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活不是苟活

——[中國]魯迅

……我自己,是什麼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以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麵是深淵、荊棘、狹穀、火坑,都由我自己負責。然而向青年說話可就難了,如果盲人瞎馬,引入危途,我就該得謀殺許多人命的罪孽。

所以,我終於還不想勸青年一同走我所走的路;我們的年齡,境遇,都不相同,思想的歸宿大概總不能一致的罷。但倘若一定要問我青年應當向怎樣的目標,那麼,我隻可以說出我為別人設計的話,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有敢來阻礙這三事者,無論是誰,我們都反抗他,撲滅他!

可是還得附加幾句話以免誤解,就是:我之所謂生存,並不是苟活;所謂溫飽,並不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

中國古來,一向是最注重於生存的,什麼“知命者不立於岩牆之下”,什麼“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什麼“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竟有父母願意兒子吸鴉片的,一吸,他就不至於到外麵去,有傾家蕩產之虞了。可是這一流人家,家業也決不能長保,因為這是苟活。苟活就是活不下去的初步,所以到後來,他就活不下去了。意圖生存,而太卑怯,結果就得死亡。以中國古訓中教人苟活的格言如此之多,而中國人偏多死亡,外族偏多侵入,結果適得其反,可見我們蔑棄古訓,是刻不容緩的了。這實在是無可奈何,因為我們要生活,而且不是苟活的緣故。

中國人雖然想了各種苟活的理想,可惜終於沒有實現。但我卻替他們發見了,你們大概知道的罷,就是北京的第一監獄。這監獄在宣武門外的空地裏,不怕鄰家的火災;每日兩餐,不慮凍餒;起居有宅,不會傷生;構造堅固,不會倒塌;禁卒管著,不會再犯罪;強盜是決不會來搶的。住在裏麵,何等安全,真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闕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

古訓所教的就是這樣的生活法,教人不要動。不動,失錯當然就較少了,但不活的岩石泥沙,失錯不是更少麼?我以為人類為向上,即發展起見,應該活動,活動而有若幹失錯,也不要緊。惟獨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盤失錯的。因為他掛了生活的招牌,其實卻引人到死路上去!

生活中的事情

——[美國]戴爾·卡耐基

我們生活裏的事情,大概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對的,隻有百分之十是錯的。如果我們要快樂,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集中精神在那百分之九十對的事情上,而不要理會那百分之十的錯誤。如果我們想要擔憂,想要難過,想要得胃潰瘍,我們隻要集中精神去想那百分之十的錯事,而不管那百分之九十的好事。

你很可能發現自己所擔心的事情,比起來實在是很微不足道,很不重要。

《格列佛遊記》的作者史維伏特,可以算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悲觀的一位。他為自己的出生感到很難過,所以他在生日那天一定要穿黑衣服,並絕食一天。可是,在他的絕望之中,這位英國文學史上有名的悲觀主義者,卻讚頌開心與快樂能帶給人健康的力量。“世界上最好的三位醫生是——節食、安靜和快樂”。

你和我,每一天每個小時,都能得到“快樂醫生”的免費服務,隻要我們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所擁有的那麼多令人難以置信的財富上——那些財富遠超過阿裏巴巴的珍寶。你願意把你的兩隻眼睛賣一億美金嗎?你肯把你的兩條腿賣多少錢呢?還有你的兩隻手,你的聽覺,你的家庭。把你所有的資產加在一起,你就會發現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決不會就此賣掉,即使把洛克菲勒、福特、摩根三個家族所有的黃金都加在一起也不賣。

可是我們能否欣賞這些呢?啊,不能的。就像叔本華說的:“我們很少想到我們已經擁有的,而總是想到我們所沒有的。”這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所造成的痛苦可能比曆史上所有的戰爭和疾病要多得多。

