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1.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揚·阿姆司·誇美紐斯(Johan Amos Comenius,1592—1670),17世紀捷克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生平及教育活動

1592年3月28日,誇美紐斯出生於一個隸屬新教卡文教係,在教派內部推崇平等、互助精神的“捷克兄弟會”(或稱“摩拉維亞兄弟會”)會員的磨坊主家庭。當時捷克屬於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並飽受德國天主教貴族的壓迫。誇美紐斯從小就深受捷克兄弟會的宗教思想和民主主義精神的熏陶。12歲時誇美紐斯成為孤兒,在兄弟會的資助下接受了中高等教育。1614年大學畢業後,誇美紐斯擔任了兄弟會的牧師,並主持兄弟會學校的工作。從此,他終其一生以滿腔的熱情為祖國的解放、民族的獨立和改革教育而積極活動。1618年歐洲爆發“三十年戰爭”(1618—1648),捷克戰敗。誇美紐斯和其他3萬名捷克兄弟會員一起於1628年流亡國外。在極其艱苦的流亡條件下,誇美紐斯仍孜孜不倦地繼續從事教育理論研究及教育實踐工作,還應邀到英國、匈牙利、瑞典等國進行教育改革工作,最後客逝荷蘭。

誇美紐斯在教育方麵的研究和貢獻涉及到教育的許多領域,主要代表作有:(1)《大教學論》,1632年寫成,在書中誇美紐斯站在新興資產階級的立場上,全麵而深刻地論述了諸如教育的目的、任務、作用;教育的根本原理;教學原則、內容、方法;德育;體育及學製等教育學的基本內容,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教育理論體係。本書是近代資產階級教育理論的奠基之作。(2)《母育學校》,1630年寫成,1633年出版,1652年改名為《幼兒學校》。這是曆史上第一部幼兒教育專著,詳細論述了在家庭中進行幼兒教育的各種問題。此書最初用捷克語寫成,後被譯成多國文字,受到普遍歡迎。(3)《世界圖解》,1654年完成,1658年出版。這是曆史上第一部依據直觀原則編寫的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的看圖識字課本。

世界觀及其對教育思想的影響

誇美紐斯生活於歐洲新舊交替的曆史時期。一方麵,新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各國表現出程度不同的發展,與此同時,近代自然科學體係日益形成,人文主義思想盛行。然而另一方麵,封建保守的勢力仍在多數國家占據統治地位,宗教神學仍然在深深地禁錮著人們的頭腦。這種新舊矛盾與鬥爭不可避免地反映在誇美紐斯的身上,並對他的教育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從總體來看,誇美紐斯世界觀中進步的成分占主導地位。

(一)性善論

誇美紐斯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在人性論問題上否定了中世紀以來的“原罪”論、性惡論及禁欲主義,高度讚美人的力量和智慧,讚成性善論,注重人的現實生活,崇尚自然,強調科學知識的作用。為此,誇美紐斯主張通過教育使人得到和諧發展。

(二)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社會政治觀

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是誇美紐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特點,這與他所受的宗教熏陶以及屬於一個備受欺淩的弱小民族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他痛恨不平等現象,同情勞動人民的不幸遭遇,幻想著通過教育來進行社會改革。誇美紐斯教育思想中的普及教育以及推廣泛智的思想,都和這種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社會政治思想相對應。

(三)矛盾的自然觀

受身份和時代的限製,誇美紐斯的世界觀有著十分濃厚的宗教和神學色彩,但是在時代和自然科學的引導下,他又十分重視大自然的存在及其威力,力圖探索自然的奧秘及其法則並運用於教育。

(四)矛盾的認識論

在認識論上,誇美紐斯一方麵堅持惟物主義感覺論的思想,認為感覺是認識的起點和源泉;但另一方麵,他的基督教世界觀在其認識論上的影響仍根深蒂固,認為《聖經》也是認識的源泉。

教育的目的、作用和主導原則

誇美紐斯的世界觀中有很多矛盾的地方,這些矛盾也反映在他有關教育目的的論述中。一方麵,他注重人的現實生活,認為知識、德行與虔信的種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得到發展。但另一方麵,他又承襲《聖經》的觀點,認為人生的最終目的是趨身一個更高的階段,即“永生”,今生的生活隻不過是為永生做預備。也就是說,教育的目的並不是為生活本身,而隻是為永生做預備而已。

誇美紐斯高度重視教育對社會的作用,他把教育視為改良社會的手段。同時,他還高度評價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作用。他認為人不僅有受教育的可能,而且必須受教育。因為隻有受過合適的教育後人才能真正形成為一個人。

“教育適應自然”是誇美紐斯提出的教育主導原則,也稱做自然適應性。這裏所謂的適應自然,主要指要遵循自然界的“秩序”。按照他所解釋的自然或自然界,含義接近“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人也是整個自然界的一部分。他認為有一種起支配作用的“秩序”,即普遍法則存在於自然界,人也應當服從這一普遍法則。

