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忤合①第一
凡趨合倍②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製。
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禦世、施教、揚聲、明名③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無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④。反於是,忤於彼;忤於此,其術⑤也,反於彼。
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⑥。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忤合之術。
【注釋】
①忤合:忤,抵融、背逆的意思。合,符合,不違背的意思。忤合,在這裏是指以忤求合,先忤後合。
②倍:通“背”
③明名:彰明名分。
④忤:有意模糊或錯置雙方的分歧點。
⑤術:指反忤之術。
⑥大小進退,其用一也:事大事小,欲進欲退,運用反忤之術的道理是一樣的。
【譯文】
無論是湊上前去迎合人,還是轉過身來背離他,計謀都要得當。事物的發展變化,就像圓環旋轉一樣,各自呈現不同的形勢。因此,應該反複探求事物的連續性和獨立性,根據不同事態,製定不同的措施。
聖人在天地之間立身處世,其作用就是實施教化,宏揚名聲,闡明事物名分,必須依據事物轉化的時機,尋找適宜的天時,以此預測需要實施多少政教,根據它們的變化確定自己的方針決策。
世上沒有永遠高貴的事物,做事情沒有永遠不變的法則。聖人做的事,沒有什麼不包括在內的;聖人所聽的事,沒有什麼不聽到的。假如哪位君主辦事能成功,計謀與己相合,就選擇他為自己的君主。這些計謀,如果合於那一方,就會與另一方發生矛盾。計謀不可能對雙方都有利。因此必須有“反忤”之術。如果與這一方利益相合,就必然違背那一方的利益,如果違背這一方的利益,就必定適合那一方利益。這是反忤之術的基本法則。
把這種忤合之術應用於天下,必須要先考慮天下的情況,製定措施再決定合於誰。如果應用到諸侯國,一定要先考慮各諸侯國的情況再決定合於誰。如果把它應用到一戶人家,必須要先了解這家人的實際情況,再決定合於誰;如果把它應用到一個人身上,必須要考慮那個人的才智、能力、氣度、再決定怎樣做。無論對象、範圍的大小或策略的進退,反忤術運用的原則都是一致的,一定要先謀劃考慮好,心中計謀已定,決定去留,然後用飛鉗之術來實現它。
【感悟】
運用忤合之術,要注意言談的順逆,有時需要迂回曲折,有時要不怕忤逆人性,力陳事實,堅持真理。當對方認識模糊時不妨尋求暫時合作以進一步觀察認識對方,然後再作打算。
【故事】
一、武安君計議降兵
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國軍隊攻打韓國的野王縣。野王縣向秦國投降,韓國通往上黨的道路就被堵絕了。上黨郡守馮亭同老百姓商量說:“上黨通往鄭都的道路已經被堵絕了,韓國必定再也不能把我們作為它的臣民了。秦國軍隊日益進逼,而韓國軍隊又不能接我們,我看不如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果接受我們,秦國必然發怒,一定會派兵攻打趙國。趙國遭到攻擊,一定會親善韓國。如果韓、趙二國聯合為一體,就可以抵擋住秦國的進攻。”於是,郡守派人向趙國通報這件事。趙國孝成王就和平陽君、平原君商量這件事。平陽君說:“不如不要接受。如果接受,那麼遭到的災禍會比得到的利益還要大。”