要得到快樂,算算你的得意事,而不要理會你的煩惱。

開始新的生活

——[美國]奧格·曼狄諾

今天,我開始新的生活。

今天,我爬出滿是失敗創傷的老繭。

今天,我重新來到這個世上,我出生在葡萄園中,園內的葡萄任人享用。

今天,我要從最高最密的藤上摘下智慧的果實,這葡萄藤是好幾代前的智者種下的。

今天,我要品嚐葡萄的美味,還要吞下每一顆成功的種子,讓新生命在我心裏萌芽。

我選擇的道路充滿機遇,也有辛酸與絕望。失敗的同伴數不勝數,疊在一起,比金字塔還高。

然而,我不會像他們一樣失敗,因為我手中持有航海圖,可以領我越過洶湧的大海,抵達夢中的彼岸。

失敗不再是我奮鬥的代價。它和痛苦都將從我的生命中消失。失敗和我,就像水火一樣,互不相容。我不再像過去一樣接受它們,我要在智慧的指引下,走出失敗的陰影,步入富足、健康、快樂的樂園,這些都超出了我以往的夢想。

我要是能長生不老,就可以學到一切,但我不能永生,所以,在有限的人生裏,我必須學會忍耐的藝術,因為大自然的行為一向是從容不迫的。造物主創造樹中之王——橄欖樹需要一百年的時間,而洋蔥經過短短的九個星期就會枯老。我不留戀從前那種洋蔥式的生活,我要成為萬樹之王——橄欖樹,成為現實生活中最偉大的推銷員。

怎麼可能?我既沒有淵博的知識,又沒有豐富的經驗,況且,我曾一度跌入愚昧與自憐的深淵。答案很簡單,我不會讓所謂的知識或者經驗妨礙我的行程。造物主已經賜予我足夠的知識和本能,這份天賦是其他生物望塵莫及的。經驗的價值往往被高估了,人老的時候開口講的多是糊塗話。

說實在的,經驗確實能教給我們很多東西,隻是這需要花費太長的時間。等到人們獲得智慧的時候,其價值已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減少了。結果往往是這樣,經驗豐富了,人也餘生無多。經驗和時尚有關,適合某一時代的行為,並不意味著在今天仍然行得通。

隻有原則是持久的,而我現在正擁有了這些原則。這些可以指引我走向成功的原則全寫在這幾張羊皮卷裏。它教我如何避免失敗,而不隻是獲得成功,因為成功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人們對於成功的定義,見仁見智,而失敗卻往往隻有一種解釋,即失敗就是一個人沒能達到他的人生目標,不論這些目標是什麼。

事實上,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分別,來自不同的習慣。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因此,我首先要做的便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全心全意去實行。

小時候,我常會感情用事,長大成人了,我要用良好的習慣代替一時的衝動。我的自由意誌屈服於多年養成的惡習,它們威脅著我的前途。我的行為受到品味、情感、偏見、欲望、愛、恐懼、環境和習慣的影響,其中最厲害的就是習慣。因此,如果我必須受習慣支配的話,那就讓我受好習慣的支配。那些壞習慣必須戒除,我要在新的田地裏播種好的種子。

我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全心全意去實行。

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要怎樣才能做到呢?靠這些羊皮卷就能做到。因為每一卷裏都寫著一個原則,可以摒除一項壞習慣,換取一個好習慣,使人進步,走向成功,這也是自然法則之一,隻有一種習慣才能抑製另一種習慣,所以,為了走好我選擇的道路,我必須養成一個好習慣。

每張羊皮卷用三十天的時間閱讀,然後再進入下一卷。

清晨即起,默默誦讀;午飯之後,再次默讀;夜晚睡前,高聲朗讀。

第二天的情形完全一樣。這樣重複三十天後,就可以打開下一卷了。每一卷都依照同樣的方法讀上三十天,久而久之,它們就成為一種習慣了。

這些習慣有什麼好處呢?這裏隱含著人類成功的秘訣。當我每天重複這些話的時候,它們成了我精神活動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們滲入我的心靈。那是個神秘的世界,永不靜止,創造夢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的行為。

當這些羊皮卷上的文字被我奇妙的心靈完全吸收之後,我每天都會充滿活力地醒來。我從來沒有這樣精力充沛過。我更有活力,更有熱情,要向世界挑戰的欲望克服了一切恐懼與不安。在這個充滿爭鬥和悲傷的世界裏,我竟然比以前更快活。

