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島——大堡礁(1 / 3)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島——大堡礁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的珊瑚海上,包括600多個島礁和淺灘,長2013公裏,寬16~20公裏,最寬處有240公裏,總麵積達207萬平方公裏,構成了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東海岸外的天然長堤。

珊瑚礁是由一種微小的腔腸動物——珊瑚蟲製造出來的。珊瑚蟲原來生活在海底的石灰質高地上,吃海藻等食物,消化之後,就分泌出石灰質。老的珊瑚蟲死去後,它們的骨骼也就和石灰質混在一起了,新的珊瑚蟲繼續在原來的石灰質上生長。就這樣,成千上萬年過去了,便形成了巨大的珊瑚礁群。有的露出水麵,成為海島。因為它們像堡壘一樣護衛著海岸,因此稱為堡礁。大堡礁的珊瑚體厚度已達200多米,它已有三千萬年的曆史。由於大堡礁附近的海域有適合珊瑚生長的水溫、鹽度等條件,這裏的珊瑚礁特別多、特別好,形成了澳大利亞獨特的風景區。

大堡礁由350多種五彩繽紛的珊瑚組成,有的像傲雪的紅梅,有的像開屏的孔雀,有的像繁茂的樹枝,還有的像精雕細刻的工藝品……坐飛機從上空俯瞰,珊瑚礁宛如豔麗的鮮花,開放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上。其中的格林島上還設有精巧的水下觀察室,遊人們在那裏可以觀看珊瑚洞穴裏棲息著的數百種美麗的魚類和稀奇古怪的海生動植物。有被珊瑚蟲寄生的重達140公斤的巨蛤,有能施放毒液的華麗的獅子魚和形如石頭的石頭魚,還有敢於偷襲潛水員的昆士蘭緒魚。……好像水晶宮一般。

現在,大堡礁遭到了以珊瑚蟲為食的荊冠類海星的威脅,有的礁脈已經被破,必須積極采取保護措施。

天下第一泉

我國共有4處,分別在北京、濟南、鎮江和廬山。北京的“天下第一泉”在西郊玉泉山下,泉水出自奧陶紀(地質時代名,距今46億年)石灰岩裂隙,水卷銀花,豔陽光照,宛如玉虹,故自金朝開始,便有“玉泉垂虹”之名,列為“燕京八景”之一。泉水清流通,含雜質少,質地優良,一向作為北京的重要水源。山東濟南趵突泉,水質清冽甘美,據說曾深受清朝乾隆皇帝的讚許,為之題寫了“激湍”二字,並封為“天下第一泉”。此泉早在唐朝就已遠近聞名,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曾經到此,並留下有關詩句。廬山漢陽峰康王穀中有穀簾泉,亦稱“天下第一泉”,據說為唐朝陸羽所評定。該泉水“其味不敗,取茶煮之,浮雲散雪之狀,與井泉絕殊”。宋代王安石、朱熹、秦少遊等曾遊覽並品嚐穀簾泉水,並留下了絢麗的詩章。

月牙泉

在甘肅省敦煌城南6公裏鳴沙山之間,古稱沙井,俗名藥泉。泉呈新月形,漣漪縈回,清澈秀美,從山頂望去,有如鑲嵌在沙漠中的一顆綠色寶石。40年代東西長約300餘米,南北寬約50米;目前僅長約100米,寬25米。月牙泉最奇異之處是,黃沙碧水,和平共處,周圍沙丘,不但不掩沒泉水,反而象臂膀一樣護衛著泉水。古代人們就認識到“四麵沙龍,一泉澄澈,為飛沙所不到”,稱之為“沙不犯井”,實為天下奇觀。經考察,月牙泉可能是一個風蝕湖。此地盛行東北風,而泉周圍被沙山圍住,隻留有東北一個山口,風從此吹進,將飛沙吹向周邊沙山;或者從沙丘滑落的沙與由風吹上沙丘的沙二者之間保持平衡狀態,“沙不犯井”的秘密可能在此。在月牙泉邊有清人立《漢渥窪池》石碑一座,《漢書》記載漢武帝在渥窪水得天馬,傳即此地。

間歇泉

一種作周期性噴發的溫泉。在美國西部落基山脈黃石公園內,有一個世界聞名的間歇泉名叫“老實泉”。它每隔60分鍾噴發一次,每次噴4分半鍾,就像向遊客報時一樣,從不失“約”。因此人稱“報時泉”或“老實泉”。泉水噴柱高達46米,每次噴水量達4萬多升。每當噴發之際,泉柱直衝雲霄,水花四濺,並伴以轟鳴聲響,使遊人留連忘返。在南美烏拉圭的內格羅湖畔,也有一個罕見的間歇泉。它每天噴射時間,恰恰相當當地居民吃早晚、午餐和晚餐的時間,故人稱“三餐泉”。此外,冰島、新西蘭和日本的間歇泉也很有名。在我國西藏也發現有3處間歇泉。間歇泉的成因與火山活動或地下岩漿活動有密切關係。間歇泉一般是上部有一漏鬥形口,下邊有深入地下的細長或彎曲的通水管通,跟儲水空洞相連。下部的水受到岩漿烘烤或受地熱影響,水溫逐漸升高。但因通水管道細長,具有很大的壓力,使下部儲水空洞中的水形成過熱狀態(可超過100℃);同時因通水管道細長,對流不暢,以致上下水溫相差很大。當下部水溫逐漸增高並開始沸騰,蒸汽壓力超過上部水柱的壓力時,就會衝開水柱,驟然向上噴出。噴水過後,地下空洞又開始蓄水,如此周而複始,乃形成周期性噴水現象。

間歇瀑布

指岩溶地區特有的作間歇湧流的一種瀑布。我國有名的這種瀑布位於貴州省黃平縣重安鎮重安江畔的一個懸崖之上。瀑布從一個溶洞中湧出,流量時大時小,流水時湧時斷。按一般規律,湧出周期為7分鍾,即水流湧出持續7分鍾,出現斷流,再過7分鍾,水流又急瀉而下,如此周而複始。其形成原因,是在地下水出露之前,流經一個複雜的虹吸岩深沿穴係統。即在這個係統的上遊洞穴和下遊洞穴有彎曲通道相連,當上遊洞穴中充滿水時,即在大氣壓強和彎曲通道水柱靜壓強相互配合下,將上遊洞穴中的水吸到下遊,湧出洞口,形成瀑布。直到上遊洞穴內儲存的水吸幹,水流中斷;然後,上遊洞穴內繼續儲水,待達到一定水位,又出現第二次湧流。

黃果樹瀑布

位於貴州省鎮寧布衣族苗族自治縣境內,白水可自東北流經黃果樹地方,因河床陡然下落,形成9級瀑布。黃果樹瀑布是其中最大的一級,寬約40米,高60多米,河水從高高懸崖衝瀉而下,有如鮫綃萬幅,飛流奔騰,煙霧騰空,勢甚雄偉。下臨犀牛潭,飛瀑跌落處,翻起滾滾浪花,發出打雷般巨響。若當陽光照射,便化作長虹一道,出現七彩霞光。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稱讚此瀑布“珠簾鉤不卷,飛練掛遙峰,俱不足以擬其狀”,是我國最大量瀑布之一。周圍林木蔥鬱,雲垂煙接,景色清幽。附近還有天生橋,長1公裏,寬200-300米,蔚為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