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終究會屬於那些堅持不懈,努力抗爭的人們的,英美兩國的戰場局麵,終於由法國軍艦的出現有了巨大的改變。
最後,富蘭克林終於以他在外交方麵超乎尋常的突出才能又從法國爭取了60萬英鎊的軍費援助。
法國軍艦的加入,致使英軍戰敗的次數一天天地增加了。英國政府見眼前的狀況已經是無法逆轉了,和解的議題又一次被提了出來。
1782年,交戰雙方正式舉行了和平談判,英國政府做出了很大的讓步:承認獨立的美國,隻是並不讚成法國附加提出的關於領土糾紛的讓步。
英國人承認了美國人民的獨立,富蘭克林當然是高興萬分的,在許多人看來,富蘭克林一定馬上就會順利簽下和平條約的。
但是,富蘭克林不愧為一個正人君子,此刻,他雖然為自己的目的達到了而高興,但他卻不願因此而不顧曾經為了美國獨立戰爭付出了一切的同盟軍——法國。他再一次拒絕了和談,要求英美法三國再次走到一起,一定使三方的利益都有所收獲,才能最終簽字。
為了這個和平協議,富蘭克林幾乎熬盡了他最後一點心血,等到和平協議最終於1783年正式簽訂的時候,富蘭克林為此已積勞成疾。
1784年,英美和平條約正式簽署完畢了,富蘭克林的外交使命從此結束了,在巴黎呆了近7年之久的他終於回到了費城。
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內閣選舉中,他被選舉為議長,對於這一職務,富蘭克林卻推辭了。
可是,他的聲望已深深植根於每一個民眾的內心中,人民相信他,沒有什麼能夠超越過他那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美國人民需要他。由於他的身體和精力已大不如從前,議會也深深地體諒了這一點,如果不是什麼重大事情,他不再頻繁地出席各種會議,一點平常性的事務,都是由他的助手們完成的,操勞了一生的老人,終於可以好好在家裏呆幾天了。
沒有走出家門,並不是說富蘭克林什麼都不做了。他一生不能丟掉的就是他視若生命的書,隻要他一息尚存,他就得看書,看了書,他還會把那些讀後心得及不同的意見,付諸於筆端,通過書信與朋友們暢談自己的獨特見解。
1787年,合眾國正式成立了,決定在費城召開憲法的製定會議。
一個全國性憲法的製定,本是大勢所趨,更符合曆史發展的趨勢。可是,製憲的過程也是非常艱難的,各個獨立州,總是從自己的實際利益出發,這樣一來,很難達成統一的協定。
這次會議上,富蘭克林見到了一直很被他欣賞的戰爭總司令華盛頓,雖然兩個人隻是見過幾次麵,有過幾次匆匆的交談,但是華盛頓的果敢和膽識,很是讓富蘭克林念念不忘。
此時的富蘭克林知道,自己的年齡,實在是不能再擔起什麼大任了,於是在這次會議上,他力舉華盛頓為總議會議長,正式放下了身上的重擔。
此次製憲會議,比起當初的英美合談,有過之而無不及。各州為了自己的利害關係,始終不能找到一個共同的認可點,已經81歲高齡的富蘭克林,為了製憲的順利進行,又一次奔走在費城的街頭,這恐怕也是他在政治舞台上最後的一次拚搏了。
起初,各州都是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富蘭克林不得不憑借自己的影響力,一個一個州去做工作,講明其中的利害關係。
富蘭克林為製憲可謂費盡了口舌,當最後一個州的代表在製憲協議上簽了字後,他才長長地鬆了一口氣。恐怕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是他最後為自己的國家作出的最正確的抉擇。
1790年4月17日,這位不知疲倦的老人與世長辭了,享年84歲,美國人民懷著深切的悼念之情,為他致哀達1月之久。他出身於下層社會,來自於民間,一直與勞動人民戰鬥在一起,他始終以一名普通印刷工的出身而自豪,在他的墓誌銘上,僅刻著這樣一行字:印刷工富蘭克林。
作為一名科學家始終遵循科學造福人類的原則,揭開了雷電的秘密;作為政治家,為了美國人民的獨立和自由,他所建的卓越功勳與日月同在。
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說道:科學的迅猛發展使我有時感到很是遺憾我出生得太早了,我們人類的將來,將會發展到一個怎樣的高度,那是無法設想的,也是沒有限度的。李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