最後,我會發現自己有了應付一切情況的辦法。不久,這些辦法就能運用自如。因為,任何方法,隻要多練習,就會變得簡單易行。

經過多次重複,一種看似複雜的行為就變得輕而易舉,實行起來就會有無限的樂趣。有了樂趣,出於人之天性,我就更樂意常去實行。於是,一種好的習慣便誕生了。習慣成為自然。既是一種好的習慣,也是我的意願。

今天,我開始新的生活。

我鄭重地發誓,決不讓任何事情妨礙我新生命的成長。在閱讀這些羊皮卷的時候,我決不浪費一天的時間,因為時光一去不返,失去的日子是無法彌補的。我也決不打破每天閱讀的習慣。事實上,每天在這些新習慣上花費少許時間,相對於可能獲得的快樂與成功而言隻是微不足道的代價。

當我閱讀羊皮卷中的字句時,決不能因為文字的精練而忽視內容的深沉。一瓶葡萄美酒需要千百顆果子釀製而成,果皮和渣子拋給了小鳥。葡萄的智慧代代相傳,有些被過濾,有些被淘汰,隨風飄逝。隻有純正的真理才是永恒的,它們就精練在我要閱讀的文字中。我要依照指示,決不浪費,種下成功的種子。

今天,我的老繭化為塵埃。我在人群中昂首闊步,不會有人認出我來,因為我不再是過去的自己,我已擁有新的生命。

生活,就是追求力量

——[美國]愛默生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仍不無遺憾地發現,我們仍無法為一個人所可能具有的才能開列一張清單,而我們所能做的隻是把一個人的見解奉為金科玉律。又有誰能夠為一個人的影響力劃定一條界線呢?有那麼一些人,他們能夠把整個民族吸引到身旁,並且引導著人類的生活。然而,他們並沒有什麼特異功能,他們所憑借的隻是自身和他的民族之間相互吸引的感應力而已。

在人世間,假如說人的心靈能夠與自然形影相隨的話,換句話說,就是人心和自然之間真有某種神秘的聯係的話,那麼,也許有些人身上的確蘊藏著無比巨大的磁力,以此他可以牽引物質和自然的力量,而且無論他們在什麼地方顯身,各種各樣神奇的力量都會自然而然地在他們周圍凝聚、運轉。

什麼是生活?生活就是對力量的追求。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浸透了空間的角角落落,也彌漫了時間的時時刻刻。每個瞬間,每條罅隙,它都無所不在。所以,真誠的追求戰無不勝,哪裏有付出,哪裏就有收獲,這就是生活的真理。

因此,我們應該時刻告誡自己,珍視事件和財物,而不是把它們視為炫耀的裝飾品,也不要把它們視為品德的絆腳石,它們不過是一堆有待開發的礦物質,我們確實在這裏麵找到了力量——一種美妙的礦物質。

如果事件、財物和身體的呼吸,可以把他們的價值物化為力量,灌輸到人的身體之中,那麼,毫無疑問人們會像捕著魚後拋棄魚網一樣放棄具體的事件、財物和呼吸。這和人們得到了長生不老的仙丹之後,就能夠把那些仙丹從中蒸餾而出的廣闊花園加以拋棄一樣。集求知的智慧和行動的勇氣於一身的品德高尚的人士,是大自然追求的最高目標,而所有這一切,這一切地質學和天文學所薈萃的精神之花,就是對意誌的孕育和培養。

眾所周知,所有成功者都在一件事情上有比較相同的見解,他們都是因果論的忠實篤信者。他們相信,事物絕非偶然的產物,當然了,更不是僥幸發展的結果;相反,他們堅信事物在自然規律的運動下有條不紊地發展。他們確信在聯結著事物起源和終結的因果鏈上,決不會有任何一個薄弱的或者破裂的環節,一切都是牢不可破的。

所有寶貴的心靈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相信因果關係,或者說,相信即使是一件極細小瑣碎的事情也與生活的原則密切相關。他們相信後果,相信報應,或者說他們相信善良的花朵不會結出惡劣的果實,而惡劣的花朵也絕對不會結出善良的果實。

勤奮者所流的每一滴汗水都是這種信念的具體體現。最勇敢的人,也最相信法則的張力。所向披靡的波拿巴曾經說過:“所有偉大的首領都是依靠順應技巧的規則,靠著使自己的努力適應於障礙,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