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方法告訴我們的僅僅是各種事實是怎樣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而這種想要獲得這種客觀知識的誌向,則是人們能擁有的一種最高尚的誌向。
這種大小問題的辯證關係不僅適用於道德問題,而且也適用於其他各種問題,因為如果不從小問題同大問題相互依存的關係上來了解,就不能適當地評價小問題。
充滿選擇的人生
——羅曼·羅蘭
人生中常常有許多決定命運的時刻,永恒的火焰在昏黑的靈魂中燃著了,好似電燈在都市的夜裏突然亮起來一樣。隻要一顆靈魂中蹦出一點火星,那個期待著的靈魂就能借此靈火燃燒。
如果人們的眼睛已經想不起陽光就要在自己心中重新找到陽光的熱力,你先得使周圍變成漆黑,閉著眼睛,往下走到礦穴裏,走到夢中的地道裏。在那兒,你才能看到往日的太陽。
當一個人在人生中更換軀殼的時候,同時也換了一顆心。而這種蛻變並非老是一天一天、慢慢兒來的,往往在幾小時的劇變中一切都立刻更新了,老的軀殼蛻下來了。在那些苦悶的日子裏,一個人自以為一切都完了,殊不知一切才剛剛開始呢。一個生命死了,另外一個已經誕生了。
蠢人的評判
——普希金
你一向是說真話的,我們偉大的歌手;你這次也說了真話。
“蠢人的評判和群氓的嘲笑聲”……對這兩點又有誰不曾領教過?
所有這一切都可以——而且應該忍受;誰能夠做到——就讓誰來表示輕蔑吧!
然而有一些打擊,它們刺痛著你的心坎,比什麼都痛……一個人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一切;努力地、熱情地、忠實地工作……而一顆顆正直的心靈卻嫌棄地躲開他;一張張正直的麵孔一聽到他的名字便因憤怒而變得通紅。
“躲開點兒!滾蛋!”一些正直的、年輕的聲音對他嘶喊。“無論是你,還是你的勞動,我們全不需要;你玷汙了我們的住所—— 你不認識,也不理解我們……你是我們的仇敵!”
這時這個人該怎麼辦呢?繼續勞作,不要試圖去辯白——甚至不要企望有稍微公正一些的評價。
從前,莊稼人詛咒一個過路人,這位過路人給他們土豆——窮人賴以度日的食物——麵包的代用品。他們把這份珍貴的禮物從那隻向他們伸出的手中打落在地上,把它摔進泥土裏,用腳踐踏。
如今,他們依它為食——而他們甚至不曉得恩人的姓名。也罷!他的名字對他們又有什麼意義?他,雖然無名,卻把他們從饑餓中拯救了出來。
讓我們隻為一件事盡力吧:願我們所帶來的確是有益的食物。
從你所愛的人嘴裏聽到錯誤的譴責是苦澀的,然而即使這也是可以忍受的。
“打我吧!但是要聽從我!”雅典的首領對斯巴達人說。
“打我吧——但是祝你健康和溫飽!”我們應該這樣說。
生命的召喚
——惠特曼
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毀棄他人;互相幫助能使人奮發向上,互相抱怨會使人退縮不前。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影響,就像陽光與寒霜對田野的影響一樣。每個人都隨時發出一種呼喚,促使別人榮辱毀譽,生死成敗。
一位作家曾把人生比做蛛網。他說:“我們生活在世界上,對他人的熱愛、憎恨或冷漠,就像抖動一個大蜘蛛網。我影響他人,他人又影響他人。巨網振動,輾轉波及,不知何處止,何時休。”
有些人專會鼓吹人生沒有意義沒有希望。他們的言行使人放棄、退縮或屈服。這些人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自己受了委屈或遇到不幸;但不論原因如何,他們孤僻冷淡,使夢想幻滅、希望成灰、歡樂失色。他們尖酸刻薄,使禮物失值、成績無光、信心瓦解。留下來的隻是恐懼。
這種人使人覺得沒有辦法應付人生,從而灰心喪氣,自慚形穢,驚慌失措。而我們可能又會將這種情緒傳染給別人。因為我們受了委屈,一定要向人訴苦。
但是那些生性爽朗,鼓勵別人奮發,令人難以忘懷的人又怎樣呢?和這些人在一起,會感到朝氣蓬勃,充滿信心。他們使我們表現才能,發揮潛力,有所作為。
明天,明天!
——屠格涅夫
過去的日子,多麼空虛,多麼乏味,多麼渺小!它在身後留下的痕跡,多麼稀少,多麼無聊,多麼愚鈍,那逝去的一個個時辰!
然而,人想生存。他鍾愛生活,他期冀於生活,期冀於自己,期冀於未來……啊,對於未來,他期待著多少幸福!
可是,他總認為,那些未來的日子將和剛剛逝去的這個日子不會相同。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是啊,這是他想不到的。他根本不愛思考,他不想倒好。
“啊,明天,明天吧!”他自我安慰,一直到這個“明天”把他送到墳墓裏去。
好了,一旦進入墳墓,自然就不再思考了。
美德
——蘇格拉底
一般地說,如果在智慧的指導之下靈魂所企圖或承受的一切,結局就是幸福。但如果在愚蠢的指導之下,結局就相反!
