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養性1(1 / 3)

修身養性

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淨化、純潔;養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損害。

修身養性就是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

個人修身不僅飽含了為人、修身、處世的智慧,還包含著始終要有一顆平常心去應對日常的煩惱和不幸。

中國古代的個人修養,主要是儒家道家的修身思想,如本章介紹的“厚德載物”“格物致知”“天人合一”“守靜存養”,等,這些都是個人修身的核心內容。

什麼叫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老子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在這裏,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如何理解上善若水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的品性。

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

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老子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上善若水,是老子對生命的一種詮釋,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與世無爭的人生心態。

水,無色無味,無影無形,無語無聲,無欲無爭。這是水的柔靜的真意。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高下,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善,緣於水的無欲、無求,不期回報。用最低的姿態穿行在自然與萬物之間,用平常之心,於低處嫻靜隨性,於險處獨添一種風景,於汙濁處自留一脈清白。爭則不爭,水遇物而分流,不與物爭,卻能彙聚江海,有容乃大。

水的流動,給了山林,水便是清澈的涓涓溪流;給了大海,水便是浩瀚無邊,濤走雲飛;給了江河,水便是浪濤滾滾,悠悠蕩蕩,深沉不渝,東流而逝;給了湖泊,水便是平靜如鏡,照出山水、日月恒久的美麗;水遇窪地成湖泊海洋;水遇溝壑成溪流河江;水遇潮汐,就會逆轉直上,驚濤駭浪!

怎樣做到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道家所指的一種境界,顯然這是一種極高的境界。做到這一點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無為、無欲、無知、不爭。

人生在世如要效仿上善若水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至剛、至淨,應懷平常之心,做平常之事。

平和心態靜如水,正直為人明如水,輕看名利淡如水,麵對坎坷韌如水。於淡泊以名誌,寧靜以致遠的淡然中,陶醉於“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的人生境界裏,漫步於上善若水的悠然裏,那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什麼叫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即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當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地最大,它包容萬物。對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為陽,地為陰;天為金,地為土;天性剛,地性柔。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焉,四時行焉。

沒有天地便沒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這就是古代中國人對宇宙的樸素唯物主義看法,也是中國人的宇宙觀。所以八卦中乾卦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載物。然後從對乾坤兩卦物象的解釋屬性中進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樣高大剛毅而自強不息,要像地那樣厚重廣闊而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和上善若水兩個詞語所蘊含的意義是一樣的,故大家常把這兩個詞語放在一塊使用。

如何理解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意思是說,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今多用來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

祖先用“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之美德作為自己處身立世的準則,像水一樣,以自己寬廣深厚的胸懷,美好的品行來承載萬物,包容萬物,滋養萬物,造福萬物,思想境界是多麼崇高。

正是因為有“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如此美德,賦予了中華民族柔中帶剛,堅不可摧的強大生命力,由源遠流長的文化根基潛移默化而形成的中國魂,使得中華民族得以雄居世界的東方。

怎樣做到厚德載物

人有聰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貧瘠之分。農夫不會為了土壤貧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為了愚笨而放棄教育。

天地間有形的東西,沒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沒有不是承載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處世要效法“坤”的意義,以厚德對待他人,無論是聰明、愚笨還是卑劣都給予一定的包容和寬忍。

厚德載物,這是團隊精神的必要內涵,人既要寬容他人,更要取人之長,要有虛心求教的寬廣胸懷。在自己的工作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共同戰鬥,隻有這樣,才不會求全責備和尖酸刻薄,才不會斤斤計較和自私自利。

目光如豆、高傲自大、心胸狹窄、蠅營狗苟等卑下品格都是同“厚德載物”的要求相去甚遠的。自古就有德才兼備、德能勤績的用人及量人的標準,人才德為先,厚德方能載物,成就偉業。

什麼叫遷善改過

遷善改過語出《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三國時魏國王弼注:“遷善改過,益莫大焉。”

宋代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右修身之要。”

