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跳高運動的競賽1(1 / 3)

第一章跳高運動的競賽1

1.跳高運動概述

田徑運動跳躍項目之一。又稱急行跳高。由有節奏的助跑、單腳起跳、騰空過杆與落地等動作組成,以其最後成功地越過橫杆上緣的高度計算成績並以此判定名次。跳高運動自19世紀60年代在歐美開始普及,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列為比賽項目。過杆技術有跨越式、剪式、滾式、俯臥式、背越式等。由於技術類型不同,運動員在完成助跑、起跳、過杆、落地的各動作方法上各有差異。助跑使人體產生向前的速度,增加起跳時的支撐反作用力和加快起跳動作。背越式跳高采用的是弧線助跑,距離長,速度快,動作自然。其他姿勢一般都采用直線助跑,距離短,速度較慢,身體重心低。起跳是人體在助跑後,迅速轉變運動方向向上騰起,為過杆做好準備。背越式、跨越式、剪式跳高起跳時,起跳腿是在遠離橫杆一側起跳。俯臥式和滾式跳高時,起跳腿是在近於橫杆一側起跳。背越式為曲腿擺動,其他姿勢一般為直腿擺動。背越式過杆時,身體由側對橫杆轉向背對橫杆,然後以手臂、頭、肩順序過杆;髖部在杆上充分伸展成背臥和反弓姿勢。身體過杆後,收腹舉腿,用背部落在海綿包上。俯臥式過杆時,擺動腿先擺過杆,身體在杆上沿縱軸翻轉成俯臥姿勢,隨即轉頭潛肩,起跳腿後伸外翻,最後落地。過杆動作分為“平翻式”和“潛入式”兩種。背越式、俯臥式姿勢因過杆時人體重心離杆較低,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是較優越的過杆方式。而背越式又較俯臥式易於掌握。

跳高項目的起源

跳高起源於古代人類在生活和勞動中越過垂直障礙的活動。現代跳高始於歐洲。18世紀末蘇格蘭已有跳高比賽,19世紀60年代開始流行於歐美國家。1827年9月26日在英國聖羅蘭。博德爾俱樂部舉行的首屆職業田徑比賽中,威爾遜(Ada米Wilson)屈膝團身跳越1575米,這是第一個有記載的世界跳高成績。跳高有跨越式、剪式、俯臥式、背越式等過杆技術,現絕大多數運動員都采用背越式。跳高橫杆可用玻璃纖維、金屬或其他適宜材料製成,長398~402米,最大重量2公斤。比賽時,運動員必須用單腳起跳,可以在規定的任一起跳高度上試跳,但第一高度隻有3次試跳機會。男、女跳高分別於1896年、1928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跳高的五次技術革命

第一種正式載入田徑史冊的跳高姿勢是跨越式,它出現在1864年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田徑對抗賽上。當年,英國運動員羅伯特·柯奇以“跨越式”創造了170米的第1個跳高世界紀錄。

1895年,美國人斯維尼改進了跨越式,其特點是運動員在過杆時,身體急速側向轉體,兩腿交叉如剪刀,這就是“剪式”,這種技術在當時創造了197米的新紀錄。

1912年,美國運動員霍林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田徑賽上采用左側斜向助跑,過杆時以身體左側滾過橫杆的技術贏得冠軍,霍林把這種技術命名為“滾式”,也正是這種技術使人類首次越過了2米的高度。

