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義規誡(1 / 3)

第一章教義規誡

每一個宗教都有著自己的信仰與教義。道教作為一個發展成熟的宗教自然也不例外。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在傳承之中又不斷豐富教義,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義思想。

規誡則是一種硬性的約束,是道教為約束門徒的行為而製定出來到典章製度,經過後來不斷地發展而成為定製,是道教徒所必須遵守的行為守則。

教義,使得道教信仰得以傳承;規誡,使得道教綱常得以確立。正因為如此,才使道教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道教文化,也為道教增加了許多迷人的色彩。

一、道教概述

道教,作為我國固有的一種宗教,一直生活在我們的身邊,但是很多人對道教的概念卻還不是十分了解。

那麼,到底什麼是道教呢?為什麼說道教是我國固有的一種宗教呢?

●道教的概念

道教是我國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道教主要思想《易經》為伏羲、周公、孔子三聖創立,伏羲創造了八卦,周文王創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則為《易經》撰作《易傳》,由此形成了道教思想源頭。

道教在東漢時形成宗教,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主張人脫離現實,煉丹成仙。

●道教的起源

道教起源於古代先民對神靈的崇拜。我國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至強調天人合一、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

那時的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的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各種喪葬禮儀和祭鬼、驅鬼儀式,隨之逐漸形成。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經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對之頂禮膜拜。

到了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為中心的天神係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天帝請求答案。

而且,這時的原始鬼神崇拜已發展至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係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在這一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即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

“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畫符念咒等。當時,朝廷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

到了周代,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係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準祖。所稱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禮樂文明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的齋醮禮儀。

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了下來。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也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製有密切的關係。

神仙信仰也可上溯到我國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山海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內容相當豐富,而且比較係統,它為道教仙學的淵源提供了依據。

在《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神仙與羽士的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在原始社會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在道教,教內以黃帝赴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學修長生久視神仙方術為初始。

●道教的創立

東漢順帝時,張道陵於蜀郡鶴鳴山,即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正一盟威道。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邑,即江蘇豐縣人。據道書記載:本為太學學生,博采五經,好神鬼事。

早年曾舉為“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在巴蜀任過江州令。後來悟通仕途沉浮,無益於年命,便辭官隱居於邙山,即河南洛陽北,學長生之道。朝廷多次征召做官,皆不從命。

東漢順帝時,張道陵聞蜀地多名山,民風淳厚,易於教化,於是攜弟子入蜀,居住在鶴鳴山修道。精思煉誌數年,著作道書24篇。

張道陵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命為天師。於是,張道陵以鶴鳴山為中心設二十四治,是正一盟威道的基層組織與活動中心。

初設二十四治,主要集中在蜀漢地區,後為與二十八宿相配,增至二十八治,其中陽平治是正一盟威道的總部。

張道陵傳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創立了道教。張道陵初創的正一盟威道,其主要經典有《老子五千文》、《太平洞極經》等。

其主要宗教活動是:誦習五千文;有罪首過;符水治病;用章表與鬼神為誓約。其組織製度主要是:各治置祭酒,以領道民。並規定按時“付天倉”及“三會”。付天倉,即奉道者於十月初一向天師、祭酒交納信米五鬥;三會,即奉道者一年三次,即正月初七、七月初七、十月初五,朝會天師治。

●道教的本土性

道教始源於黃帝、集成於老子、發揚於張道陵天師。戰國及秦漢諸儒,皆崇黃帝老子之學,稱為道家。唐宋以降各代悉宗道學,並信仰崇奉,普及於中華民族,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華夏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道教是我國固有的宗教,具有極其強烈的本土性質。

●道教的宇宙觀

我們說的“劫數”出自道教。道教認為,宇宙有生成也有毀壞,成壞一次,稱作一劫。一劫結束,宇宙重歸於虛無,現今的宇宙已經不知過了多少劫。這是典型的東方循環宇宙觀。為什麼又叫劫數呢?

