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返回肯辛頓後,他的病情開始惡化。當醫生來看他時,他的病情已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
3月15日,疼痛出乎意料地減輕了許多,牛頓感覺稍稍舒服了點。18日早晨,他竟然能坐在床上看報紙了,還和醫生聊了很久,精神狀態相當好。
但是,就在當天晚上,他變得神誌不清了,他虛弱的身體安靜地躺在那兒,一動不動。
1727年3月20日淩晨一點一刻,伊薩克·牛頓在睡夢中安然死去,享年85歲。
在生命的彌留之際,牛頓留下了那段不朽的警語:
“我隻不過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童,時不時發現更光滑的一塊卵石,或者更美麗的貝殼,我為此興奮不已。但是,展現在我麵前的卻是浩瀚的真理之海,我的發現是多麼地微不足道啊!”
牛頓的葬禮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隆重舉行。成千上萬的普通市民、皇宮貴族為他哭泣,他們湧上了街頭、湧向教堂。
時逢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英國考察,他親眼目睹了這感人的一幕。在他的日記中記載著:
“我看到英國人悼念牛頓就像悼念一位造福於民的國王。”
“我看到英國的大人物們都爭著抬牛頓的靈柩。”
伏爾泰也禁不住虔誠地從牛頓的桂冠上摘下一片葉子,作為永久珍藏的紀念。
牛頓的遺體被葬在西敏寺,那裏是英國埋葬有豐功偉績的英雄的地方。
4年後,一座雄偉的巴羅克式的紀念碑在此處高高聳起。紀念碑上一組浮雕,展現了牛頓不平凡的成就:
“一個拿著三棱鏡,一個握著反射式望遠鏡,第三個則正在用秤來稱太陽和九大行星。”
“第四個在火爐旁忙著煉金,還有兩個在裝新鑄的銀幣。”
最後一幅畫是:
“牛頓的胳膊放在他的幾部著作上,有兩個青年站在他麵前,手上托著太陽係圖譜和收斂級數的卷軸。”
牛頓的偉大成就有目共睹,他為人類開辟了新的天地。可以說牛頓奉獻給人類的,是從真理的海洋中撈取的一粒珍珠,他的發現為我們今天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諾貝爾
艱難歲月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1801年出生於瑞典的一個港口城市。他是一位稟賦聰明而且勤奮刻苦的人,在機械、建築、化學等多方麵都頗有建樹。由於偶然的機會,伊曼紐爾開始在實驗室裏研究炸藥。
諾貝爾的母親卡羅琳·安德裏特,出身於瑞典北部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她溫良賢淑,具有出眾的智慧和精力,同時,她講求實際、樂觀開朗、謙虛寬容,因此,她使人親近、令人信任,不僅是位好妻子好母親,而且也是大家的好朋友。
伊曼紐爾和卡羅琳有著公認的長達45年的美滿婚姻。正是他們——智慧的父親和慈愛的母親,給了小諾貝爾一生受益不盡的優良品質:聰明、勤奮、博愛。
1833年10月21日,阿爾弗雷德·柏恩哈·諾貝爾誕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但同時父親的工廠因莫明大火被燒毀。
喜得貴子解除了父親心中不少的煩惱,看到這個身體虛弱卻有著一雙聰慧大眼睛的嬰兒,父親伊曼紐爾心中又燃起了新的希望。於是,他繼續辛勤地研究炸藥,直到有一天,出了一件改變伊曼紐爾一生的事情。
那天早晨,“轟!”一聲爆炸的巨響震得房屋搖晃,門窗格格作響。原來是伊曼紐爾在後院的實驗室裏在做小實驗。
鄰居們七嘴八舌地嚷起來,一致認為伊曼紐爾不能拿大家的性命與安全開玩笑,他們要求伊曼紐爾另覓別處去進行他的瘋狂實驗。
事情平息之後,伊曼紐爾覺得在瑞典是不能再呆下去了。可到哪裏去安身和發展呢?他記得有一次,俄國商業代表團訪問瑞典時,他們的團長哈爾特曼博士曾鼓勵過他的研究,並打算支持他。於是,伊曼紐爾遠赴俄國闖天下去了。這一年,諾貝爾才3歲多。
父親遠赴俄國後,母親帶著3個孩子艱難地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