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淞滬上空的鷹(1 / 3)

導讀:一架轟炸機被日軍擊落,引出周庭芳“空手入白刃”的佳話。

淞滬之戰是一場史詩,與一位朋友談起這場戰役,不料意外發現這位朋友的長輩當時正在當地的寶山縣任職,曾積極參與組織當地民眾進行救亡的工作,在曆史上寫下了他的名字,其家甚至還保留了少量當時的報刊文件等材料。

這可是個意外的發現。大陸版的中學曆史教科書曾經幾經修訂,對國民黨軍的抵抗,最早的描述就是謝晉元團長大戰四行倉庫和姚子青營長所部死守寶山。

經過交談和對資料的了解才發現,原來,當時寶山,範圍遠不止一個寶山城。月浦、楊行、大場,甚至“血肉磨坊”羅店,這些淞滬抗戰中頗有名氣的地點,都在當時的寶山縣境內。我們談起寶山的抗戰,並沒有想到後來會談到一架淞滬戰場的中國空軍。

寶山這個縣,幾乎可以說是淞滬抗戰中打得最為慘烈的一個縣。

姚子青營死守寶山,的確是值得寫進曆史書中的。關於姚子青營長的殉國,有種種的描述,但大體是文學性的內容而已。因為,他這一個營五百餘人,隻有一個士兵最後活著離開了寶山,而他離開的時候,姚營長還在組織最後的抵抗。就是這個回來報告全營犧牲經過的士兵,還因為脫離戰場,在報告完後足足挨了二十軍棍!

打的人流淚,被打的人毫無怨言。

當時的中國軍隊,無論是屬於哪個黨派的,都有和日軍拚死一搏的決心和勇氣。

即便是老百姓,紛紛組織起來支援抗戰。比如楊行鎮,當地人組織了類似誌願者的團隊叫做保衛團,以小商人和工人為主,維持公共秩序、搶救傷員等,成員都是當地的青年子弟。

9月7日,寶山城陷落,日軍隨即進攻楊行。隨著前線形勢越來越緊張,駐軍511旅旅長秦霖少將自知血戰難免,向我這位朋友先人所在的部門要求當地民眾支前。這時,保衛團主動站出來表示不要拉夫,由他們來擔任支前工作。

在楊行的第五次爭奪戰中,511旅據壘奮戰,與敵軍反複爭奪陣地。經過四天血戰,因日軍有艦炮掩護而且已經奪取吳淞要塞,隻有輕武器、失去側翼的國軍部隊傷亡極為慘重。保衛團與其他支援前線的民眾團體冒著彈雨搶救傷員、運送給養,很多人死在戰場上。最終國軍力竭,被迫放棄楊行向西撤退。

秦霖旅長在陣前指揮的時候中炮(一說被敵機炸中)殉國,後獲贈中將軍銜。就在同一天,510旅旅長龐漢楨少將也戰死在淞滬前線。秦、龐所部是廣西軍隊,千裏赴援,義無反顧,大部犧牲在這場戰鬥中,屍骨不得還鄉。他們戰死的時間,離他們到達前線,隻有區區一個星期。

以薩看來,他們是中國人在抗戰中最值得驕傲的犧牲。

你要想一想,一個舊時代的軍人,已經達到少將的職務,生活何等優裕。他卻帶著隊伍走了比從聖馬丁遠征還要遠的路,從遙遠的廣西長途跋涉到上海,然後在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麵前血戰到死。

聖馬丁的遠征是為了一次輝煌的勝利,而秦旅長和他的袍澤們,隻是為了把自己的血灑在抵抗外侮的戰場上。

還有哪個民族能夠擁有這樣的忠誠呢?

我想,這樣的人,無論他一生還做過什麼,這一瞬間已經是永遠值得中國人自豪的了。

蔣介石在這場戰爭中犯了很多錯誤,但是有一句話他說對了,打這一戰,中國人需要“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

真的是地不分東西南北。作為一個河北人,在殉國於寶山的、長長的官兵名單中,我在第一時間注意到了前排的一個名字——任雲閣,不是將軍,卻是第一個戰死在寶山的空軍飛行員。

在《寶山史誌》中,是這樣記錄的:

1937年8月14日上午,我國3架轟炸機飛越百裏長空,衝出雲霧,突然出現在吳淞口上空,對準停泊在那裏的日軍旗艦‘出雲號’猛烈轟炸。敵艦中彈,頃刻間濃煙滾滾,直衝雲霄,博得同仇敵愾的中國軍民熱烈歡呼。