平原君說:“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一個郡,我看就接受了吧。”於是,趙國就接受了上黨郡,並封馮亭為華陽君。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國派左庶長王齕攻打韓國,占領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國派兵駐紮在長平,以便鎮折上黨的百姓。四月份,王齕攻打趙國,趙國派廉頗為大將,率軍抗秦。趙國的士兵侵擾了秦國的斥候兵,秦國的斥候兵就殺了趙國的稗將茄。六月份,攻破趙國軍隊,占據了兩個城堡,俘擄了四個都尉。七月份,趙軍建築起壘壁來防守。秦軍又攻破趙軍的壘壁,俘擄了兩個都尉,奪取了西邊的壘壁。廉頗堅守住壘壁等待秦軍的進攻。秦軍屢次挑戰,趙軍皆不出來應戰。趙玉為此屢次責備廉頗。這時,秦國宰相應侯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實施反間計,說:“秦國所痛恨和懼怕的隻有馬服子趙括將軍,而廉頗並沒有什麼可怕,馬上就要投降了。”趙王原來就已惱怒廉頗損失許多軍隊,屢次失敗,又堅守壘壁不敢出戰,如今,又聽到秦這些反間的言論,於是就派趙括代替廉頗領兵抗擊秦軍。秦國聽說馬服子趙括做了趙軍主帥,就暗中派武安君白起擔任”上將軍。王齕為尉稗將,傳令軍中,誰敢泄露武安君白起為上將的消息、就立即斬首。趙括到了前線,就率兵出擊,攻打秦軍。秦軍假裝失敗逃跑,又布置兩支奇兵準備偷襲。趙軍乘勝追擊,直到秦軍的壁壘,秦軍的壁壘堅不可摧,趙軍攻不進去,而秦國的二萬五千奇兵斷絕了趙軍的退路,又有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把趙軍阻絕在壁壘間,趙軍被分割成兩部分,並且運糧道路被堵絕。這時,秦國又派出輕便的精銳部隊進攻趙軍。趙軍戰勢不利,就高築壁壘防守,等待救援隊的到來。秦王聽說趙軍的糧道已絕,就親自到河內,賜子百姓各一級爵位,征調十五歲以上的壯了,全部集結到長平,以便阻絕趙國的援軍及糧草。
到了九月份,趙軍已有四十六天沒得到糧食了,就暗中殘殺相食。攻打秦軍壁壘的部隊想突圍出去。他們分為四隊,衝了四五次,沒能夠衝出去。主將趙括親自率領精銳部隊上陣搏殺,結果被秦軍射死。趙括的部隊演不成軍,士卒四十萬人投降武安君自起。武安君計議說:“先前秦軍已經占領上黨,可上黨的百姓不願意做秦國的臣民,紛紛歸附趙國。趙國的士兵反複無常,如果不把他們全部殺掉,恐怕會釀成禍亂。”於是,使用欺騙手段將趙國的降兵全部活埋,隻留下二百四十個年幼的小兵放歸趙國。前後殺死或俘虜了四十五萬人,趙國百姓大為震驚。
二、抵抗秦國的計謀
秦國殺了商鞅,但卻沒有改變商鞅的法令。商鞅新製定的土地所有製,不但在秦國得到了實施而且其他國家也有仿效的。各國都有新興的商人地主,他們要把封建領主土地公田製改變為稅畝製。六國的舊領主還想保持他們原來的割據統治,新興的土地所有者要求有一個符合他們利益的統一政權。新舊土地所有者的矛盾,形成為當時最突出的兩派對立的政治鬥爭。列國分成了兩派,無論使用什麼名義,也不管其中發生了多少錯綜複雜的事件,新的土地所有者主張親秦,展開“連橫”運動,舊領主和他們的追隨者主張抗秦,展開反連橫的“合縱”運動,有時親秦派得勢,有時抗秦派抬頭。就在這種形勢下,兩個能說善道的政客應運而出。一個主張“合縱”,認為中原諸侯應當聯合起來一起抵抗西方的秦國,造成南北聯合的局麵。從地理位置上看,南北合成一條直線,所以叫“合縱”。一個主張“連橫”,認為中原諸侯應當跟秦國友好,造成東西聯盟的局麵。從地理上看,連成一條橫線,所以叫“連橫”。從此,“合縱”,“連橫”,鬧得天下雞犬不寧。