因為宇宙的原因是由大道之氣結成的一部神書,神書是符字——數構成的。能超脫劫數的元始天尊,即道教的上帝用神書確定某些根本,宇宙就自然生成了。

元始天尊也不是萬能的,因為劫數是道氣自然演化的結果,他隻能在暗中等待著演化時機的到來和依照道書的數,這很合乎現代宇宙學對上帝也不能隨意創造宇宙的看法。

道教經典還說道氣在宇宙形成之初急劇地旋轉,速度極快,這種旋轉記載於太極圖中,而“旋轉”是宇宙中的最常見的現象。

●道教的宇宙結構

道教認為,宇宙之間,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三十六天之最上一層為大羅天;其次三天為三清境,分別是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其次四天為四種民天,又稱四梵天,分別為賈奕天、梵度天、玉隆天和常融天。再次為三界二十八天,包括無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大羅天為三清尊神所居,三清境為九聖、九真、九仙所居。

四種民天以上為聖境,“三災,刀兵、疾疫、饑饉為小三災,水災、火災、風災為大三災所不及,劫會,即宇宙周期性的毀滅所不幹”。無色界以下,壽命依次減少,本領依次減弱,苦難依次增多。三十六地則為人死之後鬼魂所入之處,俗稱陰間。

道教認為,人死之後在陰間要受到十殿閻王的審判,有善行者則能轉生,作惡多端者則打入地獄受懲罰。修道證果者直接依修行層次進入到相應的天界,而不用接受十殿閻王的審判。

●道教的宇宙演變

道教認為,宇宙的形成過程經曆了洪元、太初、太始三個不同的大的世紀,其理論依據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教認為,在未有天地時,“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形無象,自然空玄,唯吾 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處,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之生。而後,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

洪元是道教創世紀的第一大世紀。洪元即是“道”,也是“一”,洪元經過萬劫而有混元,又經過萬劫而成百成,百成後而有太初。

太初是道教創世紀的第二大世紀。太上老君從虛空而下,為太初之師,“口吐開天經一部”,四十八萬卷,一卷有四十八萬字,一字辟方一百裏,以教太初。這時才分別天地,創造了日、月、人。道家用太極圖或用“二”,象征混沌初判、陰陽分明的第二大世紀。

太初後,便進入了道教創世紀的第三大世紀,即太始。這時,太上老君下凡為師,“口吐《太始經》一部,教其太始置立天下”、“太始者,萬物之始也”。太始既沒,以後便有太素世紀。老君下降為師。“太素巳來,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長生。死不知葬埋,棄屍於遠野”。此前曆史為“上古”。

中古始於混沌之時,經曆九宮、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盧、句婁、赫胥而至太連。太連之時,“天生五氣,地生五昧,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在太連之後,進入下古。首有“伏羲”,老君下凡為師,名無化子,又名鬱華子,教示伏羲,推舊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

這時的人民有名無姓,世上沒有五穀雜糧,“皆衣毛茹血,腥躁臭穢,男女無別,不相嫉妒,冬有穴處,夏有巢居”。伏羲後而有女媧,女媧後而有神農。

神農之時,老君下凡為師,說大成子。“作《太微經》教神農嚐百草,得五穀,與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獸之命也。”神農沒後而有燧人。燧人時,老君下凡為師,“教示燧人鑽木取火,續日之光,變生為熟,以除腥躁”。

●道教的名稱來源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易經》,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容易,一部解開宇宙人生密碼的寶典;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

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因為道家哲學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至老莊。值得注意的是:道教與道家是決然不同的兩碼事。道家所講的道學不是宗教,也不主張立教。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之一,被後世的張道陵等人奉為“經書”,並不是“太上老君”為布道而寫的經書。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

●道經記載的道教曆史

據道經記載:道教起於渺渺浩劫之先,天地未分之時。宇宙混沌,日月未光,太上老君生於其間,化名為盤古。經過五太,即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極,輕清上浮、重濁下凝而開天辟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雙眼化為日月、毫毛化為星辰、肌肉化為豐沃的土壤,骨骼化為堅硬的岩石、呼吸之氣化為風稱、聲音及眼中的神光化為雷電,身中的血脈化為江河湖泊、頭發化為草木。

由此,陰氣上升、陽氣下降,萬物生成、人倫興遠。至此,老君返於天宮,以太虛為體,太微為宅。而後老君數次化身,曆經八十一化。軒轅黃帝時,化身為廣成子,授予黃帝養生之道;春秋時化身為老子,傳下《道德真經》,教關尹子以修真之法,由此道脈興矣。

春秋時期,老君復授道於東華帝君王玄甫;漢代,東華帝君授道於正陽祖師鍾離權;至唐代,正陽祖師授道於純陽祖師呂洞賓。時至北宋末年,鍾呂二仙降於甘河橋上,授予重陽祖師以至道。重陽祖師彙四海宗風於一壇,在活死人墓中苦行修煉,傳道於山東。全真七子再續宗風,傳於後世,教法大興。

●道教的世界觀與生命觀

道教認為,人天的世界是相應的。天有什麼,人也有什麼。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陰陽。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髒。

簡單說,人是天的副本。也以此萌生出中醫醫學的理論。所以古時才有十道九醫的說法。曆史上有名的醫生有很大部分都是道士或者道教相關人物。

●道教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

道教認為,人是由魂和魄這兩部分所組成的。魂則是精神層麵的,魄是肉體層麵的。此魂此魄則暗合陰陽,孤陰不長,獨陽不生。兩者不能單獨存在。二、教義概述

教義,指一種宗教所信奉和宣揚的神學道理思想。既然是中心思想,肯定不是一觸而就的,它必然有著自己的一個完善過程。

那麼,道教的教義是如何完善的呢?所稱的道教三寶又是指的什麼呢?

