以口向水底岩石表麵吸食底棲動植物,以小型的螺螄、蚌類、蜆類為主,也食少量的水生昆蟲的幼蟲、水蚯蚓和藻類。因為吸吮是這種魚的取食方式,所以常不免將少量的泥沙亞帶入腸管中。一般需超過2齡始達性成熟,產卵季節為11月至翌年1月;卵分批產出,呈黃色,沉性,並具一定黏性;產卵場所多在水流湍急、多著生藻類的沙灘石邊、沙灘尾處。
五椏果味木薑子
五椏果味木薑子為常綠喬木,高達30米。樹皮灰色。葉倒卵狀橢圓形,長18~50厘米。中脈粗壯,側脈15~22對,網脈在正反兩麵均明顯。花小核果扁球形,成熟時紫紅色。僅零星分布於雲南南部和西南部,散生於海拔800米以下的季雨林中,國家三級保護漸危種。
完全變態
有翅亞綱的內生翅類昆蟲,如各種甲蟲、蝶、蛾、蜂類和蠅類等,它們蟲體自卵孵化後,幼蟲和成蟲不僅形態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也不一致,從幼蟲到成蟲要經過一個蛹期(這在不完全變態中是沒有的)。在蛹期體內進行劇烈的組織和器官的改造過程,蛹期過後,成蟲破蛹而出。這種變態稱完全變態,絕大多數昆蟲都屬於這種變態類型。
烏蘇裏白鮭
烏蘇裏白鮭體長,橢圓形,略側扁,體高大於頭長;頭較小。吻短,約與眼徑相等。口端位,口裂小;上頜骨寬大,後端遊離,末端達眼球中部下方。眼無脂眼瞼,上下頜、犁骨、齶骨和舌上均無齒。各鰭均小;尾鰭分叉較深;具有很小的脂鰭。體鱗較大,側線平直,側線鱗為86~92個。尾柄短。體背部灰綠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背鰭、脂鰭和尾鰭稍帶淺黃色,胸鰭、腹鰭和臀鰭灰黃色。
烏蘇裏白鮭為北方冷水性魚類。喜棲息於水質清澈、砂礫或礫底質、水溫較低的平原區河流或山澗溪流中,或藏在大江深水處。為陸封型種類。常棲居於水溫1~20℃的水域,最適水溫為10℃左右,但水溫降至1℃時,仍能正常攝食。隨生活水域環境溫度變化,有明顯的季節性遷徙:4~5月江河解凍,流水期結束後,集群在河道淺水區索鉺;水溫上升至15℃以上時,開始遊向水溫較低的上遊支流或山澗溪流;10月水溫降至10℃以下,遊回原河道支流進行繁殖。冬季在河道深處越冬。烏蘇裏白鮭為肉食性魚類,主要攝食小型魚類、甲殼類、水生昆蟲等。夏季幾乎停食,春、秋季食欲較旺。生長速度較慢,5齡魚長約31.5厘米,第六年為36.4厘米,第七年為40.7厘米。體長35厘米的個體,體重約0.5千克。性成熟需5~6年,產卵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初,產卵場所選擇於支流中。
“萬能細胞”跨越倫理障礙
幹細胞是未分化的原始細胞,通常分為3類,即全能幹細胞、多能幹細胞和專能幹細胞。其中,全能幹細胞主要就是胚胎幹細胞。如果與克隆技術相結合,胚胎幹細胞便可發展成遺傳特征與病人完全吻合的細胞、組織或器官,以前器官移植治療方法中經常出現的排異反應問題因此而得到了徹底解決,血細胞、腦細胞、骨骼和內髒等都將可以更換,白血病、帕金森氏症、心髒病等頑疾也有望得到有效治療與治愈。
一直以來,如果想要獲得人類胚胎幹細胞,就必須損壞人類胚胎,這一點頗受非議。而將之與克隆技術的結合則跨越了倫理障礙。X
泄 殖 腔
泄殖腔也叫“共泄腔”,是動物的消化管、輸尿管和生殖管最末端彙合處的空腔,有排糞、尿和生殖等功能。蛔蟲、輪蟲、蛙、軟骨魚及硬骨魚、鳥類和爬行類都具有這種器官。
楔 葉 類
楔葉類是很古老的原始維管植物,構成一個綱或門,又稱節蕨植物、有節植物。最早出現於早泥盆世,到石炭二疊紀最為繁盛。喬木類型的蘆木與石鬆類的鱗木和封印木共同繁殖在北半球熱帶的沼澤地區形成森林。到中生代本類植物逐漸衰退,木本類型幾乎絕跡。侏羅紀(距今1.36億~1.9億年)以後隻有木賊一屬,與現代的相同。曾被作為蕨類植物門的一個綱,但近來有人主張將其獨立為一個門。
