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蕩山奇峰俊秀,終年翠綠如一,若不是人跡罕至之至,恐怕早已名聞天下了。時間已經是兩年後的一個初春,雁蕩山首峰峰頂上,一位年僅十歲、麵龐卻棱角分明的翩翩少年挺立在峰頂之上,早已褪去了兩年前的稚嫩,正一動不動的凝視著前方。
少年似是有心事一般,時而歎氣,時而彷徨。此時又陷入了沉寂,久久不曾動彈,這少年不是那觀眾道一上人唯一的徒弟陳墨軒又是何人呢,身後艱難的道路,已經再也無法阻攔少年登上峰頂。隻是旁人此時又怎能猜測出少年心中所想。
少年所凝視的,正是兩年前的那個冬天,他與師父逃生的那條小溪的方向。這兩年中,師父時常外出雲遊,而墨軒趁著師父不在也曾偷偷去過洞中數次,隻是再也沒有什麼發現,就連第一次始終繚繞在耳旁的啼唱之音也早已不見。到是這兩年中每逢月圓之夜,少年便會夢到當時脫困之夜的夢境。
雖然不知是何緣故,也未曾清楚得見過夢中少女的真實麵目,但是情竇初開的少年,似乎已然對那紅衣少女產生了絲絲情愫,這是始料未然的。在師父麵前一向謹言慎行,乖巧聽話的墨軒,自是不敢告訴師父這些。
今春三月,三百裏之外的一座小鎮上出現了狐妖害人的事件,恰有雁蕩山下附近居住的商人路過小鎮,得知此事之後,同鎮上的掌事人張善人說道:“此去向西三百裏,有一座山,名叫雁蕩山,山上有一座無名道觀,那觀裏的道一上人法力高強,山下每有妖魔作亂,都是那上人下山收服的,上人悲天憫人,樂善好施,你若是恭敬的前去相請,想必上人是不會拒絕的。”
張善人初始還有些許懷疑,但是思來想去也無他法,這樣繼續下去,恐怕要不了多久鎮上的眾人都會被那狐妖害了去。於是乎收拾行囊,親自造訪了山上的無名道觀。
張善人帶著鎮中籌集的財物,還有自己捐獻的多半家產,來到觀中。
道一上人聽了事情原委,未受一金一銀,便答應前去收妖,張善人自是喜不自勝,一番恭維,上人未曾理會。臨行之前將墨軒叫到麵前囑咐道:“為師近日要下山捉妖,山高路遠,且不知那妖物道行幾何,此行少則數日,長則數月,你要照顧好自己,這段時間勤讀為師交給你的經書,不可離開道觀!切記!切記!”
“師父,師父教導的經書徒兒已經倒背如流了,墨軒也已十歲有餘,已經不是孩子了,這次就讓我跟您一起去吧,也好一睹師父降魔除妖的風采!”
“不行!你未曾習得法術,為師除妖任重,不能分心照顧你,聽為師的話,好好待在觀中熟讀經書!”
“可是師父,您可以教徒兒啊,那樣以後徒兒就可以跟師父一起除魔衛道了!”
“不行!”
道一上人聽到此處麵色驟變,狠狠回絕了墨軒的請求,衣袖一甩便跟著張善人下山去了。
道一上人雖然狠心訓斥回絕了墨軒的請求,但是下山的路上卻暗自思忖:墨軒自繈褓之中被我救下,至今已經十年有餘,吾觀他宅心仁厚,心地善良,師父臨終的預言,未必會成真啊,有道是人之初,性本善,況且這十年之中一直有我細心調教……
雁蕩山距離那狐妖作亂的小鎮雖然隻是相距三百餘裏,但是路途多山,沒有官道,再加上要兼顧張善人的腳程,二人足足走了有七八天才來到那小鎮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