懺是懺悔過去,悔是悔改未來。每個人難免都會有過失,有了過失就會障礙自己,所以要立即悔過,如實懺悔,心才能清淨安樂。儒家也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知道慚愧、懺悔,改過遷善,是很重要的。

如何理解遷善改過

遷善改過所展示的吉凶,是指人們在自己的生命曆程中必然要遇到的、輕重不同的、並帶有普遍性的幾種可能形式,即吝、厲、悔、咎、凶、利、吉。

透過對它們的反思,人們便可以自警自勉,既提高辨別是非的認知能力,又提升遷善改過的修養功夫,並在一種合目的活動中享受生命的樂趣。

《大學》所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時時刻刻檢討反省,使這念心安住在善法、慈悲心、恭敬心、精進心上。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對於過去的錯誤,要能改正並且看破、放下,從今以後絕不再犯同樣的過失。

過去的已經過去,以前是在迷惑當中,那個我已經死了,從現在開始是一個嶄新的生命。知慚、知愧這念心才是真正的我,這個我時時刻刻保持覺性,就是今日生。

真正發自內心的懺悔,就能夠滅罪,得清淨安樂,達到懺悔的目的。所以懺悔在佛法當中是很重要的法門。

怎樣做到遷善改過

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利於別人,盡管方法欠缺都是善。

如果是為了自己,敬人禮人,為了自己升官發財這也是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一個善人,就會大公無私。

孔子教導我們,應該“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別人做得比我們好,我們應該想向他學習,向他看齊,那麼做得不好不是去指責他,嘲笑他瞧不起他,而是馬上反過頭來反省自己:是不是犯了和他同樣的過失。

古人教導我們應該怎麼樣對待別人的成功,《論語》上告訴我們:“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就是說:不擔心自己沒有一個好的位子,發揮自己的才能,應該擔心什麼呢?

應該擔心是給了一個好位置,怎麼樣把自己的責任盡到。用什麼樣的德行,什麼樣的能力來立功立德,立言於世,不怕別人都不知道自己,不擔心自己的名聲不夠顯揚,應該追求的是使名聲可以顯揚的德行和能力。

什麼叫謹言慎行

謹言慎行語出處《禮記·緇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謹、慎:小心,慎重;言語行動小心謹慎。

謹言謹行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又一重要準則。從孔子起就反複倡導並身體力行:“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憂;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憂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如何理解謹言慎行

謹言慎行的人第一感覺是穩重可靠,不搶話說,不愛出風頭,不喜歡表現自己,不多嘴多舌。這對那些相信事以密成,語以泄敗來說都有不可多得的優勢。

謹言慎行能夠拋開可能引起誤解的話,不快的話,與沒有把握的事,對人不利的事不談不管,把十拿九穩的事細細地講,穩穩地做,這才是孔聖人的本意。

謹言慎行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是非隻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怎樣做到謹言慎行

對於模棱兩可的事,都要做到“事到萬難須放膽,宜於兩可莫粗心。”如果這樣處世就少後悔,行為上就不會有差錯。

隻有多聞慎言,凡事心中有數,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沉默是金”表達了一種行為處事方式。

通常在職場中,高層管理者更應管好自己的嘴,做到沉默是金,否則你會被輕視,或讓下屬笑話,在下屬麵前失去尊重和威望。

做人做事,都要實事求是,沒有確認的事情不要亂講,或在公共場合質問別人,最好保持沉默,或以詢問的方式打探對方。否則會被訓斥或自己給自己難看,本身是自己工作沒做到位,反倒說別人工作不負責任。讓自己下不了台,自取其辱。

做人,要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謹言慎行,不要隨便發表議論。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人都不會成為職場的勝利者。

什麼叫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所謂“天”,包含著如下內容: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

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即天命之天;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隻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成為兩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

天人合一的內涵是什麼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它首先指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係;其次表明,人類生生不息、則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義和進取精神;第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思維模式的全麵性和自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