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注釋】

①捭:分。

②闔:關。

③粵若:發語詞,通“曰若”、“越若”。

④稽:考。

⑤陰陽:古代常用的哲學概念,指宇宙中的兩種矛盾對立、相互消長的勢力。陰陽交替是宇宙發展的根本規律。

⑥命物:立名命物。別本“命”字上有“名”字。

⑦知存亡之門戶:預測吉凶、智悉存亡興衰的關鍵。門戶,樞機、關鍵。

⑧籌策萬類之終始:籌策,謀劃;萬類,萬物;終始,興衰演變的過程。別本“類”作“物”。

⑨朕:跡象。

⑩其道一也:大自然的規律,聖人的道理是同一個。

審察其所先後:仔細審察事物的前後聯係。

度權量能:度權,估量對方的思維能力;量能,指衡量對方的實踐能力。

校:比較。

【譯文】

考察回顧曆史,得知聖人在天地之間乃平民百姓中的先知先覺。聖人觀察陰陽二氣的開合來給萬物命名,知曉生死道理,掌握萬物的始終,考察民心民情,通達人的心理變化狀態,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的征兆,而把握住各種事物的關鍵環節。所以聖人處在天地間,從古到今,所用遵循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萬事萬物的變化無窮無盡,但都是有條不紊,各按其道。有的陰、有的陽,有的柔,有的剛,有的開放,有的閉合,有的鬆弛,有的緊張。所以聖人把握住事物的關鍵,審察事物

的前因後果,權衡其輕重緩急,比較其技巧優劣長短,而後借物舉事。

【感悟】

天下的事物雖然千差萬別,但都按照一定規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正因為這樣,所以要掌握各種事物獨特的變化規律,而後以不同的方法因時、因地去對待它們,順其自然即可成事。

【故事】

一、少康複國的故事

夏啟破壞了禪讓製度,開創了父死子繼的世襲製度。他沒有想到當他年老的時候,他的幾個兒子都想繼承王位,在家庭內部爭奪了起來。夏啟看到小兒子武觀鬧得最凶,就把武觀放逐到黃河西岸(現在陝西一帶)去。武觀在黃河西岸反叛,夏啟派大將彭伯壽出兵討伐,才把這次動亂平定了下去。

夏啟做了王,改變了當年簡樸的做法,生活上開始腐敗起來。他整天在王宮裏喝酒,欣賞歌舞,或者帶著一幫人外出打獵。腐敗的生活使他縮短了壽命,他很快死去了,他的大兒子太康繼承了王位。太康從小就跟著他父親學喝酒、學打獵,生活比夏啟更腐敗。他做了王,丟開國家大事不管,帶著家裏人和親信到洛水北岸去打獵,一去就是幾個月,快樂得忘了回家。

這時候,東邊的東夷族強大起來了。東夷族的首領叫後羿,是個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後羿看到太康長期出外打獵,丟下國家大事不管,引起老百姓的怨恨,就乘機奪取了夏朝的首都安邑(在現在山西省安邑縣境內),不讓太康回來,把太康的弟弟仲康立為傀儡王,由他自己掌握國家大權。

可是後羿自己也喜歡打獵,喜歡玩樂,不善於管理國家大事。他手下有四個很能幹而又正直的人,他不信任,卻信任一個慣會獻媚、挑撥是非的寒浞。寒浞找一幫人專門陪著後羿去打獵,自己躲在家裏搞陰謀。他用小恩小惠收買了後羿的家奴,唆使他們謀害後羿。有一天,後羿打獵回來,寒促和後羿的家奴用酒把他灌醉,殺死了他。寒促霸占了後羿的妻子和全部家產,掌了大權。寒浞生了兩個兒子,二個取名叫澆,長大後封在過這個地方(在現在山東省境內),所以又叫過澆。一個取名叫,長大後封在戈這個地方(在現在河南省境內),所以又叫戈。

