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誠然,《奧斯維辛骷髏俱樂部》是一部虛構作品,但它所針對的卻是人類曆史上最嚴重的反人類罪行。漢斯·弗蘭克,這位二戰時期德國駐波蘭占領區總督曾經說過:“猶太人是必須要完全滅絕的種族。”
在所有死亡營中,奧斯維辛在種族滅絕行動當中,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在奧斯維辛作為集中和死亡營建立的四年半時間裏,這裏共死去了大約一百一十萬人,其中大部分是歐洲各地運來的猶太人。
奧斯維辛——營地
奧斯維辛最初是按照集中營來規劃的。所謂集中營,是指能夠將納粹德國的敵人從公眾視野當中剔除並集中管理的機構。納粹德國的敵人包括政治上的敵人(主要是共產主義者)、同性戀、吉普賽人、耶和華見證人和猶太人。
德國本土的集中營(比如達豪集中營和薩克森豪森集中營),以及與其相關的管理運營規則,很早便已建立起來了。在那裏,囚犯們受到粗暴對待,有時甚至還會被隨意懲罰,他們的生存條件十分艱苦:食物配給嚴重不足,毫無人性的強製重體力勞動——當黨衛軍上尉魯道夫·霍斯被任命為奧斯維辛集中營第一任總指揮官時,這也是上級希望霍斯能夠同樣做到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是德軍在新占領地區(西裏西亞)建立起來的第一座集中營,霍斯抵達奧斯維辛的時間是1940年4月30日。
作為在波蘭一個廢棄兵營上建立起來的勞動徒刑營地,一開始就諸事不順。廢棄的營地建築十分殘舊,蟲蟻成災,霍斯能夠拿來建立集中營的資源又十分有限。不過,事實證明,選擇霍斯作為總指揮官是一個十分英明的決策。他足智多謀、工作努力,全身心地奉獻到自己的任務當中。
因為奧斯維辛所轄的營地數量逐步增加,第一個建立的營地被重命名為奧斯維辛I,主營地。最終,奧斯維辛一共建成了三個主營地:奧斯維辛I,奧斯維辛II彼爾肯瑙和奧斯維辛III莫洛維茨。
在奧斯維辛逐步發展為勞工營和死亡營(這就不像在波蘭的其他地方,比如切爾姆諾、索比堡和特雷布林卡,是完完全全的滅絕營)。1941年夏末,當霍斯因故離開集中營時,他的代理人,弗裏茨斯,進行了一次實驗——用Zyklon Blausure(德語,環氰酸類化合物,中譯為齊克隆B)這種之前一直用來噴殺害蟲的農藥,殺死蘇聯戰俘。霍斯回來之後,弗裏茨斯演示了這種全新的殺戮方式,得到了霍斯的由衷稱讚。霍斯隨後在日記中寫道:找到這種方法使我感到如釋重負,因為它使“血浴”成為了可能。從那時起,一直到1942年夏天,霍斯在彼爾肯瑙組織修建了第一座用來大規模屠殺的毒氣室。
在這一時期,德國工業巨頭IG法本提議在西裏西亞修建一座工廠,以當地開采的低等級煤炭為原料,用提煉合成的方式生產橡膠和原油。工廠將會是奧斯維辛綜合體當中的一個部分,直接使用營地內的奴隸勞工來建造。工廠相關的部分被命名為奧斯維辛III莫洛維茨。鍾表匠的故事,就是在這裏展開的。
奧斯維辛作為集中營的生命,終結在1945年1月。1月18日,紅軍離營地隻有幾英裏遠了,黨衛軍強迫大約六萬名他們認為可以行軍的囚犯,在極端惡劣的天氣情況下,跟他們一道向西撤離——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死亡行軍”。囚犯們早就因為極度匱乏的食物配給而變得虛弱不堪,而且,身上僅穿著單薄的囚衣,還有營地統一配發的木屐。上千人在行軍中死掉了,有些直接暈倒在地,被活活凍死,有些因為掉隊而被就地槍斃。當蘇聯士兵於1月27日到達營地之後,他們發現了八千名被遺棄下來的囚犯:近六千人在彼爾肯瑙,主營地一千餘人,莫洛維茨大約六百人。在莫洛維茨的幸存者當中,有普裏莫·萊維(意大利國寶級作家,化學家)。事實上,黨衛軍地區指揮官、海德裏希·施馬烏瑟上將曾經下令:因為身體太弱而不能參與撤離行動的囚犯,應該被就地槍決。但是,因為蘇聯人推進的速度實在太快,令集中營內的黨衛軍倍感焦慮,最後,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他們決定直接放棄剩下來的囚犯——他們認為,因為疾病或者饑餓,這些囚犯無論如何都會死掉,不需要浪費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