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 子 體
孢子體指在植物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產生孢子和具2倍數染色體的植物體,由受精卵(合子)發育而來。苔蘚植物的孢蒴及其附屬結構(蒴柄和基足)、蕨類和種子植物的習見植物體都是孢子體。苔蘚植物的孢子體不能獨立生活,寄生在配子體上。蕨類植物孢子體發達,占優勢地位,配子體也能獨立生活,但生活期很短。種子植物的孢子體占絕對優勢,配子體非常簡化,不能獨立生活,寄生在孢子體上。
孢蒴
孢蒴是苔蘚植物孢子體頂端產生的孢子的膨大部分,一般呈球形、卵形或圓柱形。蘚綱植物(如葫蘆蘚)的孢蒴由蒴蓋、蒴壺和蒴台三部分組成。蒴蓋由一層細胞構成,覆蓋在孢蒴頂端。蒴壺構造複雜,為孢蒴的最主要部分,其內的孢原組織產生孢子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孢子。在蒴壺口部有內外兩層蒴齒存在。蒴台為孢蒴基部與蒴柄相連的部分,表皮以內有2~3層薄壁細胞和一些排列疏鬆並含有葉綠體的薄壁細胞,能進行光合作用。孢蒴成熟時,位於蒴蓋與蒴壺間由一圈厚壁細胞組成的環帶自行卷落,蒴蓋隨之脫落,暴露在空氣中的蒴齒隨空氣中幹濕度的變化而伸屈或變形,孢蒴中成熟孢子被蒴齒彈出。苔綱植物(如地錢)的孢蒴缺少蒴蓋和蒴齒,但蒴壺中有螺旋加厚的彈絲產生,孢蒴成熟後,其頂端不規則裂開,孢子借彈絲的屈伸運動被散出。
壁虎的斷尾再生能力
壁虎有許多種,像其他種類的蜥蜴一樣,受到敵人襲擊時,壁虎也能脫去自己的尾巴,但很快會有一條新的尾巴長出來,及時替代原來的那條。有時尾巴並未完全脫落。這樣的話,當新尾巴長出來時,原來的那條又傷愈了,壁虎就有了兩條尾巴。壁虎最大的體長約35厘米,而最小的隻有3厘米左右。它們生活在氣候溫暖的地區,我們能在樹上或是岩石間看見它們。
壁虎對人類無害,有的壁虎就生活在室內。它們最愛待在那些有縫隙的地方,在那裏隱藏起來。被燈光吸引來的昆蟲是它們主要的食物。
為了捕獲昆蟲,壁虎可以沿著牆爬行,橫穿過天花板。因為腳趾下麵長有很多細鉤和鱗片,它們甚至能在窗戶玻璃上爬行。
變性作用
在高溫等物理因素和強酸、強堿等化學因素作用下,膠乳蛋白質的立體結構和性質發生改變的現象,稱為變性作用。
高溫,強酸,強堿,某些變性劑,能破壞DNA中的氫鍵,使有規律的螺旋形雙鏈結構變為單鏈無規則的線團狀,此為DNA的變性作用。
蝙蝠的回聲定位法
蝙蝠利用超聲波來“看”東西
蝙蝠的喉嚨可以發出很強的超聲波,(如果一種聲音振動每秒鍾超過兩萬次,人耳就聽不見了,這就叫超聲波。)通過嘴巴和鼻孔向外發射。遇到物體時超聲波就被反射回來,被蝙蝠的耳朵所接收。蝙蝠根據回聲來判斷物體的種類、大小和距離,區別是敵人,是食物,還是障礙物,然後從容不迫地決定自己的行動是躲避還是追捕。
蝙蝠這種根據回聲來探測物體的方法叫回聲定位法。蝙蝠的耳朵很大,內耳特別發達,能夠接收頻率很高的超聲波和低密度的回聲。令人吃驚的是,蝙蝠竟然能在一秒鍾內捕捉和分辨250組的回聲,而且分辨率很高,就是極其微弱的回聲信號,它也可以據以區別各種物體。
蝙蝠還具有很強的抗幹擾的能力。一個岩洞裏,千百隻蝙蝠同住在一起,都是使用超聲波回聲定位,卻不互相幹擾。正因為如此,蝙蝠捕蟲有著驚人的靈活性和準確性,不愧為“活雷達”。
變 形 蟲
變形蟲又音譯為“阿米巴”。細胞膜纖薄,由於原生質的流動,使身體表麵生出無定形的指狀、葉狀或針狀的突起,稱為“偽足”,身體即借此而移動。身體的形狀輪廓也會隨偽足的伸縮而有變化。偽足間可自由包圍融合,借此包裹食物進行消化。大變形蟲可吞噬草履蟲。在長有水草的池塘中取水,連同水草和腐爛的莖葉一起采集。將池水和水草在沒有陽光的地方放置3~5天,液麵上便會有黃色泡沫浮現,此時便可從泡沫處發現變形蟲。變形蟲之所以能改變形狀,是因為細胞膜沒有細胞骨架,膜骨架。C