再說那個被後羿立為傀儡王的仲康,由於行動不自由,心情不痛快,很快就死了。他的兒子後相繼承了王位。後相不願意做傀儡,逃出去投靠同姓的斟灌氏和斟氏。寒浞怕後相的勢力壯大,回來複興夏朝,就派大兒子過澆帶兵去進攻斟灌氏和斟氏,殺死了後相。後相的妻子後緡這時候正懷孕,她躲開過澆的搜捕,從牆洞裏偷偷爬了出去,投靠自己的娘家有仍氏。有仍氏姓任,是一個小部落,地處現在山東省濟寧縣一帶。他們把九死一生逃回娘家來的後緡收留下來,讓她安安穩穩地生了個兒子,取名叫做少康。按輩份排起來,少康是夏禹的玄孫,夏啟的曾孫。

少康從小就很聰明,有心計。後緡覺得這個兒子很有希望,在他剛剛懂事的時候,就把他祖父一輩太康荒唐失國,仲康做傀儡憂憤而死,以及他父親後相被殺害等慘痛情形全都告訴了他,並且叮囑他長大以後一定要為祖父和父親報仇,把失去了的國家大權奪回來。

少康自幼受到這種報仇雪恥的教育,果然立誌發憤圖強,為複興夏朝做準備。他先在外祖父有仍氏那裏擔任管理畜牧業的官,一有機會就學習帶兵打仗的本領,並且時時刻刻對殺父仇人過澆保持著警惕。過澆果然打聽到了少康的下落,派一個叫做椒的大將,到有仍氏部落來搜捕少康。少康早有準備,趕快逃奔到虞舜的後代有虞氏那裏,躲過了椒的搜捕。有虞氏的首領虞思看到少康很有出息,叫他在部落裏擔任管理膳食的官,學習管理財物的本領。這樣,少康就變成了一個文武雙全的人。虞思看到少康為人可靠,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並且把一塊叫綸的地方交給他管理。綸這個地方方圓十裏,有很好的田地,有五百名士兵。少康就有了恢複夏朝的根據地和武裝力量。

少康在給關心老百姓的疾苦,宣揚他的高祖夏禹的功德,爭取人們支持他複興故國。他把那些被後羿和寒浞搞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流浪在外的夏朝舊官吏召集來,叫他們跟著他打回老家去。他先派一個名叫女艾的大將去刺探過澆的虛實,又派自己的兒子季杼去消滅戈,削弱過澆的力量。女艾和季杼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少康對於過澆那邊的情況已經了如指掌,並且由於消滅了戈,也使得過澆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

一切都準備好了,少康便從綸地起兵,曆數後羿、寒浞、過澆等人的罪行,殺奔夏朝的舊都城安邑。這時候寒浞已經死去,過澆雖然想頑抗,怎奈大勢已去,終於被少康消滅了。天下又回到了夏禹子孫的手裏。這件事,曆史上稱為“少康複國”或“少康中興”。據推算,從太康失國到少康複國,共約六七十年。這六七十年的前二三十年是後羿掌權,還沒有奪取王位;後四十年寒促掌權,奪取了夏朝的王位。

關於少康複國的故事,《左傳》中有具體的記載,但是時間已經相隔一千五百多年,所以有些曆史學家不相信這件事情的真實性。盡管這樣,這個曆史故事還是反映了夷夏之間奴隸主貴族爭奪權利的鬥爭。夏族是現今漢族的老祖宗,夷族則是少數民族。夷族的後羿和寒浞奪取了夏族的政權,最後又被夏族打敗,這說明了在遠古時代,夏族和夷族曾經通過戰爭,逐步實現了民族的融合。

