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生的身體素質教育與升級理論指導
1.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特點
身體素質是人體在運動中所表現的各種機能能力,它是衡量體質狀況的重要標誌。身體素質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和柔韌五個方麵。上好體育課,對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學校體育教學應重視全麵地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力量素質
力量素質是指肌肉緊張或收縮時所表現的一種能力。青少年各年齡階段都可進行力量練習,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與成人有區別。少年時期,由於肌纖維較細,蛋白質含量較少,中樞神經係統的協調功能還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動不協調,加之少年長度的發育領先寬度和體重的發育,所以,力量素質較差。在力量練習中,應采用負荷較輕,動作較快的練習,或中等負荷的練習,適宜做速度性力量練習,以提高神經係統對肌肉運動單位的動員能力,改善肌肉協調工作的能力,避免過重的負荷練習和過長時間的靜力緊張練習,以防引起關節損傷,抑製骨骼生長。
速度素質
速度素質是人體進行快速運動的能力。少年時期,由於大腦皮層興奮性和提高過程靈活性高、反應快,所以學生階段是發展速度素質的良好時期。在體育教學中,可以適當安排一些頻率高反應速度快的教學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發展速度素質和速度耐力素質,適合少年練習,但在具體安排中應科學地控製練習的強度、距離的長短.重複的次數和間隔的時間。
耐力素質
耐力素質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肌肉活動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勞的能力。耐力素質在少年身體素質自然發展過程中,是較薄弱的環節。體育教學中不能不進行耐力練習,但也不要過多地進行耐力練習,耐力練習應作為全麵身體素質練習的一個必要方麵安排在計劃之中,但必須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運動時間,適當地安排中等強度的耐力練習,並有間歇地逐步延長時間,以便發展耐力素質。
靈敏素質
靈敏素質是指人體迅速改變體位、轉換動作、變換身體姿勢和方向的能力。靈敏性與人體對空間感覺和時間感覺的能力有關,也與速度和力量素質的發展有關。靈敏性是一種綜合素質。在體育教學中,可采用活動性遊戲和各種基本體操等方式,以促進靈敏素質的發展。
柔韌素質
柔韌素質是指運動時各關節的活動幅度或範圍。少年關節的軟骨較厚,關節囊和韌帶的伸展性大,關節的運動幅度大於成人,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應注意發展柔韌性的練習。年齡越小柔韌性越好,根據素質發展的年齡特征,發展柔韌性應從小抓起,與此同時,還應注意柔韌性與肌肉力量的相互關係。
身體素質雖然是通過人體各種基本活動所表現出的力量、素質、耐力、靈敏和柔韌等方麵的能力,但也是人體內在綜合機能的集中反映,因此,身體素質的狀況是衡量學生體質強弱的一個重要方麵。對於少年來說,機體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單一的練習會造成集體發展不均衡,體育教師應采用全麵發展的身體練習,以利於他們身體各種活動能力和身體素質的發展。
2.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必要性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04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表明,我國學生的身體狀況總體較好,但肺活量等體能素質持續下降、肥胖學生繼續增多、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等突出問題仍未得到有效遏製,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現的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的病症,近年來在青少年身上也時有發生,且患病年齡提前了10到20年。
有關部門加大力度
教育行政部門應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於學校體育工作的一係列法規,從製度上改變應試教育的評價機製,提高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從根本上改變學校片麵追求升學率的思想,保證學生體育鍛煉的硬件條件,引進多元化的體育教育思路。全麵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兩個條例,努力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保證學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
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改善體育場地設施,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氛圍,依靠學校領導的支持,大力提高體育教師的素質水平,加強宣傳力度,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自覺意識,完善規章製度,改善物質條件,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體育學習環境,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比賽,推廣一些占地麵積小的體育活動遊戲,積極推進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和大課間活動的開展,增強學生的體育興趣及參與意識,提高其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使學生選擇和接觸更多的體育項目。
在體育教學和學校體育活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吃苦耐勞、堅毅頑強品質的培養並要正確認識體育教學中的安全和“安全”下的體育教學。
加強對學生的強化
學校應該加強針對學生、家長的營養指導,以發揮家長在改善學生營養方麵的特殊作用。加強對供餐單位的指導和衛生監督。做到合理膳食,均衡營養。加強對網吧的規範化管理,正確引導學生對網絡的認識,健康文明向上。
