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食文化2(1 / 3)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煒,字小石,號倩尹,又號夏廬,齋名願夏廬,晚年別號子夏、沙公,江蘇南京人,原籍浙江嘉興,國學大師。

胡小石一生著作等身。早年所著《中國文學史講稿》上編,取“一代有一代之勝”觀點,闡述中國文學演變,頗具卓識,後來的文學史家馮沅君、陸侃如、劉大傑的著述均受其啟發。對楚辭之學,綜合舊聞,擇善而從,獨創新說。

著有《遠遊疏記》《楚辭郭注義證》《楚辭釋名》《離騷文例》《屈原與古神話》《楚辭劄記》(未定稿)《甲骨文例》《讀契劄記》《金文釋例》《齊楚古金表》《聲統表》《廣韻正續》《說文部首疏證》《江津方言誌》等。

梅光迪(1890~1945),字迪生,一字覲莊,安徽宣城人。梅光迪於12歲應童子試,18歲肄業安徽高等學堂,1911年考取第三屆庚子賠款留美生考試。同年赴美入威斯康辛大學,專攻文學。1920年自美歸國,應劉伯明邀,到南京高等師範任教。翌年1月與劉伯明等創辦學衡雜誌,以“闡揚舊學、灌輸新知”為職誌。撰文介紹歐西古代重要學術文藝,以及近世學者論學之作,期國人於西方文化有更真切深透之了解,而融新變故,能尋得更適當的途徑。

梅光迪學問淵博,為我國對中西文化思想很有研究的一位學者,但不輕意動筆,不急求出版,所以一生著作不多。其中文著述大多收入梅光迪文錄,英文著作收入家信集,以為附錄。

劉文典(1889~1958),原名文聰,字叔雅。安徽合肥人,國學大師。劉文典1909年赴日本留學,1916年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研究諸子著作。

劉文典學識淵博,學貫中西,通曉英、德、日多國文字,專長校勘學,版本目錄學,唐代文化史等學科。1923年,劉文典出版專著《淮南鴻烈集解》,受到學術界極大重視。繼《淮南鴻烈集解》之後,劉文典又從事《莊子》《說苑》等書的校勘,寫了《三餘劄記》。1939年,完成了《莊子補正》《說苑斛補》等書的校勘編撰。

他的主要著作還有:《淮南鴻烈集解》《三餘劄記》《進化論講話》《進化與人生》等。

傅斯年(1896~1950年),字孟真,山東聊城人,祖籍江西永豐。曆史學家、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傅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台灣大學校長。他所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影響深遠。

在學術上,傅斯年信奉考證學派傳統,主張純客觀科學研究,注重史料的發現與考訂,發表過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論文。並多次去安陽指導殷墟發掘。他主持曆史語言研究所期間,延攬一流人才,著作有《傅孟真先生集》。

餘嘉錫(1884~1955),字季豫,號狷庵,湖南省常德縣人。14歲作《孔子弟子年表》,15歲又注《吳越春秋》。18歲鄉試中舉人。1927年去北平,參加審閱《清史稿》,受私立輔仁大學校長陳垣賞識,被聘為講師,主講目錄學。隨後又在北京大學、中國大學、民國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兼教目錄學。

餘嘉錫把畢生精力用在教學和著述上,治學嚴謹,博覽群書,既是文獻目錄學家,又是史學家,最精於考證。已經出版的著作有《目錄學發微》《古書通則》《四庫提要辯證》《世說新語箋疏》以及《餘嘉錫論學雜著》等。特別是《四庫提要辯證》一書,為畢生精力所萃,它就原著指陳得失,旁征博引,考證詳實,為學術界的一部名著。《世說新語籠疏》於校詁文字外,尤重於魏晉人事的品評之中。他說:“一生所著甚多,於此最為勞粹。”這部書是後人研讀古典名著《世說新語》的最佳版本,1952年秋,撰就《元和姓纂提要辯證》書稿。

柳詒徵(1879~1956),字翼謀,號劬堂、知非,江蘇鎮江人。17歲考中秀才,1914年2月,應聘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文、曆史教授;1925年東南大學發生學潮後一度離去北上,先後執教於清華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和東北大學;1927年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學;並曾任南京圖書館館長、考試院委員、江蘇省參議員。

