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信仰不倒永垂青史
在柏林,愛因斯坦已經預感到,此處的形勢將對自己大大不利。民族激近主義的狹隘,引發了一次次反猶太主義的運動,最後竟然以此為由發展到了反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抹殺了他的一切科學成就,這一切深深刺傷了愛因斯坦的心。
早在布拉格時期,愛因斯坦認識的猶太學者,就曾勸他加入猶太民族主義運動中去,但被他斷然拒絕了,可是當他在柏林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攻擊時,他的思想深處有了很大的變動。猶太民族為什麼要受到如此不平等的待遇呢?難道我們的孩子生來就要受到那些不平等的待遇嗎?
從此以後,愛因斯坦積極支持猶太複國主義的主張,參加他們的一些活動,並利用自己在學術界的威望,幫助組織做一些實際的工作。
在柏林每一天的生存,都使愛因斯坦對於爭取猶太複國的願望更加強烈,以前他一直以為,人的皮膚和民族是不分貴賤的,隻要你有頭腦,人人都是平等的。可是現實生活讓他看到,盡管許多猶太人在學術界、藝術界等領域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但是整個猶太民族卻是不幸的,而自己恰恰是他們中的一員。
在愛因斯坦給朋友們的信中我們會發現,他對於猶太人的命運越來越關心了,對於複國運動,他也越來越支持了。
“我關心整個世界,但我更關心自己的民族的命運。”
“一個民族如果不能擁有自己的國家主權就會永遠受人壓迫。”
“我反對民族主義,但我卻讚成猶太複國運動。”
1921年的春天,猶太複國運動的領袖魏茨曼教授準備去美國,希望從那裏的猶太商人中籌備資金,建立希伯萊大學,因為考慮到愛因斯坦的影響力,此次旅行,他特意邀請愛因斯坦同行。
當時,愛因斯坦本來已經有了去往萊頓的計劃,但是為了支持建立希伯萊大學的建設,籌措到必要的經費,他還是去往美國了。
當新聞記者們采訪他時,向他問起他來美國的目的時,愛因斯坦毫不猶豫地說道:“我來美國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講學,把我的相對論告訴每一個想知道它的人;第二個目的就是要號召美國人民,獻出他們的愛心,支持希伯萊大學的建設,為工程捐款。”
“博士,您是個科學家,您的任務除了科學研究,還要籌資嗎?”一個美國記者提出了這個尖銳的問題。
“一個再偉大的科學家,他也應該有愛心,希伯萊大學的建成,就是猶太民族未來的希望。我覺得它與我的科學研究是一樣重要的。”
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愛因斯坦的美國之行沒有白費,他們在美國籌集到了可觀的資助,高興地回國了。1924年,愛因斯坦加入了“柏林猶太人大會”,對於民族複興的渴望,使他寫了許多文章,對於猶太人的過去、未來、痛苦、希望作出了廣泛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