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新生兒口中出現小白斑的處理(1 / 3)

9.新生兒口中出現小白斑的處理

新生兒出生一周左右,啼哭時,會偶然發現在新生兒的臉頰內側或牙床上有象乳渣那樣的白色小斑點。與乳渣不同,喝水也衝不掉。這是由於沾上了一種黴菌。據說有20%的產婦的產道裏都有這種黴菌,是在出生時帶出來的。

在許多健康的新生兒中都有這種黴,所以用不著擔心。以前叫鵝口瘡,認為是營養不好的新生兒才得的。實際上健康的新生兒也有。健康的新生兒過半個月或一個月會自然消失。當然也有搽龍膽紫來治療的。每天抱著一周左右的新生兒去醫院治療是不太好的,但也不能在家中隨便給新生兒上藥。應盡量避免不斷用龍膽紫那樣的色素把新生兒嘴裏塗得滿滿的。

這種黴如果是在給新生兒用抗生素治療中出現的話,要馬上報告給醫生。因為這是抗生素的一種副作用。要對膠皮奶頭、牛奶瓶進行嚴格消毒,以防再次感染。

未成熟兒吃牛奶的量越來越少,而且口中又出現了這種白色的黴時一定要請醫生。這時,不吃牛奶要比口中長黴更為嚴重。因而,這時的新生兒也應繼續吃奶。

新生兒馬牙的預防

出生後3-5天的嬰兒,母親在給孩子喂奶時會偶然發現嬰兒口腔內牙床上或上齶(天花板)兩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狀白色顆粒,數目不一,看上去很像剛長出的小牙,其實,這並不是牙齒,而是在牙齒發育過程中,口腔內上皮細胞剩餘堆積形成的灰白色小顆粒,俗稱“馬牙”。它往往會由於進食、吸吮的摩擦而自行脫落,不需要進行任何處理。這些白色顆粒有時會持續3-4個月,心急的家長看到“馬牙”久久未長高,就用針挑刺或用粗布擦洗,這樣就很容易損傷黏膜,造成口腔黏膜感染,嚴重時甚至可引起全身感染。

新生兒螳螂牙的預防

嬰兒出生時,上下前部的牙床是不接觸的,兩側後部各有一個隆起,上下能接觸到的脂肪墊,俗稱“螳螂齒”。這對該年齡的嬰兒來說,是一種正常現象。在嬰兒吸奶時,前部用舌頭和口唇部膜、頰部粘膜抵住奶頭,這時後部的脂肪墊關閉,幫助增加口腔中的負壓,有利於嬰兒吸奶。有些人錯誤地認為該脂肪墊是多餘的,常用刀割“螳螂齒”,這是很危險的,不但影響嬰兒吸奶,還可引起口腔破潰、感染,甚至還可引起全身的敗血症嚴重的可致嬰兒死亡。隨著乳牙的萌出,此高出的脂肪墊就會漸漸變平。

新生兒鵝口瘡的處理

新生兒鵝口瘡是一種黴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粘膜感染性疾患。患兒口腔內布滿白色物質,形狀如“鵝口”,因此叫“鵝口瘡”。

孩子患這種病,主要是奶頭、食具不衛生,使黴菌侵入口腔膜。長期服用抗生素的孩子也容易患此病。

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製黴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塗搽在創麵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用1%龍膽紫藥水塗搽療效也不錯,但因用藥後口唇周圍染色,影響觀察並汙染衣物,故臨床上用得很少。

新生兒兔唇與齶裂的處理

唇裂俗稱為兔唇,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口腔頜麵部先天性畸形。其表現為孩子生後即見其上唇的一側出現缺裂,且該缺裂多位於一側鼻孔的中央直下方。少數情況下,孩子可出現雙側唇裂。偶見唇裂發生在下唇。唇裂的大小不一,大者可至鼻孔,從而會影響鼻軟骨、鼻中隔及齒槽的正常結構。

齶裂為孩子口腔中上齶部分出現的缺裂,俗稱狼咽。輕者僅為上齶的前部出現缺裂。重者缺裂可達整個上齶,甚至齒槽及鼻孔或鼻中隔。齶裂的發生率較唇裂較低,但孩子發生齶裂時,多伴有唇裂現象。單純唇裂一般對孩子沒有大的影響,而齶裂則可影響孩子的吃奶及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