繼裸蕨類等無葉植物、石鬆等小葉植物之後繁盛起來,開始真正具有根、莖、葉的分化,莖具有明顯的節和節間,枝和葉都出生於節上,節間表麵可具縱脊、縱溝,莖大多具寬大髓腔,初生木質部為三出輻射狀,三個輻射枝的外端為原生木質部。葉小,呈楔形,輪狀排列,每一輪葉子的數目常為6枚、9枚或18枚等三的倍數。葉脈多次兩次分叉,呈扇狀脈。孢子繁殖。最早見於泥盆紀,盛於石炭紀—二疊紀。
楔葉類具有根、莖和葉。莖有明顯的節和節間。枝、葉都輪生。孢子囊著生於相當於孢子葉的孢囊梗上。孢囊梗聚集於莖尖,組成一個孢子葉球。孢子同形或很不顯著的異形。
細 胞 學
細胞學是研究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生物學分支學科。細胞是組成有機體的形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自身又是由許多部分構成的。關於結構的研究不僅要知道它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而且要進一步搞清每個部分的組成。相應地,關於功能不僅要知道細胞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而且要了解各個部分在功能上的相互關係。
有機體的生理功能和一切生命現象都是以細胞為基礎表達的。因此,不論對有機體的遺傳、發育以及生理機能的了解,還是對於作為醫療基礎的病理學、藥理學等以及農業的育種等,細胞學都至關重要。
細胞免疫
T細胞受到抗原刺激後,分化、增殖、轉化為致敏T細胞,當相同抗原再次進入機體,致敏T細胞對抗原的直接殺傷作用及致敏T細胞所釋放的細胞因子的協同殺傷作用,統稱為細胞免疫。
細胞免疫的作用:
(1)致敏T細胞的直接殺傷作用。當致敏T細胞與帶有相應抗原的靶細胞再次接觸時,兩者發生特異性結合,產生刺激作用,使靶細胞膜通透性發生改變,引起靶細胞內滲透壓改變,靶細胞腫脹、溶解以致死亡。致敏T細胞在殺傷靶細胞過程中,本身未受傷害,可重新攻擊其他靶細胞。參與這種作用的致敏T細胞,稱為殺傷T細胞。
(2)通過淋巴因子相互配合、協同殺傷靶細胞。如皮膚反應因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吞噬細胞易於從血管內遊出;巨噬細胞趨化因子可招引相應的免疫細胞向抗原所在部位集中,以利於對抗原進行吞噬、殺傷、清除等。由於各種淋巴因子的協同作用,擴大了免疫效果,達到清除抗原異物的目的。
在抗感染免疫中,細胞免疫主要參與對胞內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應答及對腫瘤細胞的免疫應答,參與遲發型變態反應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參與移植排斥反應及對體液免疫的調節。也可以說,在抗感染免疫中,細胞免疫既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力量,參與免疫防護;又是導致免疫病理的重要因素。
細菌浸取
通過細菌對礦石的作用,把礦物中不溶性的金屬化合物變成可溶性的化合物,再用一般濕法冶金方法從溶液中進行回收的過程,稱為細菌浸取,又稱為微生物冶金或細菌采礦,也曾稱為細菌冶金。能使用的微生物有許多種,在生產上已應用的有氧化亞鐵硫杆菌。此菌在硫化礦床酸性礦水內,隻需簡單的無機營養物便能生活,能在酸性條件下把硫酸亞鐵或黃鐵礦氧化為硫酸高鐵。酸性硫酸高鐵是一種強氧化浸取劑,能與礦石中的許多礦物進行化學反應,使金屬成為硫酸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