●道教三寶

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尊為最高之神。然因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故又有以學道、修道、行道的三要旨,尊為三寶者:

一為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依奉道之“道、經、師”三寶。

二為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氣、神”為修養性命,是為出世的人之三寶。

三為行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行道。基於老子《三寶章》記載:“我有三寶,一說慈,二說儉,三說不敢為天下先。”

●道教的宗旨

道教的宗旨是“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煉形存神”“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樂生貴生”。道教是對生命積極追求的宗教,而且對肉體和精神的統一性非常注重。救人、拔幽多是表現在對道教醫藥的鑽研追求和在度幽法事上對幽魂的濟拔上。

道教以忠孝為根本,以敬天法祖、利物濟人為要務,以自由、平等為原則,在學道、修道與行道之中毫不拘束,追求自然而然。

●道教的基本教義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和修行的終極目標。圍繞著這一核心,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教理教義。任何一種宗教都有信仰,對信仰的闡述即為教理。

為方便宗教徒對教理的把握,在教理基礎上,總結出簡明扼要的幾個字或幾句話,便於教徒記誦,作為指導教徒的日常修持稱為教義。

道教以《道德經》的思想為主要教義,倡導尊道貴德、重生貴和、見素抱樸、抱元守一、清靜無為和慈儉不爭。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源,萬物運行的規律以及人間倫理道德綱常。“德”是道的外化及功能。

神仙是循德而上,在精神和肉體及倫理道德超越於世俗的精神實體。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人類道德的楷模。故道教徒尊道貴德,期於與道合真,形神俱妙,成為神仙。

“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又一重要教義。原意是說人的生命長壽與否取決於自身,並非決定於天命。泛指命運並非掌握在別人手中,更不是掌握在某些無形的神秘力量裏,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即我命在我,富貴不在天。

就健康生命而言,人通過服食藥物,行氣導引,達到延長壽命的目的,在沒病之前進行調養,使之得到健康。古人說:救濟受災的人民,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不如防患於未然,將災禍消滅於萌芽狀態之中。這種“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積極思想,是道教修行、改變命運的根本指導思想。

●道教的基本信仰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尊奉老子一書《道德經》作為主要經典。道教認為道是“虛無之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說,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生的。

道教認為在萬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還有神仙居住的所稱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為三種氣,再化成三位至高無上的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

道教信奉的神還有許許多多,擁有龐大的神團係統。如三宮、四禦、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東嶽大帝、碧霞元君、鬥姥元君、驪山老母、關聖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門神等。

信仰“道”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相信人可以長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認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獲得它、保持它便可長生,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因此人可以修道而長生不死,得道而成神仙。

道教重生,追求長生,相信人通過神或修煉可以得到,不僅可以享受人間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還元,與道同體,肉體永生,白日飛天,長存仙界。

●道教教義形成過程

任何一種思想體是都有一個發端、形成和演進的過程,道教的教義思想體是同樣如此。

東漢末年,道教在初創時主要是繼承兩漢道家中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方仙道和黃老道的思想成果,在自己的教義中形成了對於宇宙生成及其運行的認識,即天道、地道、人道和鬼道等四要素的部分基本內容。

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和齊梁陶弘景《真誥》等著作,對道教教義的發展重點仍在於全麵闡述其宇宙觀和神仙觀,充實了四個要素的內容。

隋唐五代和北宋時期,道教教義體是逐漸構建完成,以道和德為核心的四要素結構關係漸趨完整。

南宋以後,隨著道教內丹術的發展,教義思想則主要以探究人的稟賦為重點,並且采用了儒家的關於性命和心學的某些觀點充實人道要素的內容。

清末,由於社會的演變和發展,道教失去了朝廷的扶持,教義思想又未能適應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道教教義體是逐漸缺乏活力,其影響也逐漸減退。

新中國成立後,在正確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導下,本著愛國愛教的精神,道教教義的內涵正逐步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的要求和需要,保持宗教生活的健康發展,為國力的增強、社會生活的穩定而發揮有益的作用。三、主要教義