如果美德是靈魂的一種性質,並且被認為是有益的,則它必須是智慧或謹慎,因為靈魂所有的東西,沒有一種是本身有益或有害的,它們都是要加上智慧或愚蠢才成為有益或有害。
別的那些善,如財富之類,它們善惡不定,它們豈不是也要看靈魂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指導和利用它們,而變成有益或有害的嗎?
這不是對人的本性普遍的真嗎?一切別的事物都係於靈魂,而靈魂本身的東西,如果要成為善,就都係於智慧,所以推論下來,智慧就是對人有益的東西——而美德,也是如此。
美德整個地或部分地是智慧。
如果善不是由於本性就是善的,豈不是由於教育而成為善的嗎?
金錢買不來美德,美德卻能產生出金錢及人的其他一切公的方麵和私的方麵的好東西。
自我尊敬
——愛因·蘭德
為了追求並獲得生命所需的價值,進而成功地與真實世界打交道,人們需要自我尊敬,他們需要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有充分的信心。
與自我尊敬相對立的是焦慮和犯罪感,並且是心理疾病的症狀,它們使人價值喪失、思維分裂和行動麻木不仁。
隻有當一個自我尊敬的人選擇了他的價值,確立了他的目標,並且有一個長遠的規劃時,他才會有統一的行動。這就像一座通向未來的橋,生命將在這座由信念支撐的橋上通過,這種信念是一種思維、價值和判斷的能力,也是人的價值。
這種信念不是特殊的知識、能力和技巧對真實世界的控製。它不依賴於某種特定的成功或失敗。它反映了人與真實世界的基本關係,人們信念的基本能力和價值。它也反映了一種自信,也就是人在本質上或原則上對世界的權利。
自我尊敬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評價,具有傳統道德的人是不可能接受它的。他們的自我犧牲和神秘主義信條都不可能使人達到心理健康或自我尊敬。這些信條是心理論和存在論的自我毀滅。維持自我生命和達到自我尊敬,要求人們完全運用理智,而道德傳統卻要求人們具有完全信賴於一種教條的信仰,而這種信仰是不具備感官事實和理性證據的。
一個人自己判斷的標準隻有兩條,要麼是理性,要麼是他的感覺。所謂神秘主義者就是以自己的感覺為認識工具的人,在這種人的心目中感覺與知識的方程式等同。
為了達到所謂信仰的“德性”,自我犧牲的信條驅使人們放棄自我的觀察和判斷,過著無法使自己的生活感受成為他人知識一部分的非理智的生活,並使自己陷入假想之中。由此,人們必須壓抑自己的批判性思維,並把它看成是罪惡的,人們必須限製由此不斷產生的任何問題。
所有人類的知識和概念都是一個有等級秩序的結構。人類思維的基礎和出發點是人的感官知覺。隻有在這個基礎上人們才能形成最初的概念,然後通過確認和整理更大範圍內的新概念構造知識大廈。
積極的進取
——拿破侖·希爾
卡耐基曾經告訴過我:“有兩種人絕不會成大器:一種是除非別人要他做,否則絕不主動做事的人;另一種人則是即使別人要他做,也做不好事情的人。那些不需要別人催促,就會主動去做應做的事,而且不會半途而廢的人必將成功。”
創造非凡成就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有明確目標;不斷追求明確目標的動機;成立智囊團以期獲得達到目標的力量;獨立;自律;以“贏的意誌”為基礎所建立起來的堅毅精神;有所節製和具有豐富想象力;迅速且明確地決策的習慣;以事實為根據發表意見而非猜測;要求自己多付出一點點的習慣;激發熱忱和控製熱忱的能力;要求細節的習慣;聽取批評而不動怒的能力;熟悉十項基本的行為動機;一次致力於一項工作的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更多責任的能力;為屬下的過失承擔所有責任的意願;對屬下和朋友付出耐心;隨時保持積極心態;運用信心的能力;貫徹到底的習慣;強調徹底而非強調速度的習慣;可信賴性。
當你明確目標之時,就是你開始運用個人進取心的時候了,開始執行你的計劃,組織你的智囊團。盡管你會發現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你的目標發生一些變化,但最重要的是“馬上展開”你的計劃。
別讓外在力量影響你的行動,雖然你必須對他人的驚訝和你所麵對的競爭做出反應,但你必須每天以你的即定計劃為基礎向前邁進。用你對成功的想象來滋養你的強烈的欲望;讓你的欲望和熱情燃燒,最好能燒到你的屁股,隨時提醒你不可在應該行動時仍然坐待機會。
每當你完成一件工作時就應做一番反省,這是你所能做到的最好的成績嗎?如何能做得更好?何不現在就使自己更進一步?是否能夠發揮個人進取心,應視你對於每次機會的覺醒程度,以及你是否能在發現機會時立即行動而定。
很明顯的,個人進取已是一種要求甚多的特質,它的實踐需要許多心理資源作為後盾。當你的進取處於低潮時,不妨求助於可在其他所有成功原則中注入新的生命力,並且使它們再度發揮作用的一項原理:積極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