嗣後,吳淞上空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空戰,敵我雙方的飛機上下迂回盤旋,互相射擊。稍後,6架敵機圍攻我方1架飛機。我國飛機雖英勇搏殺,終因寡不敵眾而不幸被擊中。該機瞬間發出震耳嘯聲,帶傷向西北方向滑行,降落在楊行北宗村小廟附近的棉花田裏。周圍的農民目睹我國飛機降落,紛紛奔去營救。

那時,我隨家人就住在小廟附近的村上。當我隨著鄉親們奔到現場,隻見兩道很深的輪胎印,飛機螺旋槳剛停,引擎還在隆隆作聲。那是一架美製雙翼907轟炸機,機翼下還掛著一枚未來得及投掉的炸彈。

鄉親們出於高度愛國熱情,含淚急忙扶駕駛員出駕駛艙,可惜他已經中彈停止呼吸。於是,鄉親們七手八腳把潔白的絲質降落傘平鋪在機旁棉田,將屍體平放在上麵。死者身穿飛行服,中等身材,臉色蒼白,神態安詳,殷紅的鮮血不時滴落在潔白的降落傘上。後來知道,他是少尉機長任雲閣,當時才27歲。

一會兒,楊行鎮鎮長張渭濱和鎮保衛團的一批人員聞訊趕到現場。他們動員姚春熙(今年82歲)、程銀千二人把屍體抬到鎮東成善堂,死者佩用的一支手槍被保衛團人員拿走。當天下午,由富商、保衛團長顏頌棠出資80塊銀元,向張大寶購得一口壽材,用白絲(降落傘)裹屍收殮,將烈士埋葬於楊行張家橋南。任雲閣是河北省文安縣人,抗戰勝利後,烈士的親屬曾專程到楊行墓前祭拜,半年後將屍骨運走。據查,烈士忠骨後遷放於南京太平門外紫金山北麓的國民黨航空烈士公墓。

同機飛行員、機槍手梁鴻雲因飛機著陸時劇烈震動,一條腿骨折,腦部嚴重震傷。他以堅韌的毅力爬過小廟塘。他見到的第一個人是看管寺廟的王其康,便說:我是國軍飛行員,腿受傷不能走了,求你叫幾個老鄉把我抬到附近公路旁,我要去上海醫院。王見狀,二話不說立即去石家墊喊來奚介吾(今年84歲)等3人,帶了門板、繩子、扛棒,迅速把梁鴻雲抬往顧村方向。途中,梁鴻雲說:任雲閣還沒成家,過早地為國捐軀了。我希望早日康複,再上藍天,為任雲閣報仇。由於梁鴻雲傷勢嚴重,途中一度昏厥。當到達顧村鎮南公路旁時,正巧碰上紅十字會汽車,隨車不僅有醫生,還有空軍幾位官兵。他們很客氣地支付小費,並要介紹奚介吾等人去國際電台吃中飯。奚等婉言謝絕,隨即協助車上人員將梁鴻雲送上救護車。那時梁鴻雲還用輕微的手勢,向奚等表示謝意。救護車直駛同孚路中德醫院。事後得知,梁鴻雲終因傷勢過重,於淩晨3時去世。

1937年8月15日至16日,上海《大公報》連續登載了‘空軍少尉任雲閣轟炸日寇出雲艦後,為國殉職’和‘空軍又一殉國者梁鴻雲因重傷搶救無效逝世’的消息。

“捍國搏長空,衛國照青史。值此太平盛世,追憶為國捐軀之烈士,殊為情長意深。”

文章寫的情深意切,也記錄了很多重要的曆史事實。但是,我們很快發現,要重現任雲閣殉國的一戰,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比如,任雲閣是怎樣犧牲的。

《寶山史誌》中的說法是:“6架敵機圍攻我方1架飛機。”

但是,國府《空軍抗日陣亡將士》記載:“奉命轟炸上海日艦,俯衝投彈,遭敵炮火擊中殞命。”

而根據日軍方麵的記載,任雲閣的907號諾思羅普2E轟炸機,是被日軍出雲號上的艦載95式水上飛機在濃霧中偷襲擊中的。

甚至,這還不是他們第一次施展這種戰術。因為就在幾個小時之前,他們剛剛用這一戰術,擊落了另一架中國空軍的霍克III戰鬥機,編號2410。

根據中國空軍的記錄,2410號戰鬥機的駕駛員,是梁鴻雲上尉。

咦,奇怪,梁鴻雲?不是任雲閣飛機上的機槍手嗎?怎麼會在幾個小時之前已經被擊落呢?

