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歌德
耀眼詩星應時而至
1749年8月28日,12點,一顆璀璨奪目的詩星誕生在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城,他的出現使沉寂多年的德國詩壇大放異彩,他就是聞名於世的詩人——約翰·沃爾夫岡·歌德。
歌德出生在一個家境很好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個有名的裁縫師,他的父親曾是個博士,後為求體麵,又買得了一個皇家顧問的空銜。歌德的母親出身顯赫,她是法蘭克福市長的女兒,性格溫存,又愛好文學,常給兒子講故事聽。歌德的外祖母很喜歡這個小外孫,在他4歲時送給他一套表演浮士德故事的傀儡戲玩具,使歌德童年時就愛上了浮士德等民間傳說。歌德自幼就興趣廣泛,勤奮好學。他不僅讀文學作品,欣賞藝術,學習擊劍和舞蹈,而且四處搜集動植物標本,頑強地攻讀多種外語。在緊張的學習之餘,他又常常偕其妹四處遊玩,盡情領略大自然給人們帶來的幸福和歡樂。
哪曾想到,歐洲大陸戰爭突起,俄國、法國、英國為各自利益,互相開戰,其間法軍曾一度攻克法蘭克福。歌德的家成了法軍的指揮部。歌德正常的學習生活受到了幹擾,不過,這時期他也學到了許多新的東西。住在歌德家的一位法國高級軍官頗有藝術修養,尤其擅長繪畫,一些畫家常與他來往,使歌德有機會觀賞他們的作品。歌德還經常觀看隨法軍到來的法國劇團的演出,有時還和法國小朋友一起到後台去看演員們怎樣化妝和排練,這一切勾起了他對戲劇的極大興趣,並在此基礎上試著寫起戲劇劇本來。
7年後戰火平息,一切又恢複了安寧。歌德遵照父命於1765年去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對法律毫無興趣,便努力鑽研文藝和自然科學。1768年歌德突然吐血,不得不回家休養,病愈後,又於1770年到斯特拉斯堡繼續學習。那裏宏偉的哥特式大教堂,郊區迷人的風光和好心熱情的農民開闊了他的眼界,陶冶了他的情操。同時,他還認識了很多年輕的文學朋友,其中給他影響最大者是狂飆突進運動的理論家赫爾德爾。
狂飆突進運動是70年代初開始的資產階級文學運動,是以萊辛為代表的啟蒙文學的繼續和發展。它氣勢洶洶,如暴雨,如狂風,又像一股波濤洶湧的激流,直衝向頑固的封建堡壘。它在抨擊封建製度的同時,熱情謳歌自然,讚美人類的自然狀態,如兒童的天真和原始人類的純樸;推崇天才,要求施展個人的才能;主張在創作上打破古典作品的僵死格律;提倡民族風格,尤其重視學習民間文學。赫爾德爾是這一運動的指導者,他長歌德5歲,歌德敬之如師。赫爾德爾也十分賞識歌德的才華。他一方麵教育歌德要深入生活,向民間文學學習,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另一方麵又要求他摒棄華而不實的文風,突破僵死的古典教條,去鑽研荷馬、莎士比亞等人的作品,這大大開闊了歌德的眼界。赫爾德爾還經常帶領歌德深入山村,走向民間,從老太婆的口中搜集民歌。
就在這年秋天,歌德與美麗多情的少女芙莉德麗凱·布麗紅萍水相逢,一見傾心。歌德一有時間,就去塞生海姆村與她相會。《歡樂與離別》一詩就是他們之間愛情的寫照。但可惜的是,歌德和芙莉德麗凱的愛情卻如曇花一現。1771年8月,歌德在取得博士學位後離開斯特拉斯堡而返回故鄉。隨著歌德的離去,這段姻緣即告了結。《塞生海姆詩歌》是歌德初期的又一篇力作,在德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這以前德國燦爛的詩星廖廖無幾,詩壇上多為平庸之作,內容空虛,矯揉造作,而《塞生海姆詩歌》以其真摯的感情,健康的內容、清新的風格和高超的技巧獨步詩壇,這是以往德國詩壇不曾有過的輝煌,歌德開創了德國抒情詩的先河。
情場失意,文壇獲豐
不久,歌德返回了故鄉,在一次參加紀念莎士比亞命名日的大會上,歌德對這位大作家給予了高度讚揚,同時激烈地批判了僵死的古典戲劇格律——三一律。從此他駕馭著戰鬥的風帆,在狂飆突進運動的百舸爭流之中衝到了最前列。不久,他寫出了劇本《葛慈·馮·伯裏欣根》,內容是關於16世紀一個名叫葛慈的沒落騎士反抗封建貴族,但因脫離農民群眾而最後失敗的故事。創作時,歌德以莎士比亞為榜樣,完全突破了三一律。該劇於1773年出版,並獲得了“德國第一部現實主義史劇”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