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經(共11穴,常用9穴,):
中府,肺經募穴,胸骨正中線旁開6寸,第1肋間隙中,主治咳嗽、氣喘、胸痛、肩背痛、咽喉痛、腹痛、嘔吐、浮腫。
尺澤,肺經所入為“合”,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主治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腫痛、腹脹、吐瀉、胸膜炎、丹毒、肘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孔最,肺經郤穴,太淵穴與尺澤穴,連線上7寸,腕橫紋上7寸處,主治肘臂痛、麻木、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腫痛、失音、痔瘡、肋間神經痛。
列缺,肺經絡穴,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主治橈神經麻痹、腕關節痛、感冒、神經性頭痛、麵神經麻痹、落枕、蕁麻疹、無脈症、尿血、咳喘、咽痛。
太淵,肺經原穴,掌後第1橫紋上,橈動脈橈側凹陷中,主治感冒、咳嗽、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結核、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無脈症、腕關節痛。
魚際,肺經所溜為“滎”,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主治支氣管炎、肺炎、咽喉腫痛、心悸、乳腺炎、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
少商,肺經所出為“井”,拇指橈側,距爪甲角約1分處,主治咳喘、咽痛、鼻衄、中暑嘔吐、熱病、小兒抽搐、肺炎、腮腺炎、感冒、精神分裂症、中風昏迷。
大腸經(共20穴,常用16穴,):
商陽,大腸經所出為“井”,食指橈側,距爪角約1分的爪甲根處,主治食指麻木、腮腺炎、咽喉腫痛、口腔炎、急性胃腸炎、下齒痛、耳鳴耳聾、昏厥、中風昏迷。
合穀,大腸經原穴,手背部第2掌骨橈側緣的中點,主治手指屈伸不利、頭痛、眩暈、鼻竇炎、耳聾、牙痛、腮腺炎、咳嗽、臂痛、胃脘痛、便秘、痢疾、無汗、皮膚瘙癢、蕁麻疹、小兒抽風、牙關緊閉等。
偏曆,大腸經絡穴,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陽溪穴,上3寸處,主治肩臂肘腕疼痛、鼻衄、耳聾、麵神經麻痹、喉痛、目赤、前臂神經痛。
溫溜,大腸經郤穴,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陽溪穴,上5寸處,主治上臂不遂、腕臂痛、頭痛、麵腫、鼻衄、口舌腫痛、咽喉腫痛、肩背痛、腸鳴腹痛、麵神經痛、癲癇。
曲池,大腸經所入為“合”,肘橫紋橈側端稍外方凹陷中,主治手臂腫、上肢不遂、咽喉腫痛、牙痛、腹痛、吐瀉、痢疾、蕁麻疹、熱病、胸中煩悶、高血壓、月經不調、肩肘關節痛、流行性感冒、胸膜炎、甲狀腺腫大。
迎香,手、足陽明經交會穴,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處,主治鼻塞、嗅覺減退或喪失、鼻衄、鼻淵、鼻竇炎、鼻息肉、麵癢、麵浮腫、麵神經麻痹、麵肌痙攣。
天樞,大腸經募穴,臍旁2寸,主治繞臍腹痛、腹脹腸鳴、腸癰、痢疾、吐瀉、腸麻痹、消化不良、痛經、月經不調、疝氣、水腫、高言誑語。
胃經(共45穴,常用30穴,):
足三裏,足陽明經所入為“合”,外側膝眼直下3寸,距脛骨前脊1橫指處,主治膝脛酸痛、下肢不遂、腳氣、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胰腺炎、肝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腸炎、痢疾、闌尾炎、便秘、水腫、休克、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癲癇、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動脈硬化、哮喘、坐骨神經痛、乳腺炎、頭暈、耳鳴、鼻疾、心悸、氣短、中風、產後血暈、體虛羸瘦。
豐隆,足陽明經絡穴,從外踝前緣平齊外踝尖處,到外膝眼連線的1/2處,主治下肢酸痛、痿痹、痰多、胸痛、哮喘、頭痛、頭暈、咽喉腫痛、大便難、癲狂、神經衰弱、高血壓、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腓腸肌痙攣。
內庭,足陽明經所溜為“滎”,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主治足背腫痛、牙痛、口歪、咽喉腫痛、鼻衄、腹痛腹脹、瀉泄、痢疾、熱病、急慢性胃腸炎、牙齦炎、趾蹠關節痛。
厲兌,足陽明經所出為“經”,第2趾外側,距爪甲角約0.1寸的甲根處,主治足痛、足脛寒冷、麵腫、口歪、牙痛、鼻衄、鼻流黃涕、胸腹脹滿、熱病、癲狂、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消化不良、齒齦炎、扁桃體炎。
脾經(共21穴,常用11穴,):
隱白,足太陰經所出為“井”,足大趾內側距爪甲角約0.1寸的爪甲角根處,主治足趾痛、月經過時不止、崩漏、吐血、尿血、便血、癲狂、多夢、心煩善悲、心痛、昏厥、腹脹、胸滿、咳喘、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急性腸炎、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休克。
太白,足太陰經所注為“輸”脾經原穴,第1趾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主治胃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痔漏、腳氣、體重節痛。
公孫,足太陰經絡穴,第1蹠骨底之前下緣凹陷中,赤白肉際處,主治足痛、足腫、胃疼、嘔吐、飲食不化、腸鳴腹脹、腹痛、痢疾、瀉泄、多飲、水腫、便血、心煩失眠、食欲不振、神經性嘔吐、胃腸炎、腹水。
商丘,足太陰經所行為“經”內踝前下方凹陷處,主治足踝痛、腹脹、腸鳴、瀉泄、消化不良、便秘、黃疸、癲狂、小兒抽搐、咳嗽、痔瘡、神經性嘔吐、胃腸炎、腓腸肌痙攣。
三陰交,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處,主治足痿痹痛、腳氣、脾胃虛弱、腸鳴腹脹、瀉泄、消化不良、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經閉、產後血暈、小便不利、遺尿、失眠、子宮脫垂、陽萎、遺精、疝氣、陰莖痛、睾丸縮腹、難產、神經性皮炎、濕疹、蕁麻疹、高血壓、胃腸炎、痢疾、功能性子宮出血、性功能減退、神經衰弱、下肢神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