總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不可忽視,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因素也很多,家長有責任、體育教師有責任、社會有責任、學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更有責任。因此,我們不能籠統地說該由誰負責,但也不能因為大家都有責任,就可以誰也不負責任,而應當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分清責任的主次,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立體化教育網絡,從每一個孩子著手,為祖國的未來而共同努力。
3.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的長效機製
建議以建設學生喜歡的體育課程,提高青少年對健康體質的認識高度,培養主動意識為突破口,建立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的長效機製。
明確責任製度
進一步明確政府部門、教育機構體育工作責任人製度,不斷提出切實可行的新製度,好政策,從宏觀上把握和指引青少年體質健康工作的方向。在學生升學考試製度方麵,進一步加大對體育健康的重視程度,切實提高體育成績在學生升學總成績當中的比例。
提高經費投入
逐年增加學校體育經費的投入。努力改善教育機構從事體育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將日常體育活動的組織工作作為工作量,記入教師年度考核,並對組織得當,開展效果好的單位和個人加以獎勵。進一步加大對學校體育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不斷改善學校的體育環境,特別是目前條件較差的郊縣和農村的中小學。這部分資金可以從體育彩票等社會公益資金當中劃撥,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豐富體育形式
不斷豐富體育鍛煉形式,引入學生喜歡的,具有地區特色的,社會流行的項目進行推廣。應創設青少年喜愛體育課堂,培養體育鍛煉主動意識。可以改革傳統的課間操,開展好大課間體育活動,開辟輪滑、攀岩、足球顛球、籃球拍球、體育舞蹈、呼拉圈、健美操、遊泳等項目,學生分區進行運動,多角度多項目的輪流運作,既有效利用了所有體育設施,又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其中。這裏要強調的是,郊縣農村等本身體育運動條件不是太好的學校,可以充分考慮傳統文化優勢,開展民間武術、舞龍舞獅、雜技等有特色的運動項目,這樣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又傳承了優良民族文化,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提高健康認識
不斷提高青少年對健康的認識和理解。讓學生們知道,一個健康的體魄對其人生、對我們國家、對中華民族有重大意義。在課堂上不斷進行健康教育,教給學生一些有用的健康知識和鍛煉方法,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成自己主動鍛煉,切實建立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的長效機製。
4.學生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的關係
心身醫學研究表明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很多疾病,如氣喘、高血壓、皮膚過敏、胃潰瘍等疾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如情緒對身體就有很大影響,積極的情緒有益於身體健康,消極的情緒有損於身體健康。斯頓巴赫就認為“所有的病症都是心身相關的,隻是某些疾病比其它疾病有更明顯的情緒內容”心理素質不但對人的身體健康有直接影響,而且,對身體潛能的發揮也有很大影響。這一點可從體育競賽中看出來。在旗鼓相當的情況下,甚至於存在一定差距的情況下,誰的心理素質好,誰的體能就能得到更大的發揮,並取得最後的勝利。因此,心理訓練已成為體育運動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心理素質與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以及身體素質的關係中,我們可以看出:心理素質不但與諸素質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而且,對這些素質有深遠的影響,對這些素質的提高起到巨大作用。其次,應該探討心理層麵與生理層麵、社會文化層麵的關係和作用。
生理素質開發潛能有賴於心理素質
人的生理素質是先天的、遺傳的,但這先天的、遺傳的生理素質蘊藏著豐富和巨大的潛能,隻有通過教育才能開發出來。潛能的開發和發揮是通過心理素質的提高來實現的。從前麵談到的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的關係中就可以得到證明。尤其是大腦潛能的開發,更是如此。隨著腦科學的發展,人們對腦機能的認識與了解也越來越深入,但大腦潛能的開發和機能的發揮有賴於人的心理素質的提高。為了使腦的機能充分得到發揮,各種形式的心理訓練與教育模式產生了,如柯爾特的思維訓練,科普曼創設的“兒童的哲學”,費厄斯坦提出的工具性強化思維訓練,以及我國的創造性思維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金色童年教育等,都是通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來開發人的潛能。
心理素質製約著社會文化素質
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必須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基礎上進行,如同道德教育、科學教育等都是在提高心理素質的基礎上實現的那樣,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素質也必須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由此可見,與生俱來的人的自然遺傳素質必須借助於心理過程這一中介,才能不斷吸收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成果,逐漸實現個體社會化,形成現代人的素質。也可以說,生理層麵這一基礎性因素與社會文化層麵這一導向性因素,是通過心理層麵,也就是中介性因素發生聯係和產生相互影響的,沒有心理層麵,生理層麵與社會文化層麵是不會發生關係的。綜上所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告訴我們,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方法與途徑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