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丁狗來了(1)(1 / 2)

澳大利亞大陸北部一般被稱作卡普裏柯尼亞,盡管它的開發比南方各州要晚得多,但它非官方的早期史比其他各州史甚至還要血跡斑斑。第一個原因可能是,拓荒者們已經獲得了征服南方土著人的經驗,因此不耐煩再在那些他們知道下定決心不肯接納任何移民的土著人身上浪費時間了。另一個原因是,北方的土著人比南方的多,也比南方的更仇視白人,因為他們習慣了抵抗經常來自附近東印度群島的入侵者。第三個原因是,拓荒者們在建立永久拓居地時遇到了困難,不得不幾次三番地放棄用屠殺贏得的土地,同時又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而再開殺戒。盡管土著人對他們相當敵視,但他們放棄土地卻並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是因為氣候惡劣,盡管那些建造帝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裝備有先進的武器,而且堅信他們的行為和目的是正當合理的,但他們卻無法經受得住這樣的氣候。

卡普裏柯尼亞的第一個白人拓居地建在背叛海灣——該地後易名為新威斯敏斯特——可以說它是在沿岸最富饒、最宜人的部分和卡拉皮魯阿部落一半人的白骨堆上建立起來的。正是由於卡拉皮魯阿人覺得他們的入侵是不可饒恕的,所以才為該地選擇了背叛海灣這個名字。該部落的人在被火器打退了幾次之後,裝著手無寸鐵、誠心投降的樣子,麵帶微笑走上前去,但卻用大腳趾在地上拖著長矛。結果卻是一場浩劫。卡拉皮魯阿人被趕進鄰居的領地,最後都被鄰居斬盡殺絕了。因為各部落通常生活在嚴格的與世隔絕的狀態中,除非有戰事,否則很少打破這種狀態。盡管他們都是原始人,但他們視其地權為神聖不可侵犯。

當新威斯敏斯特第三次被雨季洪水橫掃進銀海時,拓荒者們把這個地方扔給了鱷魚、澳洲鸛和絨毛梭子蟹,找更好的拓居地去了。接下來,他們在後來被稱作卡羅琳河河口處的普林斯湯鎮建立了拓居點。在雨季,河水又把他們趕到了光禿禿的小山包上,到了嚴酷的旱季,由於缺水人類是無法生存的。後來,又在布利塔尼亞和勒洛伊港兩地建立了拓居地。所有這些拓居地最後都被掃進了銀海。雨季始於頭年十一月,慢慢發展到次年夏至,一般持續五個月,從夏至一直肆虐到秋分,在此期間,沿海岸這類肥沃的地方降雨量超過2000毫米,每一場雨都有50~200毫米。由於所有這些肥沃的地方地勢都很低,因此顯而易見人們是不可能在那兒永久定居下來的。事實上,正如第一批拓荒者所看到的那樣,這整個一大片廣袤的區域似乎永遠也沒有長性,不是在雨季變成一灘沼澤,就是在旱季曬成一片焦土。在正常旱季的七個月中,不下一滴雨,也很少有一片雲。炙烈的陽光和灼熱的風很快就把上天大方賜予的水分烤幹了。

看起來,這片土地本身除了對上帝賜予它的無憂無慮的遊牧民族以外,好像對任何人都抱有敵意。一個名叫布裏丁斯·威爾莫特的人又在此建了一個點,後來叫佐迪亞克港鎮,它是永久矗立在長長海岸線上具有規模的惟一拓居地,實際上是在這整個廣袤區域建立起來的惟一可稱作市鎮的拓居地。卡普裏柯尼亞占地約為五十萬平方英裏。(1平方英裏=2.59平方公裏——譯注)。威爾莫特所建的這個點地勢很高,氣候宜人但土地並不肥沃,該地年降雨量大約隻有1000毫米。此地凸出如岬,處於一個規模較大的通航海港,並與後來被稱作威爾莫特高原的地方直接相連,那是一段直通內地的寬闊高地。高原上發現金礦時,佐迪亞克港就成了一座市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