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那個“我”是誰?(1 / 1)

《讀者》上登了一則言論,說“中國收入最高的群體是:我朋友、我同學、我親戚……”別看隻有區區二十來個字,內涵卻豐富得讓人頭大。先說這“收入最高”,高到多少呢?記得前兩年媒體報道過,某保險公司老總的年薪是六千多萬人民幣。這是不是最高的?不好說,沒有根據。既然是“群體”,那就不是一個兩個。一千兩千,數額可能不是太小,幾萬幾十萬還是有的。平均算下來,保守一點說,每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估計不在話下。再說這個“我”,這就有點兒玄妙,難以把握。可能有那麼三層含義。

“我”的第一層含義,是指那些收入不高、生活條件不好,不得不以高收入者的親朋自居,借以抬高自己身份地位的人。類似於“我的朋友胡適之”句式模式。那些自詡為大學者胡適之先生朋友的人,大多不認識胡適之,連胡適之長得高矮胖瘦,是男是女也不清楚。同樣的,那些說自己是最高收入階層者親朋的人,他的周邊可能都是“短褲黨”,雖說不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者,但最多也隻是剛剛擠進“小康”的人。這個“我”,除了借富人以自重,多少還有自我揶揄、自我調侃的意思。

“我”的第二層含義,是指那些已躋身高收入行列的人。如果有人問收入最高群體的人是什麼人,這些“我”就可以很直觀很自豪地告訴你,是“我朋友、我同學、我親戚”。一句話,就是類似於我這種情況的人。或高官,或巨商,或大腕。“我”是什麼人很直觀,你們不用問也知道,不然你不可能跟我搭話攀談或者來采訪。“我”是如何致富、巨富的,你們看看我的親朋就知道,我的親朋又是如何致富的,你們看看“我”也就知道。這是個簡單的邏輯命題,雖然中國的哲學和邏輯學都不發達,但中國人作簡單推理的能力還是有的。

“我”的第三層含義是社會資源的掌控者,可以給你提官,可以使你進入壟斷行業壟斷領域,可以給你批地、貸款、減免稅收,可以給你普通人做八輩子夢也想不到的好處。這裏的“我”,就是龍頭老大、山寨霸主,是“導師”“舵手”,而所謂的朋友、同學、親戚之流,則是“我”的隨從、跟班、馬仔、學生。他們是靠“我”發跡、攀升與致富的。這個“我”字,含有紙張兜不住的驕傲與自豪。一個人富了不算富,一個人貴了也不算貴。最好的結局即如這則言論所表述的,我巨富了,我的七大姑八大姨三舅子四孫子們也巨富了,甚至連“我”與這些人家裏的雞呀狗呀貓呀老鼠呀臭蟲呀也一並飛上天了。“我”好生了得!

小小的一則言論,給我上了一堂生動深刻的中國現實課,讓我不知該哭,還是該笑,抑或邊哭邊笑?不哭不笑吧,心裏木木的。

20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