依賴“合縱”出名的人叫蘇秦。他是洛陽人,本來是個政客,沒有一定的主張。合縱也好,連橫也好,他隻打算憑著能說善道的嘴,弄到一官半職,不論哪個君王都可以做他的主子。他想先去見周顯王,可是,別人不願意把他引薦給周顯王,他就改變了主意,到秦國去。他見了秦國就說連橫的好處,秦國怎麼怎麼強大,勸秦王一步一步地兼並六國。哪知道秦惠文王自從殺了商鞅,就不怎麼喜歡外來的客人。他聽完了蘇秦的話,挺客氣地回絕他,說:“我的翅膀還沒長那麼硬,哪能飛得高呢?先生的話雖說很有道理。可是我得先準備幾年,等到翅膀硬了,再請教先生。”蘇秦碰了軟釘子,隻好走了。
可是他並沒死心,還想著叫秦王用他。他費了好多工夫,寫了一部書,說明兼並列國的方法。他把這部書獻給秦惠文王,但卻沒被接受。他在秦國住了一年多。
蘇秦回到家裏,遭到家人的埋怨。他在家苦研一年多各國政治、軍事、地理,各諸侯心理等,學業有成,便再去遊說六國。他想:“七國中,秦國最強,秦王不用我,我不如去遊說六國,叫他們聯合起來去抵抗秦國。”他先到了趙國。趙肅侯(趙成侯的兒子)正用他的兄弟為相國,稱為奉陽君。蘇秦先去結交奉陽君,向他闡述了一通抗秦的道理。沒被接受,便去了燕國去求燕文公。
蘇秦對燕文公說:“燕國在列國當中,雖說有兩千裏土地,幾十萬士兵,六百輛兵車,六千多騎兵,但如果與西邊的趙國、南邊的齊國相比,就顯出力量薄弱了。近幾年來,趙國強大了,齊國強大了。可是強大的國家老打仗,弱小的燕國反倒太平無事。大王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燕文公說:“不知道。”蘇秦說:“燕國沒受到秦國的侵略,是因為有趙國擋住秦國。秦國離燕國遠,就是要來侵犯的話,也必須要路過趙國。因此,秦國絕不能越過趙國來侵犯燕國的。可是趙國要來打燕國,那就太容易了。早上發兵,下午就能到。大王不跟近鄰的趙國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給離自己那麼遠的秦國,這個做法很不妥當。要是大王用我的計策,先去跟鄰近的趙國訂立盟約,然後再聯絡中原諸侯共同抵抗秦國。這樣,燕國才能夠真正安穩。”燕文公很讚成蘇秦的辦法,但怕列國諸侯不能齊心協力。蘇秦說他願意先去跟趙侯商量。燕文公就給他預備禮物、路費、車馬、仆從,請他去跟趙國聯係。
蘇秦到了趙國,這時奉陽君已經死了。趙肅侯聽說燕國有位客人來了,親自迎接,說:“貴客光臨,有何指教?”蘇秦說:“如今中原各國,最強盛的就是趙國,秦國覬覦的也是趙國。可是秦國卻不敢發兵來侵犯,這是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趙國的西南邊有韓國和魏國擋住秦國嗎?可是有一點,韓國和魏國並沒有高山大河可以防守,如果秦國真的率兵去打韓國和魏國的話,這兩國很難抵抗。如果韓國、魏國投降了秦國,趙國也就要滅亡了。我仔細研究了地形和政治,中原列國的土地比秦國大五倍,列國的軍隊比秦國多十倍。如果趙、韓、魏、燕、齊、楚,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還怕打不過它嗎?為什麼各國都要拿自己的土地去奉承秦國呢?六國不聯合起來反而分別割地求和,絕不是辦法。要知道六國的土地有限,秦國的貪心可是沒完沒了的。割地求和是亡國政策。反過來說,如果大王和其他諸侯,結為兄弟,訂立盟約,不論秦國侵犯哪一國,其餘五國一塊去抵抗。一個孤立的秦國還敢欺負聯合起來的六國嗎?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敵人是救國政策。我建議大王邀請列國諸侯到洹水來開大會。”趙肅侯是個有血氣的青年,非常讚成蘇秦合縱抗秦的政策。他拜蘇秦為相國,把趙國的相印交給他,又給了他一百輛車馬、一千斤金子、一百隻玉璧、千匹綢緞,讓他去聯合各國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