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六、孫臏裝瘋忍辱
孫臏變成了殘疾人以後,天天依靠著龐涓過日子,老覺著對不起人家。有一天,龐涓對他說:“大哥,你那祖傳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憑著記憶寫出來?不但能給我拜讀拜讀,還能傳於後世呢。”孫臏恨不能做點事情好報答報答龐涓。那十三篇兵法,據說是鬼穀子傳給孫臏的,孫臏早就背得滾瓜爛熟。龐涓這麼一說,他就滿口答應了。從此,孫臏便開始寫他祖傳的兵書。可是那時候寫一篇東西不像現在這麼容易,再說孫臏心裏煩得慌,天天唉聲歎氣,寫了一個多月,也沒寫幾篇。伺候孫臏的那個老頭兒叫誠兒,他見孫臏受了冤屈,倒挺可憐他的,時常勸他歇息,不要老坐著,辛辛苦苦地寫兵法。
有一天,龐涓把誠兒叫去,問他:“他每天寫多少?”誠兒說:“孫先生因為兩腿不便,躺著的時候多,坐著的時候少,一天隻寫三五行。”龐涓一聽,十分惱火了,罵著說:“這麼慢條斯理地要寫到什麼時候?你得催著他,叫他快點兒寫!”誠兒嘴裏答應著,心裏可不大明白。他想:“幹嗎死命催他呢?”誠兒那股傻勁叫他心裏有點不踏實。可巧服侍龐涓的一個手下來了,誠兒就問他:“嗨!我跟你打聽一件事。軍師幹嘛老催孫先生?”那個手下說:“傻瓜,你還不知道嗎?軍師為了要得到一部兵書,才留著他的命。等到兵書寫完了,他的命也就完了。這話你可千萬別跟人說!”
誠兒一聽,替孫臏捏了一把冷汗。他偷偷地告訴了孫臏。孫臏到了這時候,才如夢初醒。他想:“原來龐涓是這麼一個人!唉,我真瞎了眼睛,交上了這麼一個人麵獸心的東西!”他又想:“如果我不寫,他必定要我的命。怎麼辦呢?”他越想越氣,越氣越沒有主意,急得直流眼淚,一下子氣暈過去了。醒過來時,他瞪著兩隻眼睛,連喊帶叫,把東西全扔在地下,把他寫好了的兵書扔在火裏燒了。嚇得誠兒趕緊跑去告訴龐涓,說:“不好了!孫先生瘋了!”
龐涓親自來看孫臏,就瞧見他趴在地下哈哈大笑,笑完了又哭,龐涓叫了他一聲,他一個勁兒地磕頭,哭著說:“鬼穀老師,救命啊!救命啊!”龐涓說:“你認錯了,我是龐涓!”孫臏拉著龐涓的衣裳,揪著不放手,嘴裏亂喊亂叫。龐涓怕他裝瘋,就叫人把他揪到豬圈裏。孫臏披頭散發,竟然趴在豬圈裏睡著了。龐涓暗中派人給他送飯。那個人小聲地對他說:“孫先生,我知道先生是冤屈,我瞞著軍師,給你送點酒菜來,請你吃吧。這是我的一點心意。”說著又唉聲歎氣的,還流了幾滴眼淚。孫臏做著怪樣把送來的酒和飯都倒在地下,罵著說:“呸!誰吃這種髒東西?我做的比你那個好得多了。”說著,他就抓了一把豬糞,揉成一個圓球,往嘴裏塞。龐涓知道了這件事,就說:“他真瘋了。”
從此,孫臏住在豬圈裏。有時候,爬到外邊曬曬太陽;有時候,自己跟自己傻笑,或者是哭。一到晚上,又爬到豬圈裏去睡覺。龐涓叫人給他一點吃的,讓他瘋瘋癲癲地爬進來爬出去。他還想等孫臏好起來給他寫那部兵法呢。要是孫臏到街上去,就派人跟著他。後來龐涓讓手下每天把孫臏到哪兒的情形報告他。孫臏老在街上躺著,一到晚上,他就知道爬回來,有時候也在外頭過夜。人人都知道他是個瘋子,兩條腿也不能行走,挺可憐的,如果有人還給他吃的。他高興了,就吃點兒;一不高興,嘴裏嘟嘟嚷嚷地嘮叨一陣,把吃的倒在身上。他變成了一個迷迷糊糊又髒又可憐的瘋子了。