雌雄異株
雌雄異株指在具有單性花的種子植物中,雌花與雄花分別生長在不同的株體而言。性別決定方式是XY型。僅有雌花的植株植株稱為雌株,僅有雄花的植株稱為雄株。有的植物雌株與雄株的染色體組成具有顯著的差異。苔蘚和蕨類植物雌雄兩性的繁殖器官是分別在不同的株體上形成的。最初的有性世代也稱為雌雄異株。
超數排卵
排卵率可以通過藥物的方法進行控製。應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誘發卵巢多個卵泡發育,並排出具有受精能力的卵子的方法,稱為超數排卵,簡稱“超排”。
超二倍體
當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多了一條或數條時,稱超二倍體。
傳 染 病
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病原體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為寄生蟲,寄生蟲引起者又稱寄生蟲病。有些傳染病,防疫部門必須及時掌握其發病情況,及時采取對策,因此發現後應按規定時間及時向當地防疫部門報告,稱為法定傳染病。
傳染病的特點是有病原體,有傳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後常有免疫性。有些傳染病還有季節性或地方性。傳染病的分類尚未統一,有人按病原體分類,有人按傳播途徑分類。傳染病的預防應采取以切斷主要傳播環節為主導的綜合措施。傳染病的傳播和流行必須具備3個環節,即傳染源(攜帶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傳播途徑(病原體傳染他人的途徑)及易感者(對該種傳染病無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斷其中的一個環節,即可防止該種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各種傳染病的薄弱環節各不相同。除主導環節外對其他環節也應采取措施,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預防各種傳染病。
促進擴散
促進擴散也稱協助擴散,是一種物質的運輸方式。其運輸特點是:
(1)比自由擴散轉運速率高;
(2)存在最大轉運速率;在一定限度內運輸速率同物質濃度成正比。如超過一定限度,濃度再增加,運輸也不再增加。因膜上載體蛋白的結合位點已達飽和;
(3)有特異性,即與特定溶質結合。這類特殊的載體蛋白主要有離子載體和通道蛋白兩種類型。
錯義突變
錯義突變是指編碼某種氨基酸的密碼子經堿基替換以後,變成編碼另一種氨基酸的密碼子,從而使多肽鏈的氨基酸種類和序列發生改變。錯義突變的結果通常能使多肽鏈喪失原有功能,許多蛋白質的異常就是由錯義突變引起的。
蟲 黴 目
蟲黴目是接合菌綱的一目。本目成員菌絲體多核。無性繁殖時,菌絲體形成隔膜,然後斷裂成蟲菌體,或是在孢子體的頂端形成單生的單核或多核孢子,待成熟時強力射出。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基物或寄主,可不立即萌發生出菌絲,而多次重複形成能再次強力射出的次生孢子。有性生殖與接合菌綱的其他種類大體相同,可形成接合孢子,也可不經過融合而形成無性接合孢子。