二、周武王奪天下

周武王,姓姬名發,周文王姬昌的次子,母太姒,正妻邑薑。由於姬昌的大兒子伯邑考在營救父親時被紂王殺害,因此,姬昌便立姬發為太子。

岐周在周文王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盛,天下已經占有三分之二,尤其是文王的仁政、德政更是深得人心。由於階級矛盾的尖銳,當時經常有奴隸逃亡,貪得無厭的紂王便想方設法地四處招誘逃亡奴隸。結果這種短視行為導致商王室與其他方國的奴隸主結下仇怨,失去他們的支持。周文王針對這種情況,製訂了“亡荒閱”法律,積極搜索、捕捉逃亡奴隸,然後歸還原來所屬奴隸主。這一措施深受各國奴隸主的歡迎,從而使岐周更進一步爭取到其他各方國的大力支持,為以後奪取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1033年,周文王去世,臨終前叮囑兒子姬發不要猶豫,要抓住時機,果斷出擊。周武王繼位後繼續重用薑太公、周公、召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勵精圖治,國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繼續聯合各方國,孤立商王室。為了不動搖軍心、人心,姬發封鎖周文王去世消息,秘不發喪,仍然沿用周文王的年號,自己仍用太子自稱。第三年,周武王在孟津渡口舉行大型的閱兵儀式和軍事演習,這一盛會其實是伐商前的軍事準備和檢閱。結果竟然有八百諸侯聞訊趕來參加這一盛會。天下人心所向,由此可見一斑。諸侯們跟周武王說討伐商朝的時機已經到了,勸周武王乘機起兵討伐商紂。但周武王和薑太公商量後,認為商紂雖然政治腐敗,人心渙散,但軍事力量還比較強大,伐商時機還不成熟,便率兵回去。

又過了兩年,昏庸無道、暴虐不仁的紂王依然不思悔改,甚至變本加厲地搜刮民脂民膏,虐殺忠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政治更加腐敗,內外交困,已經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了。周武王和薑太公通過分析研究,認為滅商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他們遵照周文王臨終前所做的“時至而勿疑”的指示精神,於公元前1029年果斷出乒伐商。

伐商的周師浩浩蕩蕩,士氣高昂。但出師伊始並不順利,因為古人比較迷信,逢大事都要占卜,看預兆,結果剛剛出兵,就撞上太歲的方位,從迷信的觀點看來,是大凶。隊伍到了河南汜水這個地方,又遇到大水。來到懷城,又恰好土崩。走至共頭山,又碰到山崩。種種不祥之兆,使許多大臣很害怕,認為應該馬上退兵,另行擇日。但周武王決心已下,對即將到來的勝利充滿信心,認為這些所謂的凶兆並不可信,於是隊伍繼續前進。

到了商都朝哥郊外的牧野,聯合各方國的部隊,周武王在此舉行戰前動員大會。在會上,周武王意氣風發,先向將士們表示慰問,然後曆數商紂王五大罪狀:一是偏聽婦人的話;二是不敬祖宗神靈,忽視祭祀祖宗神靈的大事;三是遺棄同宗的長輩、兄弟,甚至加以殘殺;四是寵用小人、逃亡罪人;五是暴虐無道,殘害百姓。接著周武王自稱是奉天討伐商紂,是正義之師,以此進一步鼓舞士氣。最後又宣布紀律,要求將士們奮勇殺敵,嚴守軍紀。顯然,周武王的目標達到了,軍隊的士氣空前高漲。

麵對強敵,紂王匆忙調集軍隊,為了在數量上占據優勢,他還把大批奴隸和戰俘集中起來,做為軍隊前鋒。這樣匆匆湊集在一起,居然也有七十萬大軍,在數量上占據了絕對優勢。但是這樣一支胡亂湊成的軍隊絲毫沒有戰鬥力,更遑論這些奴隸和戰俘們根本沒有為紂王而戰的心思。因此一上戰場,他們馬上掉轉武器,反而成為周軍的前鋒。這樣,局勢馬上扭轉,周軍占據了絕對優勢,特別是有著高漲士氣,戰場上簡直成了戰鬥力非常強的周軍對戰鬥力低下的商軍的屠殺。牧野之戰,血流成河,異常慘烈,勝負已經分出。紂王眼看大勢已去,再也無力回天,於是便倉皇逃到平時作威作福、淫樂無度的鹿台放火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