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豫西魯陽縣多半為山,其北鄙有一座蔥鬱的山嶺,呈西南東北走向,綿延百裏,古稱“青條嶺”。此嶺係伏牛山東麓餘脈,蜿蜒起伏,紫氣籠罩,舉目眺望,似巨蟒俯臥,如青龍盤旋,祥雲繚繞中升騰著縷縷瑞氣幽光。大明天啟元年,五台山老僧法真雲遊至此,見狀駐足,跣足步踏廣袤百裏,羨歎曰:“此乃風水寶地,已曆萬年,龍藏深山,首向大海,享萬物之靈氣,賞日月之精華,地靈則人傑,後日必出英才。”兩百年後果是應了老僧預言,至清有父子雙進士,父為縣令子為縣丞,“同治中興”之四品黃堂知府大人,已名著史冊。到民國至今,青條嶺沿線,官高位顯人物逾百人之眾。
魯陽縣地形險要,位置殊異,史有“北不據此,則不能得誌宛襄;南不得此,則不能爭衡伊洛”的記載,稱魯陽為南控南陽,北扼洛陽的咽喉要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因這裏山險林密,攻防退守自如,宜屯兵養卒,故幾百年間,戰亂不斷,兵災無窮。公元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亂兵荒,梟雄豪傑輩出,俠豪義士無數。尤在山區盜賊如毛,匪杆成串,落草為寇者居多。一時狼煙雲湧,民不聊生,遍地餓殍。加上旱、蝗災害頻繁,年饉相連,百姓生存於水火,災難深重。饑荒之年,災民備受富戶盤剝,飽經兵匪洗劫,更是求生無門,隻得賣兒賣女,流離失所。一條條無盡的逃荒路上,屍骨橫臥,冤魂嗚咽,滿目慘狀。荒郊野嶺間,幾條瘋狗竄跳,瞪著帶血的眼睛,吐著猩紅的舌頭,到處搜尋並撕啃著人世間的淒慘與悲哀......
魯陽人血熱性剛,義氣豪爽,爭強好勝,冠於勇謀。世事荒亂,曾有幾多熱血男兒,被逼為賊,拉杆為匪,占山為王,威震一方。一些俠義之士,曾經苦難,拉起杆來,欺強憐弱,大肆掠奪富家財物,從不願禍及百姓。因客觀因素局限,他們雖心有抱負,看破紅塵,試圖以綠林豪傑之俠肝義膽,闖出一條光明之路,安撫一方民眾,但又自感人少勢單,投靠無門,終日茫然,不知所措,似天穹中的一顆野太陽,飄忽不定,遊弋無常,在滄桑輪回間演繹出一幕幕匪事情仇的人間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