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既得利益問題(1 / 1)

有專家說,中國的改革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目前的阻力不是如改革初期的認識上的或曰意識形態上的阻力,不是“姓資”“姓社”之爭,而是來自於國家壟斷企業與政府部門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據說這種阻力很強大,能遲滯改革,甚至毀掉改革。這是不是危言聳聽不好說,但絕不是杞人憂天。

“既得利益”什麼意思?簡單地說就是已經拿到手的利益。包括政治利益,比如官職、權力、超職業職位權力、社會關係影響力、政治利益集團權力、個體權力等等,也包括經濟利益,比如薪金、顯性與隱性的補貼、權力尋租所得等等。細分的話,還有社會利益之類。

既得利益不是理論利益、期望利益、許諾利益,是實實在在拿在手裏的利益,看得見,摸得著,能享用,甚至可以直接地與變相地繼承、世襲。得到手的利益,不是怕消費,而是怕消失,怕因改革或其他的原因失去。

從古至今吧,既得利益者最想保持社會的現狀,不想使社會進一步地變革。那些從改革中受益、沒有改革就沒有他們今天巨大的利益者,改革的深化將會使他們的權力受到限製,將使他們難以獲得更多的財富,或者使他們獲取財富的速度放慢,獲取財富的比例變小,他們也會希望改革到此為止,不希望改革進行下去。改革對社會來說,是一種改良,而對既得利益者來說就是“革命”。很疼,很要命。

思想認識或曰意識形態的阻力很可怕,對於改革來說,那是理論基礎,是帶根本性的。但意識形態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進步,隨著理論的探索與實踐正反兩方麵的證明,是可以部分或者全部予以解決的。相對地說,意識形態與個人利益關聯度有,但不是絕對的高。利益才是剛性的,是不允許“討論”、不允許討價還價的。

在中國,既得利益更加難以被動搖和調整。有一則手機短信,說“歐美發達國家,最宏偉的建築主要是教堂,因為那裏存放著他們的信仰——博愛、自由、平等;日本最奢華的建築主要是學校,因為那裏存放著他們的信仰——知識、技能、進取;中國最宏偉的建築主要是政府大樓和銀行,因為那裏存放著他們的信仰——金錢、權力和傲慢。”中國的既得利益者所得到的是關乎信仰的東西,物質與精神已完整有機地結合了,想壓縮既得利益者今後的利益十分困難,想對之前的利益進行諸如二次分配之類的處置,更是難上加難。為什麼官員的財產不予申報,原因不言自明吧!

中國的改革不可能完全停頓下來,或者向後倒退,不論道路多麼坎坷艱險,總是要往前走。這是因為,中國的國家利益與大多數民眾的利益要求改革,市場經濟的規律要求改革,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要求改革,時代發展的慣性推動改革。國家無論如何也得想辦法使既得利益者作出一定的讓步,“犧牲”他們一定的利益,以換取時代的進步、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國家的進一步富強。至於下不下這個決心,何時下決心,在技術層麵上如何操作,相信有人在考慮,百姓們就靜靜等待吧。

2013.5.1