道教教義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麵展開教義係統的。

道教崇尚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又講自然無為、清靜寡欲、柔弱不爭,返璞歸真與萬法歸宗徹底展現了道教追求無上大道的心境。

●道

道是道教教義思想的核心,也是道教徒信仰的主要思想內容。從東漢末年起,道教出現過許多宗派,如早期的五鬥米道、太平道,後來的上清派、靈寶派以及全真道、正一道等。各派經文略有異同,科儀方術也各有側重,但是,信仰道,以道為教義的核心這一點卻均無差別。

“道”這個詞,原是道路的意思。在先秦哲學中道作為哲學概念被提出來的是在道家的著作中。《老子》五千言,“道”字出現74次。方仙道,就是方士鼓吹的成仙之道。仙靈之道,指的就是造神理論。天地之道,指宇宙觀,特別是宇宙生成論。鬼神之道,就是鬼魂觀,指的是道教對於人死以後歸宿的一種認識。

道教之所以尊道,因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體,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為核心的,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麵:

其一,道是生化宇宙萬物的原動力,造化之根;其二,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氣化為三清,聚形為太上老君;其三,道有最偉大的德行,它以虛無為體、清靜為宗、柔弱為用,無為不爭;其四,道真常永恒、無生無滅,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長存於天地間。

道的偉大和神聖之處,可說是無處不能體現。由於道的偉大和神聖,所以道教尊道為最高信仰,並教導人們學道、修道、行道、弘道。

●德

德和道相對應,組成道教教義的核心。

《道教義樞道德義》稱“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也就是說,道和德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因為道是由德來體現的,在理義中又有差異,是可分又不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稱為道。因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但人們信道修道,必需以德為根基,來證道成道。

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

《道德經》中有“德”字41處,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積德等觀念,但是對於德的含義卻沒有具體的解釋。

第五十一章稱:“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此,一般認為“德者,道之功也”、“德者,道之用也”、“德者,道之見也”。

道的尊高和偉大,其最高體現就是德,道造化萬物由德來蓄養,神明可敬也是因為有最高尚的德行。

所以,修道應以德為基。對於廣大信道務道之士來說,修道的先決條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斷積累功德。其關鍵在提高自我修養,具有良好的品德。

在內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則去做。清靜寡欲、柔弱不爭、胸懷寬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貴、不自譽、不妒嫉、不妄語,不溺於音色美食。

樂人之吉,急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施恩不求報,不殺生以自娛,濟世利人,慈心於物,正信誠實。與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則德累而基立,基立則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一

道教教義中的“一”,一般認為其義與“道”相當。以稱作道解的,最早見於《道德經》。《道德經》有14處,其中除作為數詞和“指示代詞”外,大部分均作道解。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稱“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故宋代林希逸注稱:“一者,道也。“

後來隨著道家思想的發展和道教的出現,對“一”與“道”的理解和解釋,又有新的變化。如《莊子天地》中稱“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郭象注稱:“一者,有之初,至妙而未有物理之形。”這裏的一,是從數的角度來闡述道的。從無到有要一個過渡,“有”的第一個狀態就是一。

漢代高誘在注解《淮南子精神訓》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時稱:“一稱道也,二說神明也,三說和氣也。或說,一者元氣也,生二者乾坤也,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設位,陰陽通流,萬物乃生。”這裏的一又是從生成論和元氣論的角度來闡述的。

早期道教的《太平經》在《五事解承負法》中,曾經這樣概括:“一者,數之始也;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氣所起也;一者,天之綱紀也。”從元氣的角度理解一,使“道生一”的宇宙生成過程得到了具體化。

《莊子大宗師》稱:“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隨著道教神仙觀念的發展,魏晉時期“一”又幻化為神形,並同傳統的髒腑神觀念結合了起來。葛洪《抱樸子內篇》稱“思神守一”,可以“祛惡衛身,常如人君之治國,戎將之待敵,乃可為得長生之功也。”一有所居之處,護衛之列。

●玄

道教教義中的“玄”,相當於道。道教的玄沿襲了道家著作中玄的概念。

《道德經》中有“玄”字共11處。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章的“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稱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兩者指的是有無之道,概括而稱之為玄。

《說文》釋玄為“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像幽而入覆之也。”《道德經》中,還有一些玄鑒、玄德、玄通和玄牝之類的連用詞組,其中的玄,大多作為形容詞使用,意思是幽深不測、深邃通達。

西漢哲學家揚雄作《太玄》,提出“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以玄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魏晉時期玄學興起,葛洪另樹一幟,在《抱樸子內篇》中首列《暢玄》篇,開宗明義地提出:“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