孫瘋子總是躺在街上。有人跟他說話,他也不理。有一天後半夜,他覺得有人揪他的衣裳。那人就坐在他旁邊,流著眼淚,低聲地說:“孫先生,你怎麼到了這步田地?我是禽滑厘,墨子的門生,你還認得我嗎?一聽說你在這兒受苦,我的心裏真難受。我已經把你的冤屈告訴了齊王。齊王打發淳於髡上魏國來聘問。我們一切都安排妥當了,想把你偷偷地帶回齊國去,給你報仇。”孫臏一聽禽滑厘來了,頓時淚如雨下,對他說:“我自以為早晚會死在這兒了,沒想到今天還能夠見著你。你們可得小心,龐涓天天派人看著我。”禽滑厘給孫臏換上衣裳,抱他上了車,那套髒衣裳叫一個手下的人穿上,讓他假裝孫臏,披頭散發的,兩隻手捧著腦袋躺在那兒。
第二天,魏惠王招待了齊國的使臣淳於髡,送他一點禮物,叫龐涓護送他出境,那天龐涓得到手下的報告,說孫臏還在街上躺著,他就十分放心地去送齊國的使臣。淳於髡叫禽滑厘的車馬先走,自己和龐涓談了一會兒天,從從容容地辭別了龐涓,動身走了。
過了兩天,那個手下人脫去孫臏的衣裳,偷偷跑回去了。龐涓的手下一見那套髒衣裳扔在地上,孫臏卻不見了,立刻去報告龐涓。龐涓一想,他到底哪去了呢?大概是跳井了吧,於是叫人四處打撈屍首。可是哪兒有孫臏的影兒?他又怕魏惠王查問,就撒個謊,說孫臏淹死了。
淳於髡、禽滑厘他們帶著孫臏到了齊國,大夫田忌親自到城外去接他。孫臏洗個澡,換了衣裳,坐著軟軲轆車,跟著田忌去見齊威王。齊威王跟他一談論兵法,真是有種相見恨晚。齊威王要封他官職。孫臏推辭說:“我一點功勞都沒有,哪能受封呢?再說,龐涓要是知道我在此地,必然又會出現壞主意。不如我不露麵,隻要大王有用著我的地方,我一定盡力。”齊威王就讓孫臏住在田忌家裏。
七、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戰國時期,趙國曾一度準備攻打燕國。著名的說客蘇代不很讚成,他趕到趙國替燕國說情,勸阻趙國攻打燕國。他對趙國國君惠文王說:“我這次來貴國的時候,路經易水,見到了這樣的情景:一隻河蚌從水裏出來,在河灘上張開蚌殼曬太陽。一隻鷸鳥看見了,伸嘴去啄蚌肉。河蚌急忙合攏蚌殼,緊緊地夾住鷸鳥的嘴。鷸鳥用盡力氣,如果也拔不出嘴來。於是它對蚌說:‘還不鬆嘴?怎麼甩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活活曬死你!’河蚌脫不了身,無法回到河裏去,還是硬著頭皮對鷸鳥說:‘還不服氣?如果能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活活夾死你!’它們兩個誰也不肯示弱,誰也不肯放誰。一個漁夫走過來,把它們兩個一起捉走了。”
蘇代講完這個故事,對趙惠文王說:“現在趙國準備進攻燕國,兩國爭戰,長期相持不下,最終會把兩國的老百姓弄得財力衰竭,疲憊不堪。那時,強大的秦國就會像漁夫那樣,乘機把趙、燕兩國一起吞並掉。所以,我希望大王慎重考慮。”
八、把握機會
三國時,諸葛亮在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率十多萬大軍出兵斜穀,與魏國爭奪中原。魏國的軍事統帥是後來被追尊為宣帝的司馬懿。司馬懿一向都畏懼諸葛亮,這次見諸葛亮來勢凶猛,更是心急如焚。當他知道諸葛亮屯兵五丈原以後,為了安定軍心,便故意對將士們說:“如果諸葛亮從武功沿山往東,我沒法不擔心;如果從五丈原過來,大家可以放心。”當將士們得知諸葛亮果然屯兵五丈原時,便放心多了。為了消耗蜀軍的力量,司馬懿向將士們下了“隻守不戰”的命令。諸葛亮雖然帶了充足的糧草,但這樣長時間地相持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便向司馬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