教育機構的係統和組織工作

誇美紐斯積極擁護學校教育,肯定學校教育的必要性和優越性,但他對當時學校在結構、管理、教學等方麵普遍存在的不合理、效率差等弊病提出嚴厲批評。為改革舊學校,他提出較為係統的構想。

(一)學製

誇美紐斯提出一個係統的學校製度,從出生至24歲,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4個階段,各為6年。與這個分期相對應的是4級學製:母育學校、國語學校、拉丁語學校和大學。

母育學校即家庭,母親是兒童的第一位教師。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兒童奠定體力、智慧和道德發展的基礎。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主要有童話、韻語、音樂、遊戲等,要求兒童通過適合他們興趣和能力的活動接受啟蒙教育。

國語學校即初等教育階段。誇美紐斯要求在城鄉普遍設立國語學校,在平等原則下招收所有的兒童。在校內實行混合編班,以革除門第森嚴、教派分明、男女有別的舊傳統。教育的目的是把對終生有用的事物教給兒童。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主要有閱讀、書寫、圖畫、唱歌、計數以及記憶各種事物等,要求兒童訓練感官、想像力、記憶力等。

國語學校畢業後,兒童進入設在每個城市的拉丁語學校。這類學校的課程分六個班級,即文法班、自然哲學班、數學班、倫理學班、辯論術班、修辭學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對那些誌向超出工場以上的學生給予一種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為今後接受高深教育作預備。

拉丁語學校之上的高一級教育機構是大學,每個王國或省級行政單位可以設立1所。隻有極少數才智過人且具有良好德性的青年才可以進一步深造。大學主要培養牧師、律師、醫生、教師以及國家領導人。誇美紐斯建議以廣泛的長途旅行來結束大學生涯。

(二)泛智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

“泛智”論是誇美紐斯終生為之探索的重要課題,其主要宗旨就是把一切有用的知識教給一切人,並使其智慧得到普遍發展。該思想充分體現了文藝複興以來新興資產階級提倡發展科學、反對宗教蒙昧主義的時代精神,以及普及教育的民主要求。這一思想是誇美紐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從事教育活動的宗旨。根據泛智論,誇美紐斯認為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應當遵循實用、廣博和少而精的原則,依據這3個原則,誇美紐斯對當時的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意見,這些意見集中體現在語文教學改革、擴大各級學校教學內容、加強新興自然科學知識教學等方麵。

誇美紐斯的有關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的改革主張打破了中世紀早期“七藝”的局限性,也打破了宗教改革以來拉丁學校、文科中學偏重古典著作的局限。他引進大量新興實用學科,實際上把原本占支配地位的宗教神學擠入次要位置。他為改革教學內容而寫的許多教科書,對近代學校教科書的發展起到了先驅作用。

(三)班級授課製和學年製

文藝複興以後,尤其是宗教改革時期,不少教派的教育家針對當時學校缺乏統一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組織形式的情況開始了新的探索。他們有的實行了年級製,還製訂了課程計劃。誇美紐斯則總結了前人的有關經驗,將這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的探索推進到更高階段,在曆史上首次在理論上提出並詳細論述了班級授課製和學年製問題。

誇美紐斯要求依據兒童年齡及知識水平分班,並把教學內容分為循序漸進的階段,由一個教師對一個年級的學生同時授課。他甚至建議將一個年級的學生分為每十人一組的若幹小組,挑選其中的優秀學生做“十人長”,來協助教師管理小組。他提出實行學年製,要求學校以學年作為大的教學單元,在一學年裏同時開學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秋季開學;學年結束時考試,合格者方能升級。他強調學校工作的計劃性,認為學校工作必須按年月日有條不紊地進行。

誇美紐斯認為班級製和學年製可以有計劃地組織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普通教育。他的主張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觀規律,在當時是一項重大的改革。但他的這些主張也有矯枉過正以及絕對化的嫌疑,有些時候誇大了當時條件下教師的作用。誇美紐斯的班級授課製理論到19世紀下半葉時,成為一種通行的教學製度。

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在《大教學論》中,誇美紐斯提及的“原則”很多,其中的教學原則多達37條。這些“原則”並不完全是教學原則,含有可以稱為原理和其他的具體規則在內。前者如“自然適應性原則”。從現在意義上所謂教學原則的含義出發,可以歸納出誇美紐斯的教學原則有如下幾點,這些教學原則都有其對應的教學方法。

(一)啟發

要求教師努力調動兒童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內向外地發展。為此,要在遵循自然的基礎上采用直觀教具,並充分利用表揚、獎勵等多種方式,

(二)直觀

誇美紐斯認為知識是從感覺而來,隻有通過感覺器官,才能得到真實可靠且難以遺忘的知識。對某些不可能直接感知和觀察的事物,也要采用取代的辦法。

(三)量力

誇美紐斯要求教學應適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特點,強調選擇學習材料時要適當,要求學生在學習時隻需掌握最重要的內容,其他內容則隻需領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