所以說,圍繞著任雲閣的907號機,還有太多的謎團等著我們來解開呢。那麼,就讓我們開始吧。

讓我們先看一下這一戰的背景。

8月14日這一天,是全麵抗戰爆發後中日空軍的第一次全麵碰撞。

應該說,這次碰撞,雙方能升空作戰的,都是出色的軍人。因為8月14日這一天,中日兩國的空軍在上海同時麵臨著很大的麻煩,技術稍差的飛行員,連起飛都做不到。

這個麻煩就是台風——一次強烈的台風席卷了上海以東二百公裏的洋麵。在這一帶活動的日軍航空母艦被迫轉移到馬鞍群島避風,艦載機無法活動。

日本海軍在上海戰區當時有四艘航空母艦。其中排水量7500噸的鳳翔號是世界第一艘專門設計的航空母艦,噸位較小,13500噸的龍驤號是日本海軍為了填補華盛頓海軍條約設計的,為了多裝飛機穩性不佳,在大風巨浪中自身難保,根本無法出動飛機。

還有一艘神威號是水上飛機母艦,當時秘密在韭山列島進行偵查活動。日本海軍決心在上海開戰後先發製人,攻擊中國空軍基地,因此8月10日曾命神威派出飛機偵察上海、杭州方麵中國軍隊動向,結果在杭州上空正和中國空軍學校進行飛行練習的訓練飛機遭遇。中國空軍教練機當即中止訓練,開始尾隨神威號的水上飛機。雙方糾纏良久,但因此時中日在上海尚未開戰,故此不了了之。此後,日軍發現花鳥山燈塔的守軍也向上級通報了發現神威號的情況。甚至,還有中國海軍的炮艦靠近監視神威號(根據日本防衛廳整理的《中國方麵海軍作戰》第一部中第338頁記載)!於是,日軍命令神威號離開中國海岸,避免暴露戰術企圖。

這艘監視神威號的,很可能是中國海軍留在上海的唯一一艘炮艦——永健號。

永健號是中國海軍仿中山艦建造的航洋炮艦,抗戰開始後奉命留守上海。根據民國海軍部記錄,當時中國海軍主力退入長江,試圖在江陰沉船鎖江,全殲上遊日艦。為防日軍長江口外艦隻有所行動,曾派永健艦駛出長江口進行偵察活動。8月25日,該艦在江南造船廠借口修理停靠在岸壁時(按照《淞滬協定》中國海軍除非修理不得進入黃浦江)被日軍飛機炸沉。打撈後又先後被日軍、戰後的國民黨軍和解放軍使用,經曆十分坎坷。根據海軍史專家陳悅先生的考證,這艘永健號在解放軍中名為延安號,最出彩的卻是在退役之後——在電影《甲午風雲》中,鄧世昌的致遠艦,據考證就是用它改裝拍攝的。

實際上,發現神威號,已經引發了中國方麵的警覺。因此,在813開戰之後,中國空軍率先發難,讓日軍試圖“先製攻擊”的計劃付諸東流。

因為遠離了海岸,神威號15日才再次進入陣位,投入戰鬥。

隻有加賀號大型航空母艦受風浪影響不大。但是,它上麵的雙翼艦載機馬力不足,在這種天氣裏無法起飛,否則可能會像樹葉一樣被台風吞噬。

這樣,8月14日全天,日軍在上海地區幾乎出現了空中真空。

但也不是完全的真空,日軍在台灣的陸基航空兵就在號稱“中攻四天王”之一的新田慎一中佐率領下,不顧風險穿越台風海區,大膽地發動了對杭州中國空軍基地的“越洋爆擊”。

中國空軍也麵臨同樣的艱難,幾乎所有基地都在大雨之中。但是,空軍將士求戰心切。這一天,中國空軍冒著大風奮勇出擊,猛烈攻擊日軍在上海的陣地和艦艇。從周家口冒雨飛來杭州參戰的第4大隊,恰好和新田中佐在機場上空迎頭相撞。

雙方都是敢在台風中奔襲的好手,但日軍是對付陸軍的轟炸機,中國空軍是專打飛機的戰鬥機,結果可想而知——新田中佐對上了高誌航大隊長,飲彈身亡,日軍最先進的18架96式遠程轟炸機被擊落4架(新田長機、桃崎三空曹機、三井一空曹機、小川一空曹機),重傷迫降後報廢1架(大串機),負傷4架(石大尉機、大杉大尉機、井上三空曹機、福田二空曹機)。

中國空軍在戰鬥中無一損失。

中國空軍的轟炸機部隊在空中則幾乎如入無人之境。

14日晨7:00,暫編第35中隊許思恩部5架古老的可賽V-92式轟炸機率先轟炸了公大紗廠的日軍基地,全體返航,毫無損失。他們半夜3:45分就起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