1923年,蘇聯運動員伏洛佐夫又創造出“俯臥式”跳高技術,這種新型技術動作很快就被田徑選手們所接受。

在1968年第19屆奧運會上,39名跳高運動員中有38人采用這種技術,使“俯臥式”技術的應用達到了巔峰。然而也是在這屆奧運會上,一種新的過杆動作開始嶄露頭角。

在19屆奧運會上,美國21歲的福斯貝裏過杆動作與眾不同,他越過橫杆時,不是麵朝下,而是麵朝上、背朝下地“飛”過橫杆,這個動作被命名為“背越式”過杆技術。在這一屆奧運會上,福斯貝裏以224米的成績創造了新的奧運會紀錄,“背越式”跳高也隨之風靡全球。此後十餘年間,俯臥式跳高和背越式跳高究竟哪個技術更先進,田徑界一直沒有定論。直至第22屆莫斯科奧運會上,聯邦德國運動員韋希格以背越式跳高技術一舉征服236米的高度,戰勝了所有采用俯臥式跳高的運動員後,背越式跳高才逐漸開始占據跳高技術的統治地位,俯臥式跳高技術也從此逐漸被冷落。

中國跳高概況

中國跳高運動雖然開展於20世紀前葉,但是發展緩慢,新中國成立後,跳高運動才獲得迅速發展。到1956年,男女跳高紀錄分別達到195米和161米;1957年,我國優秀女運動員鄭鳳榮采用剪式跳高姿勢以177米的成績打破了176米的女子跳高世界紀錄,成為我國田徑史上第一個創造世界紀錄的運動員。1956年優秀運動員倪誌欽的成績列世界第二位,1970年他以229米的成績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紀錄,使我國跳高運動水平又一次出現飛躍。同時女子跳高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1965年,我國有5名運動員進入了世界前10名。20世紀70年代後期,由於背越式技術的引進,中國出現了一批優秀跳高運動員,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是朱建華,他在18歲時飛身越過230米的高度,打破了保持11年之久的亞洲紀錄,我國跳高運動的整體水平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中國的跳高運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水平很低。1949年,男子跳高全國紀錄為1875米,女子為140米1949年後,跳高運動蓬勃開展,成為田徑運動比較普及的項目之一,男女跳高運動員的技術水平提高很快50年代男子出現了一批跳過2米的運動員著名女運動員鄭鳳榮1957年跳過177米,超過當時美國M麥克丹尼爾和羅馬尼亞的I巴拉斯共同保持的176米世界紀錄,在跳高曆史上第1次由中國女運動員打破世界紀錄,60年代,中國男子跳高的技術水平提高也很快,倪誌欽1966年在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上以227米的成績獲得第1名。1970年他又以229米的成績打破蘇聯ВН布魯梅爾保持的228米的世界紀錄。

2.跳高運動技術

跳高作為比賽項目始於愛爾蘭和蘇格蘭。1800年,跳高已列為蘇格蘭運動會的比賽項目。19世紀60年代以後跳高在歐洲和美洲開始普及,運動員的成績不斷提高。為了進一步提高成績,運動員不僅發展速度力量素質,同時還改進過竿技術動作。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前30年提高成績主要靠改進起跳技術,後30年當采用跨越式姿勢跳高的成績達到193米以後,跳高的發展主要靠改進過竿技術。

“波浪式”和“滾式”

19世紀末,美國高等學校的跳高運動員開始采用一些新的、比較省力的姿勢。美國東部各州的運動員用“波浪式”,在較長時間內它也被稱為“東方式”。這種姿勢的特點是運動員助跑時與橫竿成很大角度,迅速起跳後向助跑開始的方向轉體,軀幹最大限度地向下倒,擺動腿在竿後壓腿,由於軀幹和擺動腿下壓,臀部在這一瞬間升得高於橫竿,而在竿上的身體部分好象處在最高的波峰上,因此人們把這種跳法叫做“波浪式”(有的國家稱作“剪式”)。美國西部各州的大學生中流行的是另一種跳高技術。它的助跑是從起跳腿一側與橫竿成35~55°角,過竿時上體倒向起跳腿,在竿上呈水平姿勢,好象滾過橫竿,因而這種方法叫做“滾式”或“霍萊恩”式(G霍萊恩是美國第1個采用這種姿勢並創造世界紀錄的人)。“俯臥式”和“背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