抗戰期間,柳詒徵先後任教於浙江大學、貴州大學和重慶中央大學,兼任國史館纂修。

新中國成立後,柳詒徵執教於複旦大學。曾主編《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現存書目》。著有《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東亞各國史》《中國版本概說》《劬堂讀書錄》等書。

朱師轍(1879~1969),字少濱,號允隱,生於黟縣,祖籍蘇州。文字訓詁學家、曆史學家。

1912年,朱師轍與其父朱孔彰相繼任清史館編修,與名學者繆荃等,彙集清代史料,成《清史稿》536卷,其中《藝文誌》有一百多篇出於朱師轍之手。後任北平輔仁大學及中國大學教授,另有《商君書解詁》《和清真詞》《黃山樵唱》《清史述聞》等著作。

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後字一浮,號湛翁,別署蠲翁、蠲叟、蠲戲老人,男,漢族,浙江紹興人。中國國學大師、一代儒宗,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釋哲一代宗師”之稱。

馬一浮少年時讀書,過目能誦,時稱神童。早歲應浙江鄉試,名列榜首,後與馬君武、謝無量在上海創刊《二十世紀翻譯世界》傳播西方文化,時有“天下文章在馬氏”之譽。

馬一浮對文字學、古典文學及哲學均深有造詣,能法、英、德、日、俄、拉西六種外文。著述甚富,主要有《泰和會語》《宜山會語》《複性書字講錄》《爾雅台答問》《爾雅台答問繼編》《老子道德經注》《馬一浮篆刻》《蠲戲齋佛學論著》《蠲戲齋詩編年集》《避寇集》《朱子讀書法》等,所著後人輯為《馬一浮集》。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繼智、升恒、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漢族,著名哲學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湖北省黃岡縣上巴河張家灣人。

1917年赴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失敗後,決意專心從事哲學研究。先後在武昌文華大學、天津南開中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任教。著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乾坤衍》等書。其學說影響深遠,在哲學界自成一體,“熊學”研究者也遍及全國和海外。

1956年完成《原儒》,全書共三十三萬餘字,重點發掘了儒學中有價值的部分,並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六經注我”的精神,重新闡釋了儒學經典和儒學史。

張君勱(1887~1968),原名嘉森,字士林,號立齋,別署“世界室主人”,筆名君房,上海寶山人。近現代學者,被部分學者認為是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

1918年,張君勱等六人隨梁啟超去歐洲考察,之後留在德國師從倭鏗學習哲學。後來曾參與創辦過政治大學、學海書院和民族文化書院,當過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教授,是1923年“人生觀論戰”的發起人和後來《文化宣言》的發起人,並先後有《人生觀》《民族複興之學術基捶》《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社會主義思想運動概論》《中國專製君主製之評議》《主國之道》《明日之中國文化》《新儒家思想史》等論著發表和出版,被公認是現代新儒家的重鎮。

張君勱的主要著作有《中西印哲學文集》、《新儒家哲學發展史》《思想與社會序》《民族複興之學術基礎》等。

蒙文通(1894~1968),字爾達,名文通,四川省鹽亭縣石牛廟鄉人,我國現代傑出的曆史學家,國學家。蒙文通在中國古代史及古代學術文化研究領域中,辛勤耕耘了一生,造詣很深,成就甚高。

1914年,蒙文通所著的《孔氏古文說》,筆觸深入舊史與六經的根基,由此辨其差別進而解開以後學者在二者上爭論的症結。蒙文通獨特的見地深得業界讚同。之後,蒙文通又相繼撰述《近二十年漢學之平議》《經學抉源》《天問本身》《周秦民族史》《中國史學史》《考古甄微》《儒家政治思想之發展》《墨學之流變及其原理》等專論。

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曆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

陳寅恪長期致力於教學和史學研究工作,在史學研究中寫出了高水平的史學著作,為人們開拓了曆史的視野,對我國史學研究作出了貢獻。

其主要著作有《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陳寅恪學術文化隨筆》《陳寅恪文集》《李唐氏族推測之後記》等。

