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淇縣電業局位於縣城朝歌路80號,隸屬鶴壁市電業局管轄,2011年底全局占地總麵積52290平方米,建築總麵積12900平方米,其中生活福利建築麵積1100平方米。全局共有職工292人,其中管理幹部23人,科技人員62名,女職工91人,有1O個職能股室19個生產班組和一個勞動服務公司,固定資產3400萬元。
淇縣供電區位於河南電網北端,擔負著五鄉兩鎮一區(鐵西工業區)的供電任務。目前,主要電源是淇縣火電廠(21.2+12.5千瓦機組)。向北有一條110千伏線路與鶴壁聯網,1996年淇縣供電量2.19億千瓦時,其中,網供電量7960萬千瓦時,最高負荷47500千瓦。.
解放前,全縣長期無電可言,城鎮鄉村照明、農副產品加工等皆無條件使用電力。
1958年,湯陰縣政府投資辦起了朝歌小型火力發電廠,安裝40千瓦直流發電機一台,首創淇縣電氣事業。
1959年,40千瓦直流發電機改為100馬力蒸汽機帶70千瓦發電機組,發電能力提高到50千瓦,主供部分城區照明和朝歌軋花廠生產用電。
1962年8月,湯淇分家,淇縣恢複建製,九月份,縣委、縣人委成立淇縣辦電指揮部,揭開了淇縣電力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1963年至2011年三十多年來淇縣人民不畏艱難,艱苦創業的發展電力工業的過程,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63—1975年為初級發展階段
第二階段:1976—1983年為電力普及階段
第三階段:1984—2011年為電力事業快速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63年8月由國家投資18.5萬元,淇縣辦電指揮部組織承建的第一座廟口35幹伏變電站和第一條35千伏鶴廟線建成投運,當時,廟口變電站安裝1800千伏安主變一台,解決了廟口煤礦和附近少數大隊用電,年轉供電量約70萬千瓦時。1965年,國家又投資的18.5萬元,由淇縣電管所組織承建的西崗35幹伏變電站及廟西線投運,使縣城、西崗、橋盟以及浚縣新鎮的部分大隊用上了電。1966年底(文革期間),淇縣電力事業受到影響,發展比較緩慢,到1975年底,全縣6—1O千伏線路發展到296公裏,400V以下線路435公裏,配變320台,容量19300幹伏安,電動機2575台,共18870千瓦,全縣89%的大隊用上了電,年轉供電量2800.87千瓦時。
第二階段,一九七六年由淇縣電管所自己投資26.3萬元,自行設計的城關35千伏變電站開始籌建,一九七七年建成投運,容量為1800+3150千伏安主變兩台,主供城區、北陽、橋盟工農業生產用電,年供電量約800萬千瓦時。一九七八年由安陽供電局和淇縣電管所共同籌建的高村110幹伏變電站投運,容量為1台/20000幹伏安。一九七九年後,淇縣電業局在加強與係統電網聯係的基礎上,對當時的線路加以調整和完善,使供電網絡、供電條件趨向合理。到一九八三年底,全縣主變容量已達31450千伏安,35幹伏線路增至5條47.28公裏,配電線路556公裏,配變561台,容量38955千伏安。至此,全縣的供電網絡已具有了一定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