本目真菌大多寄生在昆蟲或其他動物上,一小部分可以寄生在植物上,或者腐生在土或糞中。
出 糖 樹
在北美溫帶地區,有一類能分泌糖液的槭樹。這種出糖槭樹以加拿大最出名,從加拿大國旗上有糖槭樹葉子便可得知了。
糖槭樹分泌液中含糖3%~5%,有的資料說含糖0.5%~7%,高的可達10%。一般15~20年的糖槭樹便可供采割糖液。在每個樹幹周圍鑽1~4個孔,孔深約46厘米,每孔一年可流樹液20加侖左右,連續采集時間可達50年以上。據說槭樹糖營養價值可與蜜糖媲美。
成 都 鱲
成都鱲屬鯉形目,鯉科,亞科,鱲屬。成都鱲體長,側扁,腹部圓。頭長與體高約相等。吻稍鈍,口端位,口裂向下傾斜,上頜骨向後延伸僅達眼前緣垂直下方;下頜前端有1顯著的突起與上頜凹陷相吻合。無須,眼較小,位於吻端。鱗小,側線鱗60~67。背、腹鰭起點相對,位於體中央;臀鰭發達,雄魚最長鰭條達尾鰭基;胸鰭尖長,末端達腹鰭。體背黑灰,腹部銀白,體側有10餘條黑橫紋,其間具紅斑點。背、尾鰭灰白,具綠斑點,其他鰭帶紅色。
叉角羚科
叉角羚科屬偶蹄目的一科,是北美洲特有的有蹄類,其起源介於牛科和鹿科之間,角也介於二者之間,似牛角分為骨心和角鞘,雌雄均有角,角不脫落,但是角卻像鹿角那樣分叉,角鞘則每年脫落。叉角羚科在史前時期是北美洲非常繁盛的有蹄類,種類繁多,現在僅存叉角羚一種,原本數量較多,後被大量捕殺,受到保護後則又有所恢複。叉角羚分布於北美洲西部的開闊地帶,北起加拿大南部,南到墨西哥北部,擅長奔跑,是美洲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
叉角羚科動物曾經是史前北美食肉類動物北美獵豹、短麵熊、恐狼、美洲擬獅等動物的主要捕食對象。在美國洛杉磯著名的拉布雷瀝青坑中發現了大量的叉角羚科動物化石。
長 臂 猿
長臂猿是猿類中行動最快捷靈活的一種。我國有4種長臂猿,即白掌長臂猿、白眉長臂猿、黑長臂猿和白頰長臂猿,它們都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長臂猿的前臂特別長,身高不足一米,雙臂展開卻有150厘米,站立時手可觸地,故而得名。長臂猿生活在高大的樹林中,采用“臂行法”行動,像蕩秋千一樣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一次可跨越3米左右,加上樹枝的反彈力可以達8~9米,且速度驚人。但是它們在地麵上卻顯得十分笨拙。
長 臀 鮠
長臀鮠屬鯰形目,長臀鮠科,長臀鮠屬。長臀鮠體長,側扁,背鰭起點為體最高處。頭平扁,略呈三角形,背麵骨粗糙裸露。吻突出,鈍圓。口近端位,弧形,上頜略突出。上頜齒帶橫列,中間有裂縫;下頜齒帶明顯,分為左右兩塊;齒絨狀。兩鼻孔相隔較遠;前鼻孔近吻端,呈短管狀;後鼻孔有1發達的鼻須,鼻須一般伸達眼後緣,個別略超過或僅至眼中心。上頜須1對,一般伸達胸鰭刺的1/2~4/5,較小個體可達胸鰭刺的末端。下頜須2對,下頦外側須一般達胸鰭起點,下頦內側須可達峽凹部。鰓孔大,鰓膜遊離。匙骨後端尖形。體無鱗。側線直線形。背鰭很高,尖刀形,位於體背前部,硬刺的後緣和前緣的上部具弱鋸齒;脂鰭短,後端遊離;臀鰭很長,臀鰭條26~34;胸鰭位低,後伸不達腹鰭;腹鰭位於背鰭基後,伸達臀鰭;尾鰭尖叉狀,體背側橄欖色,腹側乳白色。鰭灰白,基部黃色。
長頸鹿科
