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抵抗者——拚合黑土地上的曆史碎片(3 / 3)

割斷滿洲共產黨和延安的聯係,符合日本人的利益、蘇聯人的利益、王明的利益,唯獨不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這次奉天特委被破壞事件,正是滿洲省委和中央被割裂的開始,而且一上來就是狠狠一刀。

為此,薩在進一步考證後,給不馬先生回文如下——

您提供的背景資料和人員名單,對這張照片的解讀太有幫助了。根據您的名單,我把照片對比度調到極限,發現大部分人員的名字都可以對上了。

前排右側起,當為張靄風,關天星,崔運河(可識別崔字,故此推斷),張俊芝(臉上有傷的),中排右起為李丕文,柳順春,張子和,黃哲煥(叛徒),尹昌燮(可識別尹字和燮字),最左邊一人無法確定,推測為李鎬軍。也可能是您提到了名字,但不在十人被捕名單中的張適(但也有一種可能張適和張子和是一個人,子和為其字,這純粹是我的推測了)。

不過,我也懷疑張適沒有在這次大逮捕中被捕,據我看到的資料,他是在1933年10月,而不是1932年被捕的,1933年五月在哈爾濱還領導過工運活動。想來,這種從廣州起義中輾轉脫難的人物,要抓他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張適1946年遇難後,1957年才被追認為烈士,世間有些晚。我猜測是他1942年出獄到抗戰勝利後找到組織之間的曆史需要甄別的原因,實際上,張適是1942年借偽滿“建國十周年”大赦巧妙地從監獄脫身的,不過,偽滿對於所謂“大赦”的政治犯多采取嚴密的監視措施,張無法繼續活動當也不奇怪。

您寫的文章中,頗有一些值得一談的點。

比如,奉天特委被破壞,是因為“飛行集會”。對這個“飛行集會”,看過《夜幕下的哈爾濱》或聽過這部評書的朋友都不會陌生。《夜》劇痛陳了“飛行集會”的危害,但曆史上真實的“飛行集會”造成的損失更大。所謂“飛行集會”純粹出於追求場麵的“麵子工程”,實際上,在力量不足的情況下造成了大批地下人員的暴露。同時,它既沒有真正的殺敵成果,對教育群眾也多有負麵效應——“飛行集會”是散發傳單和演說為主的,沒有對敵人的武裝進攻,所以沒有殺敵成果,而當時地下組織力量弱小,無法保障參加人員的安全,於是今天你在鬧市演講,激勵群眾,明天你就被憲兵隊抓住遊街,這樣的宣傳效果無疑適得其反。

再比如,根據當時親曆者的回憶,第一次滿洲省委被破壞的時候,省委書記張應龍當了叛徒,供出大量情報。宣傳部長趙毅敏卻堅貞不屈,咬牙不供,他的夫人淩莎也堅強地頂住了敵人的嚴刑拷打。

結果,敵人認為趙和淩沒有什麼價值,隻把他們關了起來,兩人後均經組織營救出獄,趙後一度擔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淩莎為北京師範學院院長。

而日軍認為張應龍還有很多沒說的,於是越發加以酷刑。供得越多,打得越狠,最後活活把他弄死了。死的時候據說張已經被打得精神失常。

您看這叛徒當的……

關於這批抵抗者後來的情況,可以證實的是,李丕文經過艱苦的鬥爭,最後終於活著走出了敵偽的監獄。至少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依然健在,應當已經是九旬老人了。原滿洲省委宣傳部長趙毅敏2001年曾經談到李丕文,說他幾年前曾撰《難忘的歲月》一文憶及在看守所的生活。

李丕文,又名李維周原名李顯謀,遼中縣滿都戶鎮官糧窖村人,生於1902年,1927年經任國楨介紹入黨。1928年擔任台安縣縣委書記。曾在遼中縣利用教師身份長期做地下活動。

他在遼中縣文史資料第三集中曾有文章談到自己的經曆。李丕文回憶自己是在遼寧省女一中被捕的,當時公開身份是教員。由於當時日本憲兵隊對於共產黨的偵緝工作還沒有完全展開,這個案子被送交偽奉天高等法院審理,審判官讓李丕文辨認共產黨員名單,李說:“遼中師中有五百名學生,我每天隻知備課上課,不認識。”盡管日方嚴刑拷問,但李始終未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1934年初李被取消共產黨嫌疑釋放。此後李和台遼縣委取得聯係,重新開始工作。4月,台遼縣委被破壞,李避開搜索逃到北平。離休前任遼寧省政協副秘書長。

另外,在查找資料時發現,這次日方的大搜捕,奉天特委依然有李晨笛曾警覺並脫險。說明當時地下組織還是比較有生命力的。

為了感謝您的幫助,提供一張也是在日本發現的珍貴照片——

根據日軍記載,這張照片拍攝於1938年10月27日的戰鬥中。日軍此時正向通化攻擊前進,在龍崗山隘口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在畫麵左方的,就是一名戰鬥到最後一刻直到犧牲的中國戰士。可以看到這名戰士打著當時中國兵典型的綁腿,遺體已經被搜過身,而戰鬥還在繼續。

這應該是唐聚五所部遼寧民眾自衛軍的武裝。我想,由於當時的政局混亂,他們既沒有可能被追認為烈士,也不會出現在任何政府的花名冊上,他們的家屬,也不可能享受到撫恤的待遇吧。他們可以算是真正的無名戰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