葛洪將玄說成是天地萬物的總根源、總動力,又是超乎物質的精神實體,明確地以玄代道,玄和道同義。

其中,“胞胎元一,範疇兩儀,吐納大始,鼓冶億類,”就是《老子》所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意思。

因此,玄是生成宇宙和萬物的本體,與道相同。道教以道名教,後世也有稱之為玄教的。明代道教儀式書和禦製儀式音樂體集,就稱為《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和《大明禦製玄教樂章》。

●盜

盜,在道教教義中指天地萬物的相互聯係、相互竊取精氣。學道者隻要自覺運用“盜”之道,不斷汲取天地萬物之精華就能長生。明確提出“盜天地”的是《衝虛真經·天瑞》書中稱“若一身庸非盜乎?盜陰陽之和,以成若,生載若,形沉外物,而非盜哉!”

唐以後,盜的思想一直是道教內丹修煉時的重要理論依據。宋夏元鼎在《黃帝陰符經講義》中,注釋“盜機”時稱“盜機之喻,妙矣哉!盜者何?不可測知也。機者何?不可禦遏也。”

闡述內丹理論與功法的《入藥鏡》,稱內修方法就是“盜天地,奪造化,攢五行,會八卦。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蕭廷芝注稱:“修煉莫不盜天地之機,奪造化之妙。運用則符乾坤否泰,抽添則像日月虧盈。”

宋代張紫陽《悟真篇》有詩寫道:“三才相盜食其時,此是神仙道德機。萬化既安諸慮息,百骸俱理證無為。”意思是修道之人掌握“三盜”的時機,是長生成仙的關鍵。天地萬物的各種變化都能按規律運行,人的各種世俗之慮都得到平息,百骸都能得到調暢,那就證明了無為自然之道。

清代全真道士劉一明在《悟道錄》中,從月借日光的例子出發,淺近地闡述了“盜”的道理。劉一明還認為“盜”之秘密,要不失其時,不錯其機,“此時即天時,此機即天機”,隻有深明造化,洞曉陰陽者才能理解和掌握它。

●機

機,是弓上發箭的裝置,《說文》稱“主發稱之機。”但也含關鍵、時機、征兆、素質等義。道教將“機”認作天地和萬物存在的根據和變化的原因,以及人對於天地萬物的存變關鍵的認識。

《南華真經·至樂》稱“列子行食於道,見百歲髑髏,攓蓬而指之說:唯予與汝知而未嚐死,未嚐生也。”最後歸結為“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

南北朝時期的《陰符經》稱“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複。天人合發,萬變定機。”在這裏提出了機、盜機、殺機等一是列重要教義概念。對於機的理解,元代俞琰《黃帝陰符經注》認為曆來有兩種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種是“權謀知術之士”的解釋;一種是“修煉之士”的解釋。雖各言其誌,理則暗合。

宋夏元鼎《黃帝陰符經講義》稱“人道即天道,天道即天機,天機即天性,所稱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元代全真道七子之一劉處玄的《無為清靜長生真人至真語錄》中稱:“機者,智也。無道之人用智,則損於人,安其自己,稱之賊也。有道之人用智,則損其自己,安於人,稱之福也。”劉處玄認為“自然之智”即“自然之機”,“明道,則無慮。”

明清道士大多以“機”來說明內丹修煉術。清代全真道士劉一明在《道書十二種·悟道錄》中,從瓜果的子實說起,認為天機運於陰陽,人如果能夠掌握陰陽天機,就能結瓜果,成大道。

●命

命,指人的壽命。道教認為,人命的壽夭是自然的賦性,但又受到人的善惡行為和欲望多寡的直接影響。通過多建善功和清靜寡欲的德行,以及內外丹的修煉功夫,人可以享盡天壽甚至得道成仙,永生不死。

魏晉時期的道教經典《太上靈寶五符序》稱:“夫人是有生最靈者也,但人不能自知,不能守神,以禦眾惡耳。知之者,則不求佑於天神,止於其身則足矣。”

《道德經》言及命者有兩處。第五十一章稱“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它將命當作命令、幹預來解釋。第十六章稱“歸根說靜,靜說複命。”對於複命的解釋,河上公稱“複還性命”,王弼稱“複命則得性命之常也”。

道教將老子神化為太上老君,並將太上老君視作道的化身,因此,命有了神的主宰。但是,由於道家的天命觀念的影響,故道教教義中對於命的闡述,既有聽天由命的消極一麵,又有我命在我的積極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