長頸鹿科是偶蹄目中最獨特的一類,牙齒為原始的低冠類型,不能以草為主食,隻能以樹葉為主食,舌頭較長,可以用於取食,頭上有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膚覆蓋。長頸鹿科現存僅分布於非洲,有2種,而史前分布較廣泛,可以分成古麟亞科(古長頸鹿亞科,古羚亞科)、長頸鹿亞科和西窪獸亞科。古麟亞科是長頸鹿科的原始類型,體型較小,四肢和頸均較短,生活於森林中,史前時期分布較廣泛,我國也能見到。古麟亞科至今仍有一個代表生存,即霍加狓,分布於非洲剛果東部的熱帶雨林中,保持著很多原始特征。長頸鹿亞科是生存於稀樹草原地帶的長頸鹿,由於稀樹草原的樹木多為傘型,樹葉集中在上層,長頸鹿進化出較長的頸和四肢,可以吃到樹葉。長頸鹿亞科現存僅長頸鹿一種,廣布於非洲的稀樹草原地帶,是現存身材最高的動物,也是人們最熟悉的非洲動物之一。西窪獸亞科是比較特化的長頸鹿,體型較粗壯,角大而扁,現在已經全部滅絕。
長麥穗魚
長麥穗魚屬鯉形目,鯉科,鮈亞科,麥穗魚屬。長麥穗魚體纖細,近長圓筒形。頭小,甚尖,幾近楔形。吻尖細,平扁,口極小,上位,口裂幾近垂直。唇薄,無須,鼻孔小,近眼,眼大,位偏上。側線平直,側線鱗43~45個。背鰭起點位於體中央;其他鰭均短小。體銀灰略暗,中軸寬黑紋自吻端達尾,其上方具4條細黑縱紋,背中央1條。背、尾鰭具零散小黑點,尾鰭基具1大黑斑。
長 身 鱖
長身鱖又稱長體鱖。屬鱸形目,鮨科,長身鱖屬。長身鱖體較細長,近似圓筒形,其長為高的5倍。頭長,稍平扁。吻尖。眼中等大,臨近頭背緣。口裂大,稍傾斜,下頜明顯突出;上頜達眼下方,兩頜及犁、齶骨有尖齒,口閉合時下頜前端犬齒外露。前鰓蓋骨後緣有十多枚細鋸齒,腹緣有向前傾斜的鰓蓋骨棘2枚。鰓蓋後端有1枚扁平棘,其上端有較小的短棘1枚。鰓膜左右分離且不聯於峽部。鰓耙退化為痕粒狀。肛門近臀鰭。體披弱小的櫛鱗。頭及前腹麵無鱗。側線前端位較高,至尾柄處為側中位。幽門盲囊5~10個。背鰭條ⅩⅢ-ⅩⅣ-10-11;臀鰭條Ⅲ-7;腹鰭近胸位;偶鰭與尾鰭圓形。體黑褐色,具不規則的黑斑,腹側灰白,各鰭黃色。
長 毛 象
長毛象全身長滿了長長的黑毛,特別是脊背上的毛更長。長毛象動作迅速,性情凶猛。不像一般的大象那樣行動緩慢,性情溫順,專家認為,長毛象很可能是一種已在泰國絕跡多年的大象的後代。
長毛象是在陸地上生存過的最大哺乳類動物,它們的全盛時期是從上一次冰河期到10萬年前,它們的活動範圍遍及整個北半球。這些龐然大物重約6到8噸。現代大象,無論是非洲象還是印度象,都是長毛象的“表兄弟”。不少科學家相信,人類的過量獵殺、疾病或自然災難是長毛象滅絕的原因。
長 薄 鰍
長薄鰍屬鯉形目,鰍科,沙鰍亞科,薄鰍屬。俗稱:花魚、花斑鰍、花泥鰍、花鰍、紅沙鰍鑽、火軍。
長薄鰍體長,側扁,尾柄高而粗壯。頭側扁而尖,頭長大於體高。吻圓鈍而短,口較大,亞下位,口裂呈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與頜分離,頤下無鈕狀突起。須3對,吻須2對,口角須一對。眼很小,眼下緣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過眼後緣。鼻孔靠近眼前緣,前鼻孔呈管狀,後鼻孔較大,前後鼻孔之間有1分離的皮褶。鰓孔較小,鰓膜在胸鰭基部前緣與峽部側上方連接。背鰭和臀鰭均短小,沒有硬刺;背鰭位於體的後半部;胸、腹鰭短,胸鰭基部具有1個長形的皮褶;尾鰭深叉狀。鱗極細小,側線完全,頭部背麵具有不規則的深褐色花紋,頭部側麵及鰓蓋部位為黃褐色,身體淺灰褐色。較小個體有6~7條很寬的深褐色橫紋,大個體則呈不規則的斑紋。腹部為淡黃褐色。背鰭基部及靠邊緣的地方,有兩列深褐色的斑紋,背鰭帶有黃褐色澤。胸鰭及腹鰭呈橙黃色,並有褐色斑點。臀鰭有2列褐色的斑紋;尾鰭淺黃褐色,有3~4條褐色條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