範文瀾(1893~1969),初字芸台,改字仲澐,浙江紹興人。範文瀾在私塾讀書時,就已經讀了《四書》《五經》和《泰西新史攬要》等書。他尤愛讀《禮記》“大同之世”、陶潛《桃花源記》。

大學時代,從劉師培治經、陳漢章治史,黃侃學文。在南開大學任教時,應顧頡剛之約,組織樸社,出版書刊。1925年出版的《文心雕龍講疏》,是範文瀾的第一部學術著作。1926年,出版了《群經概論》。1931年,出版了《正史考略》。《文心雕龍講疏》改為《文心雕龍注》。

從範文瀾早年三部學術著作看出,他文學、經學、史學都很精通。抗日戰爭以後,範文瀾出版了《中國通史簡編》和《中國近代史》上冊,這是他以後半生精力撰寫出來的兩部重要著作。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12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了解中國曆史。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

呂思勉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史學家,知識淵博,學術造詣高。他的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作出了獨到的貢獻,為後人的學習研究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其主要著作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先秦學術概論》《理學綱要》《中國民族史》《中國製度史》《論學集林》等。

汪國垣(1887~1966),字辟疆,晚號方湖,江西彭澤人,近代目錄學家、藏書家。1898年,汪國垣隨父遊宦河南,1904年考入河南客籍高等學校。畢業後經河南提學使孔祥霖主考錄取,於1909年保送北京京師大學堂,專攻中國文史。1925年應章士釗之約,任北平女子大學教授。1925年後兼任江西通誌局纂修。1927年後改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係副教授,授“目錄學”、“讀書指導”以及“各類文體習作”等課程,深為同係師生所推重。

汪國垣在大學攻讀時,撰有《禁書書目提要》《讀書舉要》《叢書書目索引》《太平天國引用書目考證》等書目。1934年著成《目錄研究》,1955年由商務重印。此書為汪國垣精心之作,自漢魏六朝以及元明書籍目錄,原原本本,條理井然,展讀一過,對於古書版本之源流類別,可以知其大概。晚年研究《水經注》,積稿成帙。1954年病作輟筆,未竟其業,居常引為憾事。

陳中凡(1888~1982),又名鍾凡,字覺元,號覺元,原名鍾凡。江蘇鹽城人。曆任北京大學附設國史編撰處撰輯員,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中文部主任教授,南京東南大學、廣東大學、上海暨南大中文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中國文學講座教授,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

陳中凡治學根基深厚,從研究書目學、諸子群經到文學批評史,以及先秦、兩漢、隋唐五代、宋元金文學史。建國後致力於中國戲劇史的研究,在文學、曆史學、哲學乃至目錄學、古文字學、教育學、藝術史諸方麵均有建樹。早在20世紀20年代,他就出版了我國第一部《中國文學批評史》。

此後數十年內他出版的專著有《諸子書目》《經學通論》《諸子通誼》《中國韻文通論》《周秦文學》《漢魏六朝文學》《兩宋思想述評》以及《中國民主思想發展史》《民主與教育》等十餘部。

胡適(1891~1962),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漢族,安徽績溪上莊村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曆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胡適是個學識淵博的學者,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不小的造詣。就對孔子和儒學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中,胡適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學的體係和方法研究中國先秦哲學,把孔子和儒學放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用“平等的眼光”與諸子進行比較研究,破除了儒學“獨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開創性的影響。

胡適著作很多,又經多次編選,比較重要的有《胡適文存》《胡適論學近著》《胡適學術文集》《胡適自傳》等,多部作品廣為流傳。

湯用彤(1893~1964),字錫予,生於甘肅省渭源縣。中國著名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學者。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湯用彤通曉梵語、巴利語等多種外國語文,所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用科學方法係統地闡述了佛教從印度傳入到唐朝時期的曆史發展過程及其特點、佛學思想與中國傳統思想的相互關係;詳細地考察了中國佛教各個學派、宗派的興起和衰落過程及其原委。他在《印度哲學史略》中采錄了中國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並作了考證和評價。其學術成就獲得中外有關學者的一致好評。已出版的著作有《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湯用彤學術論文集》《印度哲學史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